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秩序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秩序论文,信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明确提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必然要求全社会转变行为方式,匡正社会信用秩序,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迈入信用经济的轨道。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经济,信用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容低估。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信用秩序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由此,我们必须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
一、我国信用秩序失衡的表现
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和法制经济,又是道德经济和信用经济,而信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灵魂。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信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稳定。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后,中国经济如何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对我国的信用环境在客观上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我国当今的信用秩序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失衡现象,其表现大体可归纳为:
(一)个人信用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利益追求愈来愈迫切,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追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因而,一些人的收入水平偏低与消费欲望偏高形成极大反差,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唯钱是拜,一心想着法子搞钱,把信用原则、做人准则弃之脑后,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和经济运行上的欺诈行为。比如:贷款担保失信、住房购车分期付款失信、偷税漏税、视合同为儿戏的现象大量出现,从而直接践踏了社会主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企业信用缺失
一些企业搞合同欺诈或不履行合同义务;一些企业利用各种手段逃避企业和银行债务;一些企业为了所谓的利润,疯狂造假,甚至危害到消费者的生命,比如:轰动全国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假烟、假酒、假药、企业间的“三角债”、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走私贩私、银行信贷间的信用缺失,特别是银行巨额不良债务等等,这都是企业信用缺失所造成的恶果。近年来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信用缺失所引发的事件也屡屡出现。由于种种事件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和人们时时处处怕受骗的心理恐慌,使我们的市场交易成本也大大上升。
(三)政府信用缺失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不管国务院机构如何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重振“政府信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还未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常常采取命令式的做法,而一旦出现了风险政府又不去承担责任,或者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带来失误后也不愿和不敢正视现实。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为了名义上的招商引资而搞文字游戏,或新官不认旧官账,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滥用职权、统计报表掺假等行为都是政府失信行为的显著表现。
目前,我国的信用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信用低下,公民个人信用基本属于空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隐患严重,许多银行依然把对本银行的信用建立在居民对于中央银行的信用之上。信用秩序的失衡与缺失,所造成的危害不容低估。从经济角度而言,信用缺失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了交易成本,从而降低了效益,抑制了消费,加大了金融风险,也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并使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从政治及社会角度而言,信用缺失势必影响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影响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信任,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从而产生对执政党的信任危机;从文化角度而言,信用缺失则是责任感、道德感的缺失,从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价值判断,若形成气候,将会在社会上形成精神危机,直接影响全社会的民主进步和文明进步。
二、我国信用秩序失衡的原因
我国信用秩序失衡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方面
我国当今正处在体制转轨初期,过去单一的利益主体正在向多元化经济主体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最终形成。由于过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从而使各种固有的利益关系很难在短期内一刀两断,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规则、秩序还不完善,这种体制缺陷与发展不够完善将极易导致信用缺失。除此之外,行政体制方面存在的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市场的超经济干预);政企未按市场经济要求来分开;政府责任的无限性以及政府职能在重新定位后没有加以必要的合理转换,而且这种体制纠结由于在短期内难以理顺,所以,很容易出现信用失衡和缺失现象。
(二)制度方面
现今还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的法律,特别是对失信行为人的刑事立法几乎空缺,从而使失信者可以胆大妄为。另外,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思维习惯,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制度,使契约信用总是从属于人伦信用,情大于法成了我们社会运作中的“特产”。由于诚信制度没有法制化,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不诚信现象交错蔓延。再加之,我国信用中介服务落后于现实的要求,政府对信用市场的监管又十分薄弱,市场没有发挥对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而企业也缺乏加强信用管理的动力。信用体系缺乏司法保护,“不守信用仍有利可图”,不完善的信用体系的运行尚未形成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而这一切,皆与制度层面的欠缺有关。
(三)文化方面
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理念支撑,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经济形态会产生不同的信用文化。西方发达国家把市场经济视为信用经济,其信用文化也必然发达,视信用为财富和生命。在我国,虽然古人就强调诚信,但侧重于个人修养的内省,侧重于忠君式的等级信用,特别是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不合时宜的文化心理仍根深蒂固,同时与时俱进的信用文化观念和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受传统文化影响深、受现代文化熏陶少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也就必然对我国当前的信用秩序建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我国信用秩序建设的路径
认识问题是前提,明确原因是关键,找准路径是根本。面对当前中国的信用失衡,我们如何对症下药,如何把中国古代就强调的诚实、守信赋予现代意义,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对信用提出的新要求,吸收发达国家的信用文明,加强全社会的信用秩序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梳理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不断加强我国的信用秩序建设:
(一)构建我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
完善社会信用绝不能单打一,必须针对当前实际,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社会信用评级体系。这个信用管理体系,是指必须设立专门的征信机构,并依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以完善储存,形成信用数据库,以便为需要相关信息的交易对象提供信用记录及档案服务等。比如,企业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企业征信定性判断和评估,而征信体系的合理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工作的客观性是保证征信质量的三大因素。信用评级体系则是由独立、中立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受评级对象的委托,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相关法规为依据,进行综合比较、评价,以形成从评级观念到评级机制和评级监管的评级链条,从而确保信用评级的权威性及可操作性。
(二)建立起开展信用管理的法律体系以及个人、企业、政府的信用体系管理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健全有效的法制运作来保障。当前我们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违背信用的惩戒和打击力度。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形成信用监管体系,在法律制度的规范约束中,形成全社会的信用习惯,以扭转当前我国信用秩序失衡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信用教育,培育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形成“信用就是生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
信用失衡与缺失,首先要从信用教育入手,只有持之以恒地从信用意识、信用理念到信用修养的修炼,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自然而然的信用习惯,使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成为一种社会道德和价值判断,使全社会的公民真正“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使信用文化真正渗透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使信用这种道德资源得到全方位的开拓,从而真正把我国打造成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