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潍坊市中心血站机采科 山东潍坊 261041)
(2潍坊市民生街学校 山东潍坊 261041)
(3潍坊市路灯管理处 山东潍坊 261021
(4潍坊市恒康医院 山东潍坊 261041)
【摘要】目的:研究在献血的特定时间内,将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与献血者的互动关系中,对献血工作和献血者人格的影响。方法:接受献血者的移情,建立心理咨询的二元关系,协助其化解早年情结。改变献血认知,增加献血意愿。结果:初次献血者发展成多次固定献血者(t=3.579)、全年累计捐献血小板量(t=15.885),P<0.01,不满情绪及投诉事件(t=-2.175)、献血不良反应(t=-2.499),P<0.05。干预组16PF测验、主观自评测量多项目明显改善:敏感性(t=2.63)、幻想性(t=2.58)、自律性(t=3.37),P<0.01,乐群性(t=2.06)、稳定性(t=2.28)、有恒性(t=-2.03)、忧虑性(t=2.27)、紧张性(t=2.21),P<0.05。结论:在献血过程中应用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对完善献血者人格和提升献血工作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献血者;心理咨询技术;潜意识;移情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327-03
随着献血事业的发展,对献血者的护理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本研究探索将心理咨询技术应用于献血者的护理工作中,直接在退行的、重现的关系中,协助献血者,无意识地完成内心情结的疗愈。以实现提升献血工作和完善献血者人格的双重目标。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两周[1],如果献血者在期满或期满几周内捐献,恰好符合心理咨询的“一周或几周一次”的时间要求。与献血者电话或面谈参与研究事宜,同意者,确定为观察对象。(2)分组。将观察对象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60人(初次献血、多次献血各30人),干预组60人(初次献血、多次献血各30人),共计1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收集献血者信息的方法 (1)测量法: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主观自评量表。(2)访谈法:收集语言、非语言信息。(3)观察法:观察、记录并客观解释。
1.2.2心理干预的方法 (1)建立咨询关系:建立安全信任的“治疗联盟”[2]106。(2)经典精神分析:澄清、解释、修通,潜意识内容意识化[3],在移情中修复潜意识症结。(3)客体关系理论技术:(4)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变对人或事的看法、态度,降低内心冲突。(5)叙事疗法:协助观察对象更为完整、客观地叙述经历事件,减少刻板描述经验带来的僵化和影响[5]。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心理干预过程及结果
2.1 干预过程
2.1.1与观察对象约谈,双向同意,确定研究关系,进组,建立个人档案。
2.1.2面谈观察对象及其重要关系人,收集其人格特质、关系模式,并从其自我描述和重要关系人描述来判断其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差异,形成初步印象,记录于个人档案。
2.1.3 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试,结果归档。
2.1.4在献血过程实施干预。干预组有干预,对照组无干预,干预组观察对象,以下简称献血者,实施干预人员为有心理咨询资质的采血屋护士,以下简称心护,一种特殊形式的心理咨询设置建立,献血者即咨询关系中的来访者,心护即咨询关系中的咨询师,献血过程即咨询过程,约1~1.5小时。献血者由专门心护提供医疗服务,并附加心理咨询技术的实施,在咨询关系中,献血者自发地将心护投射为早年的重要关系人,即移情,移情是来访者把对他人的强烈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干预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期。关系成为改变的媒介和容器,尽可能在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信任的咨询关系为献血者开放自己的问题提供安全的环境,并在与心护的互动中生动呈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模式,它就是“人际关系实验室”[2]8。让献血者体验到向另一个人完全呈现自己而仍然被接受,对他有治疗作用[8]11。第二阶段:情结呈现修复期。当进入安全的咨询关系,献血者把眼前的心护投射为早年的重要客体,从而将早年关系中经历的内心创伤和关系模式直接呈现在当下关系中,潜意识中压抑的冲突和症结自发地呈现,通过引导澄清、解释、修通,潜意识内容意识化。举例:一位献血者与父母关系紧张,内心信念“小时候父母经常打我”,通过辩论、澄清,其认知发生改变:父母经常打我→妈不常打我,爸爸经常打→我不写作业,爸爸打我→四年级开始不写作业→有一次写作业到半夜,第二天,老师说错太多、字太草,撕了,打了我,还逼我道歉→骂老师,所以被打。通过逐步澄清,找到和老师间的“未完结”事件,角色扮演和在想象中与老师对话,表达和释放当时滞留的情绪情感和能量。第三阶段:结束。提前两个月告知献血者,研究还有两个月结束。结束预示分离,分离的情景无意识地唤醒个体早年与重要客体分离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创伤性感受、固着的能量及由此发展出的应对模式,这些再次真实呈现在当下关系中,在心护的引导下,修通、重建。举例:献血者幼年经历:很小被送奶奶家→每次妈妈趁他睡着了离开→陷入情绪无机会表达的痛苦中。久而久之,其发展出应对模式,一有分离的情景要来,先主动离开,以避免被动离开的痛苦。当告知其还有两个月结束,就以没有时间为由不来献血,象征的不用面对分离主题,同时开始失眠。人们常通过运用防御来回避以往的伤痛,心理治疗就是让他知道改变生活的权力在自己手里,而非给他童年创伤的人。三周后,由于失眠的痛苦而选择继续,两次干预后,觉察到:以没时间为由的爽约,缘于“妈妈偷偷走了”的痛苦,失眠缘于“不敢睡,一睡着妈妈就走了”的恐惧与焦虑,觉察之后,失眠治愈,分离的症结化解。整个干预过程是自发的,两者间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这个过程需要不断进行检验。移情的治疗关系,只在献血时间内,献血结束,关系结束,以协助其恢复现实感,建立与他人关系的界限,获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新体验,习得并在现实关系中应用。每次咨询后,书面记录:谈话内容、方向,对献血者个人和关系的感受,及本次咨询未完成事项。
