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分析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分析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解析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阅读?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是这样认为的,“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1]中国学者王余央等认为,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阅读史”。[2]

一 关于阅读

说到阅读,我们对它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阅读概念的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把阅读与读书等同起来。其实,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首先,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3]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传统观念中,宇宙如同一部由数字与字母写成的“书”。了解宇宙的关键在于适时阅读这些数字与字母,并精于组合它们,由此学会赋予那部异常巨大的文本其部分生命,模仿我们的造物主的作为。[4]所以,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它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玩纸牌者阅读伙伴的手势,以打出获胜之牌……精神科医生帮助病人阅读他们自己饱受困扰的梦;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农民阅读天空的天气。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阅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5]由此可见,阅读的对象——文本的范畴极其宽泛,而阅读的终极目标则是认知我们所处的环境乃至世界。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阅读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说,对于阅读的概念界定可以分为三大类。

(1)狭义的阅读,即传统的文字阅读,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6]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阅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人类行为,伴随文字符号的产生而出现。[7]传统的阅读文本主要是印刷型的文字文本,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媒介形式。[8]

(2)相对广义的阅读,包括“对视听产品的消费”,[9]即信息时代人们通过包括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的比较广泛的信息选择、获取和浏览,它涵盖了传统的文本阅读和对数字文本的阅读。

(3)广义的阅读,即对世界的广泛认知,如加拿大著名小说家和出版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博大精深的《阅读史》中对阅读进行泛化的理解;心理学家道林和莱昂认为阅读是对于记号的解释,而记号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现象,例如,看手相的人阅读的手上的线条,打猎的人阅读的野兽的足迹和老农阅读的天象;另一种则是任意的符号,如地图上的标志、文字、盲文等等。[10]

鉴于当前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促进和加快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可供阅读的信息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本文就采用相对广义的定义,即认为阅读包括传统阅读和数字化阅读。

(二)中国阅读史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历史的国家。阅读是人类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方式,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

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自从祖先发明文字作为日常信息的记录方式进行交流以来,从历史上的甲骨、青铜器、莎草纸、羊皮、竹简、木版、简帛、纸张到今天的胶片、磁带、光盘、网络和手机,承载和记录信息的载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之中。期间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和纸张的普遍应用,开启了人类阅读的新时代,使得书籍成为长期以来知识保护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至今,纸质文献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其使用时间之长是迄今为止其他类型文献所无法比拟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纸质文献的流传为人类文化的存储、继承以及创造提供了条件,而阅读则使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成为可能。

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计算机和网络普及之前的相当长时期里,传统的纸质阅读是阅读文化的主流。我们在阅读传统经典时,“哲人的思想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在知识和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更容易识别美与丑、善与恶,我们的生命也因此一次又一次向前拓展”,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能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11]由此可见,传统阅读在个人精神发育、素养提高乃至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上所体现的决定意义。

二 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

然而,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产生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刺激,使人们获得了不同于纸媒时代的新的“读写能力”(literacy),它包括依托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来加工和获取内容的一整套信息技能,这种能力被看做现代人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交的基础。与此相应,人们必须重新分配用于各种媒体的时间,或者更明确地说,人们必然会把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新媒体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这种读写能力的演化和新媒体的渗透并不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发展趋势。

客观地说,对于人类的阅读,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得阅读文本泛化

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文本在形态、数量、质量、传播规模乃至内容上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带来阅读的方式、数量、规模和功能的变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文本是阅读的对象,包括一切可读的文字信息材料。[12]然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泾渭分明的固有边界,媒体形态日益模糊,媒体融合成为现代传播发展的主流,其突出表征是“以影视图像符号作为基本表意系统,以凭借光电信道的影视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介质,与传统印刷文化相对应”的视觉文本大量出现。[13]与之相对应,人类的阅读对象和阅读主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阅读对象的变化,视觉文本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传统的阅读的动机、阅读心理机制、阅读性质、阅读效应、阅读价值等受到了严重的消解。[14]另一方面,社会竞争的激化导致生活节奏加快,使得人们的阅读欣赏口味日趋休闲化、功能化、大众化和简单化,为了免除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而提高学业水平的深阅读,与为了娱乐和放松或为了获取分类信息的浅阅读,相互交融,相互推进,使得阅读文本从内容到表现形式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泛化。[15]

