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北碚 400700)
摘要:教师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依赖,是维系师生关系的基础。威信对于教师,尤其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对教师威信如何树立、如何做到不怒自威,做了一定的阐述。
关键词:教师威信;不怒自威;树立
在我的第一次教育见习中,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同样是A班的教师,陈老师和李老师的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一点也不听话,非常闹腾,很少有人认真听讲,甚至陈老师花大量时间管理课堂纪律也没有用;而在李老师的课上上,几乎所有同学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连课前刚进教室,陈老师和李老师都会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陈老师进教室后,同学们的吵闹声一点儿也不减,老师只好用教棍猛敲桌子,才算安静下来;李老师进教室后,脚步声就惊醒了还在吵闹的孩子,李老师走上讲台时,下面就已经鸦雀无声了。我相信,这就是教师威信的作用、不怒自威的魅力。
所谓教师威信,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影响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教师威信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影响所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效应。[1]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遇服人者,必兼备威信。”可见,威信具有极端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还具有明显的儿童特征,他们性格不稳、好动好玩、模仿能力强,可塑性极强。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发挥学生的优良天性,教师威信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该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做到不怒自威呢?
一.教师充实自身,用渊博学识来树立威信
从知识层面上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如果在知识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一定的仰角,就是说学生对老师有某种崇拜心理,将更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旺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无所不想知,常常对老师 提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当代的老师饱览群书,拥有更加广博的文化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为人师表,用优良品格来树立威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位教师的学识可能不渊博、能力可能不高,但是他的师德不能不好,因为教师想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处事的楷模,教师的话语经常被学生反复揣摩,教师的行为经常被学生反复模仿。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影响最深,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改变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三.信赖学生,用真挚的热爱来树立威信
教师对学生的信赖是培育和提高教师威信的重要心理保证。在教育活动中,不同的教师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学生的反应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在于师生间心灵情感沟通有别。真挚地热爱信任学生是师生心灵情感沟通的基石。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都是热爱信任学生的楷模。比如:孔子亲自探望生病的冉伯牛。教育家原延安大学校长李敷仁,面对胡宗南军队从三面包围延安大学师生的危急时刻,定要亲自护送学生安然渡过黄河后才上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把去城取巨额教育经费的任务交给过去曾惯偷东西的一名学生,教师的信赖使这位学生深受震撼,他不仅安然取来巨款,而且后来成了马卡连柯的一名得力助手。[2]历史上无数热爱信赖学生的事例不胜枚举,信赖学生正如俗话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真挚的爱和信赖教人、育人,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叩击学生的心扉,使教师威信的培育和提高拥有一个坚实的心理根基。
四.善待学生,用公正严明来树立威信
教师对学生的公正严明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教师的公正严明是孩子信任教师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摆正位置,切不可把自己视为居于学生之上的说教者,耍家长作风,用“威”来使学生服从,这只是学生慑于教师之“威”的表面服从。比如在我见习时,隔壁有一个班的班主任特别严厉,在她的课上同学们都很怕她,表现得很乖巧,但在其他老师的课上,这些孩子就像解放了天性,十分的顽皮。在教学中,只有发扬民主教学,教师才能真正树立起崇高威信。
教师威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威信是教师自己创造出来的,要利用生活中的任何机会来树立威信。在我看来,教师充实自身、为人师表、信赖学生、善待学生,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愿教师们都为树立起崇高威信而探索,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英)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润洲.关于教师威信的理性思考.
论文作者:叶虹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教师论文; 威信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李老师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陈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