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个长周期_信息革命论文

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个长周期_信息革命论文

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次长周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次长论文,世界经济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周期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初以来,在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第五次长周期,这次长周期将持续到21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时期,不仅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出现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转变:世界经济正从以钢铁、汽车和公路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转向以硅、电脑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这一巨大转变的意义可能比过去世界经济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更加重大和深远。随着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在21世纪初形成,世界经济发展可能出现新的黄金时期。

一、“长波论”与前四次长周期

“长波论”即长周期理论,最早是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惕耶夫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一书中发展了这一长周期理论。战后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接受并阐述这一理论。尽管他们对长周期理论的阐述和论证不尽相同,但综合起来看,“长波论”主要有如下几层涵义: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五六十年为一个长周期,每个长周期经历经济增长上升与下降和物价下降与上升阶段;第二,每个长周期与每次科技革命浪潮或重大科技突破有关,科技的突破创造新的技术经济体系,它包括新的关键技术和相关的新产品、新产业、新的基础设施及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第三,每个周期推动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体系从产生到消亡时间约五六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体系逐渐衰败,表现为市场饱和、利润下降、物价飞涨、生产停滞,最终发生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从而产生另一套新技术经济体系,继续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美)克里斯托弗·弗里德曼著《长波论》,1996年,第434—436页。)

迄今,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完成了四个长周期,并已开始步入第五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发生于英格兰(约1770—1825)。启动这一长周期的重大技术是水力发动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纺织业生产。到18世纪末手工业让位于水力驱动的纺织机工厂;到1812年,水动纺织机使每个工人纺纱的生产率比1770年前高出200倍。1825 年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第一个长周期宣告结束。

第二个长周期发生于英国、法国及德国等欧洲国家(1826—1875)。关键技术创新是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水陆交通运输,后来扩展到制造业。轮船和火车的开动还带动了地区专业化和贸易及与水陆交通有关的产业的迅速成长。这时,企业组织发生变化,即出现一个由领薪水的经理集团管理的现代企业雏形。1873—1875年这些国家爆发一场深刻的经济危机,从而结束了第二个长周期。

第三个长周期首先发生于美国和德国,后来扩展到其它西方国家(1876—1935)。关键技术革新是氧吹顶炉、电力和内燃机等的问世,带动了钢铁业、电气工业、内燃机车、化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进行大生产和在全国及全球市场上销售产品的现代企业,企业采用“泰罗制”行政管理方法,企业的实验室进行大量的研究与开发活动。资本主义世界在1929—1933年间爆发了空前严重的大危机和大萧条。

第四个长周期发生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1935—1982)年。关键技术是电子技术、飞机引擎技术等,其应用使电子业、石化业、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发展起来,同时,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线等基础设施迅速建立起来;企业管理实行“福特制”,即由专业人员来管理企业。1979—1982年美国等发生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从而结束了第四个长周期。

为了便于了解科技革命与长周期的关系及各周期中主要经济部门和已经出现但即将在下一周期占主导地位的新技术等,笔者根据长波论者的阐述,特列表如下:

表:五次长周期中主要经济部门与新技术

将在下周期处主

时间*主要经济部门 导地位的新技术

水力发电机,船, 机械设备、 煤、

1770-1830年 运河蒸汽发电

煤、铁路、蒸汽发电、 电力、内燃机、

1830-1890年 机械设备 电报、轮船

汽车、卡车、化工、

电子、飞机引擎、

1890-1935年 金属加工 空中运输

电力、石油、飞机、

核技术、电脑、

1935-1985年 电视、仪器

电讯、煤气

煤气、核、信息、电讯 生物、人工智能、

1985-2040年 、卫星和激光通讯 空间通讯与运输

资料来源:克里斯托弗·弗里德曼:《长波论》1996年版, 第437页。

* 此表五个周期的时间与本文所划分时间不完全一致。

二、美国成为第五个长周期的先导和中心

第五个长周期首先发生于美国,现在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已经亦趋亦步,发展中国家也无疑将在下一世纪初迟早进入这一个以信息时代为特征的新的长周期(预计1985——2040年)。