阅读文本泛化的深层原因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演进过程。从传播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传播形式是向着越来越丰富而非越来越单一的趋势发展的。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体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或补偿。事实上,种种体现了补偿性的技术现在已经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这在手机媒体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此基础上,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将是多维传播的形成。可见,在阅读文本泛化的环境下,不同的文本在知识的系统性、获取的便利性、阅读效果以及对人类认知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可以预见的是,数字文本和印刷型文本将经过不断的融合,扬长避短,最终达到长期共存共荣局面。

2.基于新媒体的开放式信息存取,使得浅阅读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

开放存取(Open Access)一词首先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它的原意是指一种不考虑版权和授权的限制、通过互联网让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自由传播的运动,在该运动模式下,允许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1995年凯勒最早界定开放存取时指出,它不仅是指网络物理连接的建立,而且还意味着要保证这些连接易于使用、收费合理,并能提供一整套基本的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环境应该是开放、分散和易于漫游的,即使是最为基本的连接也应使用户既可成为信源,又可成为信宿。

开放存取的精神,基于新媒体的信息在社会化生产模式中得到了放大。正如万维网的发明者伯纳斯·李所言,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资金、资源、设备和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参与信息生产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是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为个人和组织发布信息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16]这直接造成了信息的无限膨胀。因为信息海量,为了寻找、选择所需要的信息需要付出比以往更高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17]

所以,在这种基于新媒体的开放式信息存取环境下,尽管人们感觉到信息越来越丰富,但与信息的丰富性趋势相反的是,人们的阅读时间并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减少。于是,在信息的低经济成本获得和高精力成本利用的消费模式下,浅阅读成为必然的趋势,并逐渐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

浅阅读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首先,媒介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信息的形态和性质,也左右着人类的感知方向及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信息消费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其中包括浅阅读带来的读写能力下降、独立思考能力丧失以及价值观错乱等社会问题。

阅读的浅化除了媒介的影响,还有社会、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因素。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浅阅读也体现了时代的一种进步,毕竟随意选择信息的自由是人类一直以来的追求。

目前来看,基于新媒体的浅阅读将成为大众阅读的主导,主要分担对实用的信息乃至叙事文化信息的获取,而纯粹的文化传承和思想的积淀则多数经由传统的纸质阅读来进行。

3.新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阅读休闲化的信息需求

文字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传统阅读是一个从概念领悟到情景想象的循序渐进的心路历程。文本阅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的策略加工过程,读者会对文本的事件、主人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解释,根据当前阅读的内容主动地激活背景知识,将当前的信息与先前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文章的情景模拟,以获得连贯的心理表征。[18]因此阅读和理性、反思有着必然的联系,传统阅读也被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独立思考的过程。

随着电影、电视的相继产生和普及,视觉文本直观、浅白的传播特性再加上声音对听觉系统的刺激,使得人们可以享受另一种更为轻松的阅读,在感官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及至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视觉文本和阅读的符号进一步多元化。新媒体结合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语言、动画等一切可以运用的符号形式和介质,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美感和审美通感。同时,信息的跨时空传播也使得全球成了大一统的多媒体世界。在这种新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中,阅读主体追求感官愉悦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阅读的动机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移,休闲化成了很多阅读主体的主导动机。今天的人们更多地“偏好选择轻松的信息提供方式,愿意在比较轻松的心态下,欣赏以轻松形式提供的,哪怕是非常严肃的信息。”[19]这种偏好还体现在具有时代特征与体现生活潮流的文化产品上。

可以说,阅读休闲化已经不仅仅是信息时代的一种特征,它还深深地影响着媒体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社会心理的指向与形成,这是与阅读相关的包括媒体领域、信息领域以及文化领域等在内的组织在生产和经营时必须注意的一个大背景。

在阅读休闲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周围出现一些过去人们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许多被视为高端产品的严肃作品因为通俗易懂的组织方式而大范围畅销: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理论的创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写的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时间简史》;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法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推出的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昆虫记》……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规律:越是追求全面小康,越是要高度注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20]

