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华论文,民族精神论文,近十论文,年来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多次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近十年来国内民族精神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不仅可以具体呈现民族精神研究的实况,还有助于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容 目前,学界对民族精神的概念界定有两个标准:一是事实判断,即侧重从民族客观存在的精神状态角度出发,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优秀、积极、进步的一面,也包括消极、落后、粗俗的一面。代表性观点如:符惠明将民族精神界定为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心理与性格的总和。其实质是将民族精神内涵扩大到整个民族意识层面,是在广义上界定民族精神。而注重价值判断的学者倾向于从进步、积极的角度来界定民族精神,即真正的民族精神仅包含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进步方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品质等,是从狭义上界定民族精神。宇文利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凝结和积淀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结晶。宋志明等也强调: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根基,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孙要良等强调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是中华民族的整合剂、自我认同的依据、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事实上,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环境下,偏重于价值判断的观点更易为人们接受和支持。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始终是中国不亡、民族不灭的精神依托”;团结统一表现为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扩展和延伸,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这五种精神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江泽民同志的表述精辟地概括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关于民族精神的特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宇文利通过对民族精神的纵向分析,得出民族精神具有稳定性与流变性、传统性与现代性;通过横向比较,认为民族精神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涂可国从民族精神的内容出发,论述了民族精神追求和谐共生、尊道尚德尚义、昂扬向上、与时俱进、博厚恢宏、以人为本、崇尚公忠的基本特征。杨叔子先生强调了民族精神“渐进性与突变性”的特征,即民族精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临界性质变。宋留清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民族精神的特征,阐述了民族精神的理性精神、辩证精神和人本精神。此外,孙文营主张从时空维度、内涵维度和功能维度三个维度来探究民族精神的特征。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和作用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精神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和精神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松林认为:民族精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李宗桂认为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重要精神力量。宇文利认为民族精神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成员所产生的整合功能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上”。赵存生则从民族内外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对内而言,民族精神具有凝聚作用、支撑作用和激励作用;对外而言,则有利于世界发展和全人类共同进步,能够促进世界各民族的和平和共同发展。孙文营将民族精神的功能提炼为社会整合功能、文化导向功能、经济促进功能、政治服务功能以及人的发展功能。张扣林总结为支撑功能、凝聚功能和教化功能三种功能。 民族精神的功能和作用还体现在: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重要源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够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近年来,理论界对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二者间关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召开了多次以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杨叔子先生认为,“民族精神通过产生民族心理认同使得民族凝聚力最终成为民族存在的‘自然属性’,并使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孔庆榕指出:不存在无民族精神内涵的民族凝聚力,不能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民族精神也是不存在的。当中华民族面临重大的灾难,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也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升华了民族精神。 四、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学界十分重视对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探讨,学者们普遍认同:文化建设是民族精神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是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的,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和核心精神。杨叔子先生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詹小美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而民族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宝贵的思想资源,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文化认同是构建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维度。赵存生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母体。”李宗桂也认为“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成分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大多数学者坚持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一些符合当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传统元素,以推进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宋志明,吴潜涛认为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民族精神的当代创新指明方向,为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价值导引。 五、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从其他民族移植或复制,而需要通过各民族自身的弘扬和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近年来,学者们对如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方法、新途径。 吴潜涛等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指导理论的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并紧扣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罗文东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善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并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徐艳萍提出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借鉴、坚持和创新、弘扬和培育“小精神”与“大精神”的关系。 杨叔子先生认为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选用不同的方法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大学生群体、企业员工、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军队等。孙文营指出应引导民众树立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生活方式,加强重点人群的教育,注重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还有学者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群体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莫税英强调要构建以学校为主渠道的民族精神培育体系,陆辉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民族精神内涵,李欣提出要重视和应用爱国主义歌曲的民族精神传承功能。李晓燕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培育内容,拓宽培育途径,丰富培育形式。宫丽艳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探究了如何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科学体系。 许多学者还从全球化视域探究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欧阳康指出要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交锋和碰撞中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同时,还要拓展传播渠道,多形式多途径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程京武认为要培育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强化参与意识,全方面、多渠道、有重点、有步骤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宇文利则提出民族精神培育需要通过利益调控机制,实现利益配置的和谐性,激发利益主体的创造力,提升利益措施的现实调控度。陈士福强调从法律角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法治文化、构建法治政府。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碰撞日益激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化元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功能、地位等方面着力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研究的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精神的理论研究水平。其次,加强中华民族精神与他国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尤其要注重对美、英、德、法、俄等国民族精神的研究,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最后,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标签:民族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