在美国,随着关键技术,特别是电脑、激光、微电子、电讯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经济体系已经成型:信息产业及有关的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基础设施是以因特网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电脑空间”(CYBERSPACE);企业采用电脑综合制造系统进行生产并实行“参与和互联系统”的管理制度。

这一周期发生了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产业革命——即信息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的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的内容。过去制造业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资源的凝聚;而现在信息业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为知识的凝聚,并不断地创造和使用知识。信息产业具有信息创造(包括科研、工程、设计、教育及培训等)、信息传递(包括通讯、因特网、出版、广播、媒体等)、信息处理(包括电脑程序编制、软件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和信息储存(包括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据库)等功能。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经济部门,而是在各产业尤其是高级服务业中从事的信息活动。目前美国信息工作者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国内生产总值约80%与信息产业有关。信息产业已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国不仅在世界上率先进入第五次长周期,而且凭借其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本周期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美国一直执全球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之牛耳。本世纪初美国在电话、无线电和电视等工业方面领先,后来在电脑及相关产业上也拥有优势。80年代以来日本在电子和电脑硬件及有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有长足的进展。在世界高技术出口份额中日本之所得是美国之所失,如1970—1989年间,美国在这些领域丧失9%的世界份额,而同期日本则得到了9%的份额。然而,在信息技术及相关技术方面,美国仍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这与美国近十多年来致力于发展信息技术和相关产业的政策及得力措施有关。自80年代初以来,美国大力投资发展信息及相关产业(企业平均每年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近几年美国政府和一些大企业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和开发全球卫星移动通讯网络等计划,把信息和通讯技术及其产业提高到新的水平。美国在电脑关键部件和软件方面占绝对优势。1990年,美国公司控制世界微处理机市场的3/4,而日本仅控制着9.2%; 到1993年,美国控制的份额上升到90.1%,其中英特尔公司就控制着75%的份额。在软件方面,美国的微软公司独家供应的软件操作系统占世界份额约80%,它供应的应用软件占世界份额50%。另外,美国在个人拥有电脑和电脑“上网”方面也遥遥领先。1995年美国使用的电脑数占世界电脑使用总数的37.76%,而日本和德国的这一比率分别为7.26%和5.62%;同年,美国每千人拥有电脑数为360,而日本和德国分别只有174和为146。(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竞争力:1996年年鉴》 第472—473页。)1995年8月, 北美地区(美国占绝大部分)与因特网联网的电脑为454万部,占全球联网电脑总和近70%, 而西欧和日本的联网电脑数分别为146和25万台。(注:(美)布莱恩·贝利等著《 转变中的全球经济》,1997年,第315—316页。)另据估计,在建立电子信息网络方面,美国拥有因特网等,而日本尚未有自己的网络,只好使用美国的因特网,估计在这方面日本比美国落后约10年;西欧国家除法国有比因特网性能差的网络外,也没有开发出自己的信息网络,它们约比美国落后5年以上。目前美国使用电子信箱的人为5500万人,估计到2000年这一数目将翻一番,到2005年增加到1.7亿人,即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使用电子信箱。不少专家宣布,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先进入全面信息化的社会。

三、信息时代美国经济的新特征

近几年美国经济界和工商界开始谈论美国出现新经济的话题。《幸福》杂志曾在1994年6月发表“新经济”的专题报告, 称:“我们现在处于新经济的初期……新经济的核心是细小的微处理器、硅芯片加上软件和激光传递,这就使所谓的信息时代成为可能”。报告指出:如同内燃机是过去经济的动力一样,微型芯片是新经济的动力;新经济对美国来说是好消息。因为它使美国在开发、应用出口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旧经济产生等级森严的管理组织,而新经济则产生网络式的管理组织。(注:(美)《幸福》杂志,1994年6月27日,第36页。)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是关于未来竞争的问题,即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与将企业转变为新的实体的能力等。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说:信息的作用在改变经济的性质。

