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荣(赤峰市第二医院 024000)
【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窗口接诊、待诊过程中的咨询,进而查阅病历,对2012年1月—2013年9月1年半时间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排除了冠心病、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者。结果: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人数占总人数的82%,其中35-65岁的人数占肥胖人数的51%。结论: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与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增加有关,中青年人肥胖患者是2型糖尿病患病的主要诱因。
【关键词】 肥胖 2型糖尿病 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227-02
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增加,并且每年有1/3患者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约14亿成人处于超重状态,其中至少4亿人属于肥胖范围;预计到2015年,上述数据将分别增至23亿和7亿。有关资料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而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的患病率已经达15.5%[1],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人的90%左右。超重/肥胖也是中国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肥胖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进行重点防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入住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WHO诊断标准)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收集调查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现病史、家族史、体质指数等。
1.2.2 生化指标检测:采集空腹(空腹8~12小时)外周静脉血,由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糖。从吃第一口饭计时至2小时用血糖监测仪测定餐后血糖。
1.2.3 根据我国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BMI>25 kg/m2为超重,BMI≥30kg/m2为肥胖。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结果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绝对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增加
150例入选人群中体重正常者为27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8%,超重肥胖者121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2%。见图1。
2.2 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与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增加有关,中青年人是患病的主体。
150例患者中,高BMI患者123例,高血糖患者115例,其中,高BMI并高血糖为111例,占肥胖人数的90.24%。
表1 不同年龄组中高BMI、高血糖患病率(%)
3 讨论
3.1 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增加
150例患者中BMI正常者为27人,超重及肥胖者为123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2%。与肖建忠等调查结果[3]一致。
3.1.1 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已从2000年34%上升到2006年的43%[4],城镇人口的比例上升,不良的生活行为日益增多,汽车代替了步行和自行车,体力活动水平的下降和运动量的减少,城市社区人群膳食结构的改变,势必增加了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
3.1.2 年龄因素 本次调查,35~65岁中年人是超重、肥胖的主体,其检出率高达52%。中年人是社会的主要责任者,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生活不规律,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运动,导致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从而导致超重/肥胖。本结果所示,体质指数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因此控制膳食,改变生活方式,缓解生活压力,戒除不良饮食嗜好,特别是有肥胖家族史患者,保持理想体重,减重本身就可使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发展成为糖尿病[5],预防糖尿病势在必行。
3.2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者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而体质量减轻后,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改善。目前已确认超重或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项坤三等在中国人群中同样发现,肥胖者有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提示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病因。
3.3 肥胖与代谢综合症(MS,metabolic syndrome)
代谢综合症反映了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糖代谢异常为主的多种代谢紊乱。本次调查表2可看出,近82%的超重和肥胖个体存在一种及以上代谢异常。肥胖者胰岛素抵抗及游离脂肪酸的增多使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增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都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在年轻的患者中也不例外[6]。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的发病率与肥胖有关[3],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Yang W,hl J, Weng J,et a1.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
[2] Zhang L,Zhang WH,Ahang L, 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hypertention,diabetes,dyslipidemia,and metabolic syndrome:a survey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Beijing,2007,Obes Facts.2011,4(4):284-289.
[3] 萧建中 杨文英.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可能因素以及估计方法对结果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2(3):161-163.
[4]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签-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5] Leblanc ES, O'Connor E, Whitlock EP, et al.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care-relevant treatments for obesity in adults: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Ann Inteyn Med. 2011, 155(7):434-447.
[6] Kitayaporn D, Sudlah N, Athirakul K, et al. Incid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hypertensive disorder, among staff in a private healthcare setting: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Med Assoc Thai. 2011,94(9):1044-52.
论文作者:梁艳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6
标签:肥胖论文; 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论文; 检出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血糖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