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飞宏

(云南省个旧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云南 个旧 661000)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将48小时之内进行急诊手术43例患者纳为研究组,将在48小时之后进行手术的82例患者纳为对照组,按照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以上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9%,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时,医生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时机。

【关键词】 不同手术时机;急性肠梗阻;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6-0178-02

患者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主要是其肠内容物在肠腔运行期间肠道功能受到较多影响,例如血液运行障碍,机械因素以及肠管内脏神经失调等临床反应症状,会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反应,严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临床上在判断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时机具有一定的困难性。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3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130例,将48小时之内进行急诊手术43例患者纳为研究组,将在48小时之后进行手术的82例患者纳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性45例,女性37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47.6±2.4)岁,其中有43例患者为粘连性肠梗阻,有25例患者为结肠肿瘤,有5例患者为肠扭转,有8例患者为嵌顿疝,有1例患者为粪石性肠梗阻;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46.3±2.5)岁,其中有23例患者为粘连性肠梗阻,有12例患者为结肠肿瘤,有3例患者为肠扭转,有4例患者为嵌顿疝,有1例患者为粪石性肠梗阻。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前治疗措施,在术前需要叮嘱患者禁食,对胃肠进行减压处理,纠正患者水电解质紊乱情况和酸碱失衡情况。在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期间需要实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等,并且需要借助其他检查措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针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进行24小时保守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缓解患者以及肿瘤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干预,按照不同发病类型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2]。给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肠部分切除吻合术,针对肠扭转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肠扭转复位术,针对结肠肿瘤患者需要对其进行肿瘤根治手术,针对嵌顿疝患者需要对其进行疝修补手术[3]。

1.3 疗效判定

显效标准:患者痛胀吐闭症状消失,对其进行辅助检查结果良好;有效标准:患者胀结痛呕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辅助检查结果良好;无效标准:患者胀结痛呕症状没有缓解并且出现加重迹象,对其进行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治愈;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患者当中有25例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分别为13例切口感染,10例腹腔感染以及2例术后肠粘连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9%,研究组患者当中有11例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分别为2例切口感染,4例腹腔感染以及5例术后肠粘连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医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检查出患者肠梗阻原因,此外还需要对患者全身生理功能紊乱情况进行预防和纠正,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肠梗阻患者通常采用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方式。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关键因素在于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时间,如果对患者过早进行手术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如果对患者选择较晚的手术治疗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耽误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针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应当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如果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则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干预,此外对于肿瘤患者也应当趁早进行手术干预。在为患者选择适宜手术时间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病情属于绞窄性还是单纯性肠梗阻情况,从临床表现上来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比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更加严重,患者会出现长时间的腹部疼痛感,并且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因此需要及时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9%,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这与高志雄[5]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时,医生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徐鸿儒,叶小汉,理建华.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5):25-26.

[2]宋利伟.急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不同时机选择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2):177.

[3]贺礼文.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09):84+81.

作者简介:何飞宏(1973.9.24-),男,彝族,云南石林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及腹部肿瘤临床诊治工作.

论文作者:何飞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不同手术时机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效果观察论文_何飞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