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使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各项风险得以有效控制,需要将项目合同风险管控做好。本文对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履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探索了通过建立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风险管理以及构建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途径,实现对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的合理管控,并促进工程总承包项目获得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收益。
关键词:国际工程;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引言
在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实施管理当中,有些总承包方仅重视项目的质量与安全风险,而忽略了项目整体合同风险管理;有些总承包方对于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合同风险管理认知程度不够,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类风险频发,影响项目整体收益。本文将针对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的有效管理展开分析与讨论。
1EPC模式合同管理
EPC总承包模式是由业主方与总承包方签署合同,总承包方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及材料的供货、土建施工、设备安装施工及调试,直至项目最终验收移交。因为EPC总承包模式的特殊性,业主方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控制能力有限,需要通过业主合同约束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质量及成本等,业主方则可以利用合同管理手段维护自身利益。EPC总承包合同签订之后便会存在法律效力,为施工方和业主权责提供基础保障。在EPC总承包合同管理中,施工方和业主都需要明确法律责任,以防合同条款模糊,出现法律纠纷。若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出现工程纠纷问题,业主则可以根据合同条款规定内容依法维权,通过法律条文约束保障自身权益。业主在利用EPC总承包合同维护自身利益时需要应用到合同中的惩罚、限制与责任等内容。惩罚内容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存在的失误或者违约等行为进行误期惩罚与违约金惩罚等,从而弥补业主方由施工方问题而产生的损失。限制内容主要是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与施工工期等进行限制,为业主方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利益提供保障。责任内容主要是明确业主方与合同方责任,减少业主方管理成本损耗,维护业主管理利益。这些均为国际工程EPC总承包方在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点。
2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主要合同风险分析
2.1合同索赔风险
项目建设中,可能存在由于投标与合同签订阶段防范不够造成合同约定不明、项目施工条件变化、工程变更、工期拖延,或项目所在国政局动荡、发生暴乱等不可抗力事件产生合同索赔事项。如总承包方合同索赔谈判人员素质不够、采取的措施不科学、企业法律支持不够,可能导致合同索赔失败、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的风险。
2.2业主履约风险
在总承包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业主方未及时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配合义务,如不能获得有关建设施工许可、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等原因,导致总承包方无法按时收回工程款产生坏账损失,以及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回笼而造成的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
2.3工程分包风险
总承包方未能有效识别合同条款,造成对总承包合同规定不允许分包的项目违规分包;分包合同不严谨,缺少分包责任追究条款,导致对分包商没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分包合同单价为开口单价,未约定工程量;分包商选择不当,分包商不具备履约能力等,都可能导致工程分包出现严重失误,相应风险也容易转移给总承包方。
2.4 工程变更的风险
由于国际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合同履行周期长以及不可控因素等原因,合同执行过程中经常涉及工程变更问题,既有业主以工程变更指令形式产生的工程变更,也包括由业主违约和不可抗力等因素被动形成的工程变更。工程变更对建设项目管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往往导致建设项目工期延误、返工增加以及劳动力窝工和机械停工、降效损失。
2.5 合同法律风险
国际EPC总承包合同一般都适用项目现场当地国家法律。防范国际EPC总承包合同中的法律风险、避免并正确解决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是合同风险中的关键一环。避免合同中的法律风险根本措施在于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熟悉并掌握施工合同及相关合同的内容及法律规定,重视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维护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合同纠纷,实现合同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探索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的有效管理手段
3.1完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总承包企业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防范的三道防线,明确相应部门、人员的职责。应将总承包项目部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执行企业制定的各类合同风险应对措施,并在项目前期与实施过程中动态识别、评估潜在的合同风险;将企业主要职能管理部门如法务部、财务部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二道防线,负责在合同风险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制订恰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与风险应对措施,并从部门职责及相关专业角度出发,指导一线人员积极应对与处置各类合同风险;将内部审计部门设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定期检查、评估工程总承包项目合同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是否正常,各类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运作到位,确保风险管理体系运作良好。
3.2加强合同风险管控力度
3.2.1加强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识别及应对评估
总承包方需对合同中每一则条款达到深入的理解,明确合同中每一条细则的内容,对于不够完善的地方要进行修正,进而对合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达成管控。通过合理投标报价、开展合同谈判、在分包合同签订背靠背条款等方式,起到事前规避、转移风险的作用[1]。合同签订后,负责前期经营阶段的人员应与项目实施人员进行合同风险交底,对前期识别评估的风险,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向项目实施人员充分说明情况,并研究制定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3.2.2加强合同履约过程风险管控
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前期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随着项目推进及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前期识别的风险可能在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发生的危害程度上会发生变化[2]。因此,项目实施人员应就前期识别评估的关键合同风险进行实时跟踪,掌握风险的变化趋势,同时注意可能产生的新的风险因素,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实现对合同风险的有效管控。
3.2.3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项目实施完毕后,应就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发生了风险事件的项目,应就风险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为未来更好的实施风险应急处理提供借鉴;未发生风险事件的,应就工程总承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控经验进行总结,并将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在企业层面进行推广[3]。
3.3构建信息化风险管理体系
当前,为了使总承包项目的合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总承包企业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项目风险信息管理体系。总承包项目在实施进程中可采用信息管理系统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可以将公司级风险管理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库当中进行留存;第二层面则可以建立起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模块[4]。基于风险信息管理体系,可以使生产部门第一时间上报或掌握总承包企业在公司级与项目级两个层面的风险信息,通过风险信息、风险管理经验的分享,在线评估并制订风险管理策略,量化风险预警指标等举措,提升总承包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效率,进而对总承包项目各项合同风险实现有效管控。
结束语
目前,工程总承包已经成为工程领域中普遍采用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在总承包管理模式下,业主管理责任相对单一,风险可以最小化,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总承包方将承担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全部项目管理工作,并对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安全负全责,大大增加了总承包方合同履约风险。因此,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总承包方的经济效益,需要对项目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使各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大幅降低,以此实现工程总承包项目较高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实现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并为推动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露.国际工程项目EPC合同管理难点和针对性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8(27):205+211.
[2]陶自成.谈“营改增”对国际工程项目报价体系及项目管控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7(04):30-33.
[3]沈海伟.国际EPC项目商务合同管理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101+118.
[4]沈文欣,唐文哲,雷振,杜蕾,何威威.我国承包商国际工程EPC项目索赔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11):109-112.
论文作者:王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风险论文; 合同论文; 项目论文; 总承包论文; 工程论文; 承包方论文; 业主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