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昌县水利水电局 浙江新昌 312500;
2 绍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嵊州分院 浙江嵊州 312400
摘要:在新农村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的发展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随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这些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与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相比,农田水利管理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善,为此,只有构建科学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才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效应,营造干净良好的用水氛围,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及管理
1 推行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及管理的意义
为了推进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观念就是基于建设层面,运用工程建设和技术手段解决农田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这就有了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岁必一修”的“优良传统”。实际上,许多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粗放的管理模式引起的,甚至不少农田水利设施的末级渠系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方面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工程中木桶效应的短板,必须寻求有效手段,根治沉疴,补齐“短板”,扭转重建轻管局面,全面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实行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大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安全,是补齐“短板”的需要,是适应新时代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
2 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现存的问题
2.1 管理责任不够清晰,落实不够到位。
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多级管理,监管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出现职责模糊、工作交叉互错等问题。中小型灌区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由各乡镇(街道)或村级集体所有,当地对应承担的监管职责认识模糊,缺位现象较为普遍。
2.2 管理制度、标准不够完善,缺乏实际性与可操作性。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但基本上是单一的、零散的、没有涵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各个环节。有些标准还过于原则,难以有效指导具体运行管理工作。同时,仅有的这些制度、标准执行不到位,甚至“形同虚设”。
2.3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待于提高。
在国家的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管理力量不足是普遍的问题。大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缺乏稳定的管理人员,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工程管理要求。即使部分农田水利工程有管理单位及人员,但也是粗放式管理,存在岗位责任不清、工作要求不明确、管理考核不严等问题,极易发生失职风险。再加上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工作环境往往是偏远的农村,工作条件较为艰苦,工资和福利待遇较低,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技能素质有待提高。
2.4 管理缺少稳定的经费保障,管理手段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效能低下。
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为公益性工程,其管护经费投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保障,但实际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管理手段落后,基本上以“人”管为主,未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进行有效监管。
3 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措施
3.1 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主体及管护人员
农田水利工程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级政府落实管理责任主体,理顺乡村两级事权,尤其要注意落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主体和管理人员。此外,还必须屡清行业管理责任、管理责任与直接责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落实管理责任主体。在具体实施中,应结合实际,考虑当地的农田水利发展现状,水利工程管理基础等因素,充分利用村民自治委员会、农民水利合作组织、灌区原管理单位等组织,逐一落实,准确到位。
现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有各乡镇(街道),村级自行管理,缺少管护人员,即使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护人员较多,但实际操作中可能就那么一两个人在管理,其余人员只是名义上的管护人员,与事实情况严重不符。农田水利工程应根据工程实际,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责、以量定员”的原则定岗定员,杜绝无人管护及“名义”管护现象。此外,除法规、规程或标准(办法)等规定不能相互兼岗的岗位,其他岗位在实际操作中可实行“一人多岗”,这样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落实管护人员后,应加强培训,提升人员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尤其对于部分重要,关键岗位,如农田水利工程巡查、泵站、闸门操作等必须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应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培训的考核测试。
3.2 梳理管理事项、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汇编成管理手册以规范工作。
从梳理管理事项入手,理清管理事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事项包括维修养护、工程检查、工程设备操作、供水管理、档案与信息管理、应急管理等,针对每类事项结合管理岗位制定工作流程,规范操作。将事项落实到相应的岗位和人员,辅以各类操作规程、制度规范人员动作。
农田水利工程涉及面广,规模,设施,建筑物形式不径相同,在制定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不可生搬硬套。尤其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与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责任主体,管护人员,设施设备,管理事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制定相应规程和制度时,在涵盖主要管理内容情况下,无需像大中型一样全面细致,管理手册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切合实际。
3.3 多渠道筹措,保障管护资金
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未公益性水利工程,所需的运行、管理、维修和养护经费需由财政承担,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管养经费的补助力度。开展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要根据实际,全面梳理工程管护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管护模式,人员落实情况,参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科学全面测算工程所需管护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运行经费、日常维养经费等每年常规所需经费,以及设备定期大修等跨年度所需经费。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公益性水利工程,管护经费可通过改革创新,盘活水利资产,通过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受益共担等方式落实工程管护经费,拓宽管护经费筹措渠道,缓解财政压力。
通过确权颁证盘活资产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新型产权制度,保障管护资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通过颁发农田水利设施所有权证,将各级财政投资形成的农田水利设施实行产权移交,纳入村级集体资产统一管理和核算,有效实现农田水利设施资产股份化,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股份权和收益分配权。在相应的机构网站发布“水利设施所有、(经营)权”信息,优化流转交易服务。同时,可配套出台《农田水利设施经营权流转交易实施办法》等政策,健全农田水利设施流转交易机制。
此外,还可建立“多元投入、分年支付”的投资机制,通过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为抓手,坚持省级补助和县级配套、乡镇补贴并筹。同时,为减少资金支付压力,利用时间差,实行分年支付。
3.4 深化管理改革,推行管养分离、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管理模式。
打破传统的“自顶向底”的管理运行方式,结合新时代背景的需求,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物业化管理的思路,调整和延伸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推行“以大带小”、“以点带片”、“分片统管”等工程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管养分离,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型管理模式,整合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资源,组成水利工程管理专业公司,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等民间自治组织,积极培育发展物业管理市场主体,鼓励发展不同形式的物业管理。引导和鼓励具有较强专业力量的工程设计施工、制造安装、维修养护等企业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农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
3.5 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改进管理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多级立体监管体系和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系,转变水利工程日常管理模式,做到视频可控、巡查留痕、工程上图、数据入库,实现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过程监管,提升水利工程专业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安全、规范、专业运行。通过视频监控,建立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等方式,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向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信息化控制,网络化监管”转变。
结束语: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确保其安全运行,发挥其功能效益,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认识到,在当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等各方面提供支持,结合国情、县情、乡镇情况,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标准化建设及管理,保障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韦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7).
[2]高皓君,雷兆伟.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5).
[3]张胜,曹忠明.江西省实现小农水建设管理标准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1).
论文作者:吕柯炜1,吕炬峰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农田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 经费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设施论文; 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