2.1.5研究结束,再次面谈献血者及其重要关系人,收集献血者信息,16PF人格测验量表和主观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归档。
2.2 结果(2016年8月—2017年7月)
2.2.1干预组与对照组献血指标独立样本t检验(表1)
“不满情绪”、“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P<0.05;“初次献血者发展成多次固定献血者”、“累计捐献血小板量(U)”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著性水平α=0.01的条件下P<0.01,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在4个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干预有积极意义。
2.2.2干预组、对照组16PF人格测验分值比较(表2)
干预组,敏感性、幻想性、自律性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P<0.01,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忧虑性、紧张性人格因素,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心理干预,献血者的人格明显更加自律、理智和具有现实感,且朝向安详、乐于人际互动,自信、负责、情绪稳定。对照组,16种人格因素,均未产生明显差异。
2.2.3干预组主观自评干预前后变化(表3)
根据献血者心理干预情况,设计10项认为能反映内心状态的自我评价项目,要求献血者以刚进组时状态为0,根据自己参加心理干预一年后的主观感受评价自己在10个方面改变的方向和程度,变化尺度为-5~+5分。对照组自我评价,53人描述无变化,7人描述有变化,深入访谈该7人,变化原因:3人与新调换工作有关,2人与亲人去世有关,1人与婚姻状况有关,1人与失业有关,均与本研究课题无关,鉴于主观测评无实际意义,故未对该组做主观自评量表测验。干预组主观自评测验,60人均主观认为自己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0项指标均在2~3分以上,向积极方向发展,说明干预有显著意义。
3.结论
人格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人格的发展持续终生,该研究正是从人格影响和献血工作提升两个方面,进行的创新和偿试。(1)在献血特定时间内,构建具有疗愈作用的人际情景和互动关系。促使工作人员从心理学视角看待献血者的各种表现,在理解和接纳前提下,提供抱持性环境,疗愈开始。(2)帮助初次献血者,获得满足感,建立安全感,内在改变的同时对献血产生好感。初次献血,可能会陷入面对“不确定”的恐慌中,如果有一个相当于早年重要客体的人,全然地关注,其焦虑、紧张情绪消除,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可能降低,从而其成为长期固定献血者成为可能。(3)献血者内在被修复的好感觉,驱使他自愿献血。献血者内在修复过程在无意识中完成,意识层不清晰自己如何变好,但内心会总结出一个经验——献血让我变好,这个观念驱使他有意地把献血做下去,并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做,由此献血队伍逐步壮大起来。(4)通过心理干预,献血者的内心发生变化,内心冲突减少,投射到外部,外部冲突减少,其现实关系变得和谐,蝴蝶效应,整个社会就趋向和谐,这正是社会安稳发展的需要和目标。
综上所述,该研究,在退行到早年的关系中,协助献血者无意识地完成内心情结的化解,人格趋向完善,同时使其对献血事件有了全新认知,实现献血工作在发生献血反应、招募新血源、发展固定献血者等方面地发展,将献血者人格修复过程和献血过程有机结合,二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2015.
[2] Cabaniss DL,Cherry S,et al.心理动力学疗法[M].徐玥,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 Freud S.(1894)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t Works of Sigmund Freud,(1893-1899):Early Psycho-Analytic Publications, Vol.Ⅲ[M].Hogarth Press,London,P.164.
[4] Winnicott,D.W.(1963)Dependence in infant care, in child care ,and in the psycho-analytic setting[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44,339-344.
[5] Payne M.叙事疗法[M].曾立芳,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
论文作者:马雪芹1,傅雪玲1,张庆利1,史伟玲2,马雪凤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献血者论文; 关系论文; 人格论文; 心理咨询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主观论文; 过程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