的确,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撞击着其它产业,使整个经济发生连锁式的革命性变化,因而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知识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顾客的主意及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拥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第二,创新性。传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规模效益等,而“新经济”至关重要的动力则是创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和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不断更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产品和服务增值的主要来源。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和使用为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创新者不断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和知识。创新也体现在教育方面,过去一门课程应用几年和多个职业,现在相应的教育体系必须不断改变内容、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等。第三,数字性。现在的商务、通讯和科研成果的传播等都可浓缩在微小的硅片上并穿梭于“玻璃纤维”导体间,所有的信息都由1或0来表示和传递。在工业时代,信息是模拟的或有形的;在信息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传递,由于信息数字化并通过数字网络传播,大量的信息可被浓缩并以光速传递,信息的质量也比模拟传递好得多。信息的数字性传递对经济生活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电子邮件仅是人们协作的全新方式的开端,以书信为基础的电子邮件系统将被多媒体邮件替代,信息不仅包含文字,还包括声像,对人类超时空的沟通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第四,快速性。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1990年生产汽车的周期为6年,现在为不到2年;过去每项产品生产平均需要2500个工作日,而现在仅需要3天; 一些金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只有几个小时。快速性是企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必须不断地、迅速地根据信息快速性所带来的条件变化进行调整,产供销各个环节都要适时,减少或取消仓库职能,使企业从大规模生产转化为“定做”生产。消费者订单等通过电子网络送达生产单位,相应的运货单通过网络传到销售者或消费者手中。因而可省去许多中间环节的时间。第五,虚拟性。随着信息传递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经济事务逐渐从实物性转化为虚拟性,不仅改变着经济活动本身的性质,而且改变着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各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过程都不需要在现场进行,而是通过有关数据化的网络来完成。例如,通过网络联系,与伙伴合办公司(称之为虚拟公司),处理公务(虚拟办公室),出售商品(虚拟市场),购置物品(虚拟商场),买卖股票(虚拟股市),接受教育(虚拟学校),参与决策(虚拟董事会),参与讨论(虚拟会场),等等。第六,趋同性。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失,不仅生产者可以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消费者也能够参与实际生产过程,选择、设计并生产出适合自己口味和需要的产品。例如,通过电子联网参与汽车的设计、制造或装配过程,消费者可指挥厂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产汽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消费者还可设计自己所关心的新闻节目,修改电影情节及结局等。第七,直接性。数字化网络还将使产供销直接发生关系,导致处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职能消失。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者和购买者在电子网络上直接联系,经济活动中的中介,包括代理商、经纪商、批发商、部分零售商、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内部代理人等将面临严重挑战,他们必须转行或以新的方式来执行中介的职能。