4.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移动化,使得阅读移动化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出行时间增加,出行范围扩大,信息内容需求与提供方式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空前膨胀和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选择自由权,而移动技术的发展则为人们拓展了另一种自由——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阅读。

阅读移动化并不是一种理论的假说,而是对已经发生的诸多现象与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它是一个在技术与需求推动下的发展过程。媒体的移动化是为了适应那些移动中的人们的信息需求。“不管人们怎么评估数字技术发展的深刻影响,导致媒体移动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来源于人们对摆脱束缚、实现自由的强烈渴望。”[21]由于包括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在内的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并具备便携性特点,在强大的用户基础上,移动阅读在人们阅读生活中的位置将会越来越重要,并渐趋主流,成为人们的阅读常态。可以说,移动阅读将是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状态”。[22]

人类具有自由行动和自由获取外部信息的本能渴望,而移动阅读符合这两种需要。更重要的是,其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价格水平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而降低。在使用效果更佳和价格壁垒逐渐消除的情况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可以想象,一旦技术瓶颈和价格壁垒被突破,人们将以极大的热情拥抱这种集行动自由和信息传递自由于一体的更大意义上的自由。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移动阅读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现随时随地的阅读,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世界,但是移动化的阅读过程由于受到的干扰因素太多,不利于阅读主体思考和作出较为复杂的判断,从而使得移动阅读的文本呈现出浅显化和碎片化的特征。

5.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使得阅读过程互动化

在著名的施拉姆和奥斯古德传播模式中,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具有循环性,但其薄弱环节是反馈过程,消极的反馈具体表现为“接收者不再购买出版物,或者不再收听节目,或者停止购买广告宣传的产品。”[23]在这种情形下,互动的过程被明显地区分为信息传播过程和意见反馈过程一强一弱的两个阶段,它是由媒体主导的,双方的联系并不密切,反馈的一方力量非常微弱,互动的实效、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正如符号学学者卡西尔曾经说过的,人是符号的动物。[24]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符号的运作、多种传播符号的综合使用以及诸如在线聊天室、BBS讨论组、公告栏等虚拟空间符号的创设,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入到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身处这样一个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接受心理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的交互性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传受心理发生了变化,数字阅读的互动性大大增强,并呈现出平行式交流的特点。

网络和手机媒体中的超文本,使得读者可以以非直线的、跳跃式的方式随意阅读,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开始,在任何一个地方停止或无穷无尽地链接下去,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线被模糊化。在新媒体创造的阅读空间里,阅读很多时候是为了交流而不是独自的心灵感受,它与传统阅读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方式迥然相异。

新媒体环境下多向的、无序的互动并非某个人可以控制的,或者说其控制权落在每个参与互动的阅读者手里,他们的相互作用使阅读超越了个人性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交流成为阅读的精髓,互动阅读导致了一种具有运动态势的交流。

6.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阅读需求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显著

社会学认为,需求有着无限丰富和发展的上升规律:人们在生产时也生产着自己新的需求,并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不断创造新的更高级的满足手段,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需求无限丰富的上升规律,即需求嬗变规律。[25]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的阅读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这得益于它与以数据挖掘技术、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关键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相长。

新媒体的使用是个性化的,虚拟空间为个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并给个体交往带来了诸多方便和乐趣。[26]例如,博客就初步体现了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模式,其读者根据不同的兴趣、职业等因素高度细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更多地体现传者和受者的个性,而传者与受者角色互换的随意性更增强了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互联网上很多个人网站、BBS讨论组等都呈现出这种特征。

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偏向,网络、手机等作为传播载体本身具有的自由属性决定了他们更偏向于个性化的信息和内容。通过这些媒体,人们得以进一步张扬个性,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选择和利用信息。目前,杂志等传统媒体已经体现了读者的进一步细分,网络杂志和手机报纸等已经在分众传播中有所作为。随着新技术的逐渐应用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将日益强化,尼葛洛·庞帝所描绘的“真正个人化”的后信息时代即将到来,而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订阅《我的日报》或《我们的日报》的景象将会成为现实。

标签:;  ;  ;  

新媒体环境对阅读的影响分析_网络与新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