四、第五个长周期中美国经济发展新趋势

信息革命在本次长周期中不仅导致经济发生新的特征,而且使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经济发展主要不表现在数量增长,而更多反映在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上。本周期头十几年(1983—1996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为2.8%,低于上周期初(1937—1950年)的4.4%,但是80年代以来美国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相当于GDP 增长率的增长的50%,是以前无法相比的。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使经济增长中技术、知识含量增加,因而产品和服务的档次、规格、品质与生产效益及生产率等的不断提高。据统计,1990年以来美国劳动生产率以年均2.5 %的速度提高,是1970—1990年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多。(二)短周期(即一般商业周期)仍存在,但周期运转规律已发生重大变化。周期的扩张期延长,而收缩期即衰退期缩短,周期的波动性和破坏性也大为减弱。在1854—1982年间,美国共出现过30个短周期,平均每个周期持续48个月,扩张时间为29个月,收缩时间为19个月;而在本世纪80年代初以来发生了两个周期,平均持续近100个月,扩张时间分别是80年代92个月, 90年代迄今80多个月;90年代初收缩只有8个月, 生产下降幅度及其影响都较小。估计世纪之交的新的衰退也将是短暂和温和的。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结构,尤其是在国民经济占主导的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抗衰退能力较强,这些产业在衰退期间没有下降或降幅不大。如在90年代初的衰退时,美国制造业产值下降3.4%, 而服务业没有下降,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分别降13%和11%,而服务业仅降2 %和0.2%。同时,把信息手段应用于生产和流通,并采用适量及时供货制度,使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企业存货降至较低的水平。90年代美国制造业存销率从80年代17%降到8%, 不少公司由于与顾客直接联网而没有存货。(三)物价上涨基本上得到了控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从80年代初的两位数降至90年代的3%以下。这与国际油价稳定、 政府和联储抑制通胀政策和企业采用“外来资源”加工及雇用临时工以降低成本有关,但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产业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节约劳动力和材料投入,为物价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四)结构调整使企业重振雄风。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企业普遍采用信息等技术,大刀阔斧进行结构性调整。管理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从纵向联系向横向联系。这种新型企业机制使大企业职能和权限分散化,克服等级森严和应变能力差的弱点,并获得了自主性和灵活性等优势。同时,网络化使小企业之间、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加强,因而它们从与其它企业的“联网”中得到规模效益和资源充足的优势。此外,企业采取经营活动全球化、灵活生产制度、企业编制收缩等措施,因而企业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增强了竞争力。第五,对外经济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信息技术大大缩小了国内外的时间与空间的差距,有利于商品、服务和资金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顺畅流动。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实行全球经营,除大企业外,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加入跨国公司行列;除制造业外,许多服务、金融公司也在拓展和扩大海外业务。同时,出口增幅加大,1990年出口额比1980年翻一番,估计2000年又比1990年翻两番,达1.2万亿美元。 出口贸易已取代汽车和建筑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第六,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强。除在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先外,美国比其它发达国家早进入新的长周期,美国企业在结构性调整中先走一步,不少传统制造业东山再起,加上90年代上半期美国经济状况好于日本和西欧国家,因此,在美、日、欧实力对比上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例如, 美国GDP占西方发达国家GDP比重从1991年的33%上升到1996年的35 %; 自1992年以来,美国分别从德国和日本手中重新夺回世界最大出口国和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地位。这虽然不会改变美国实力相对衰落的基本趋势,但将使这一衰落过程更加漫长和曲折。

五、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会来临吗?

每个长周期出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技术体系都在较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四个长周期还给西方世界经济带来了两个“黄金时期”:1880—19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1 %;1950—1973年达4.9%。有的专家预言:在这次长周期中, 信息革命也将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银行估计,今后十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可达3.5%。另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预测,今后20 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注:(美)《华尔街日报》1997年3月13日。)确实,信息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的影响远比这些数值更加广泛和深远。它在创造新的知识,生产新的财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式和场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世界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

信息革命为各国提供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只有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建设雄厚的信息基础设施,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在新的发展周期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美国已经在第五个长周期的信息革命中独占鳌头并获益非浅。日本和西欧国家在摆脱90年代上半期的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后,已开始进入新的长周期,并将在建立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急起直追。

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过去因历史、政治、经济等因素与两次“黄金时期”失之交臂。现在它们面临的各种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它们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及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较落后,多数在经济技术体系上仍处于旧周期状态,但在信息迅速传播的今日,采取跳跃式的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和建立信息基础设施,它们有可能搭上新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列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计划或行动,兴建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非洲国家也不例外,力争在信息时代不失时机地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7年初所指出那样:世界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注:(美)《华尔街日报》1997年3月13日。)

标签:;  ;  ;  ;  ;  ;  ;  ;  

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个长周期_信息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