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海事处 223100
摘要:本文以当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中所存在的问题着手,从装备类型、系统匹配程度、功能优化效果、资源整合结果、发展协同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关于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综合评价发展要求以及建设思路,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救助装备;综合评价
0.引言
通过多年持续发展,特别是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和救助系统的布局规划在2007年正式实施以来,我国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和救助装备在近些年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当前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高频通信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水上交通的发展,例如通信系统的覆盖、协同能力较差等。对此,探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综合评价具备显著的现实意义。
1.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目前仍存在的问题
1.1覆盖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的DGPS、VHF、AIS、VTS、CCTV等手段在近岸的水域以及长江干线已经实行了全面、实时性的覆盖。但是,和水域通信监控水平仍然比较差,在远海水域中,虽然有船舶远程识别和跟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方式,但是信息更新的频率并不高,容量通信方面更加有限,很难实现全面、实施掌握远海船舶航行的状态以及险情动态[1]。美国海岸警卫队借助构建HF ALE系统,基本实现了远距离海岸的无线通信,并作为卫星通信系统的备份,这一些都是我国可以参考借鉴的方式。
1.2设备无法适应远海与高海况作业
当前我国用于监管救助的直升飞机数量并不多,只有几十架,同时也并没有配备固定翼飞机与无人飞机,能够覆盖的范围只有不到海岸100海里,仍然无法满足远海的交通安全监督与救助工作的需求。美国的海岸警卫队当前已经有几百架飞机,其中包含了远、中程固定翼飞机与中、短程的直升机,同时借助“深水计划”完成了许多的远海安全监管和救助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在飞机、船舶等方面仍然有明显的发展空间[2]。在船舶配置方面,我国20m级以上的船舶总量虽然较多,但是30m级的船舶基本上已经达到或接近退役年限,所以在使用性能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另外,当前我国新型船舶的开发仍然处于示范或者试点阶段,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建设与推广,所以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漏洞。
2.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的发展要求
2.1搜救装备的发展要求
伴随着水上运输量的不断提升,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虽然运输船舶等级以上的事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下降,但是大型、重大事故的发生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其在水上交通事故中的发生率高达70%,单次船舶的交通事故导致的经济损失增长程度相当明显,这一现象也间接提高了对搜救设备、搜救技术等多方面的要求,需要搜救设备持续完善[3]。
相关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的商船中有50%、货运量中约有三分之一会通过我国的南海,同时我国的外贸物资中约有90%是通过海运完成运输,这一些国际性的船舶流量均会通过我国的远海水域。因为原理陆地,所以许多的搜救力量无法在第一时间到达,远海的搜救成功率相对而言明显低于水上的搜救成功率。另外,我国海域中,特别是南海的海域有着非常复杂且繁琐的航空线路,马航事件便展现出了我国海上坠机风险以及搜救难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今后,必然需要在搜救装备方面不断发展,要求远海的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系统的布局越发科学和完善。
2.2溢油清除能力的发展要求
我国当前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是有进出口大国,我国近些年的原油进出口总量已经高达上亿吨,同时几乎所有的原有都是通过海上运输的方式完成进出口。油船的大型化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罅隙奶趋势,5万吨以上的进出口油船数量显著提升,30万吨以上的游船数量也在不断提升,再加上海上石油开采的规模不断提升,近些年海上运输游船发生溢油现象的频率也在不断提升,例如“俄尔普斯”、“利华”、“达飞佛罗里达”等事件都是重大溢油事件,这一些事件现象也间接提出了关于溢油清除能力的发展要求。
2.3打捞与深潜水装备的发展要求
近些年来,海上运输船舶发展趋势是以大型化、规模化为主,在2015年时,我国船舶的平均载重量约为1万吨,相比2005年存在97%的提升,3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邮轮、重吨沙船和第六代集装箱船已经在市场中使用。一旦船舶发生意外沉默或全港瘫痪的可能性也会持续提高。另外,我国海上石油开发主要是从浅海到深海,海底的溢油时间风险不断提升,这也间接要求了更为苛刻的深海沉船抢险打捞技术,需要配备更多的大吨位、深海域的打捞设备。
3.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的建设思路
从转变发展的方式作为主要思路,并且从功能结构更改善、空间布局优化、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共享整合、提高综合效能、建设多方面覆盖、全天候待命、快速反应以及高效应急的先进性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系统。下面分析主要的三点建设思路。
3.1拓展水域范围覆盖程度
推动监管救助系统的布局需要从近岸水域的覆盖重点着手,同时对所管辖的海域实行全方面覆盖,并且向内河中的多个重要航段实行全面性的覆盖。与此同时,需要强化星际通信监控系统,同时完善大型监管救助船舶、中远程监管救助飞机、大型重型污染处理装备、大吨位的深潜打捞装备的配备,强化以高等级航道为主要的内和监督管理救助系统,加快长航的公安治理防控能力,强化长江干线与界河巷道的建设完善能力。
3.2强化装备设备的综合能效
按照当前的技术进步与履约的实际需求,需要对通信监控系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改进,注重布局的优化调整,强化业务应对能力、业务功能全面性,优化业务技术中数字化技术的含量。强化监管救助船舶在功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抗风浪方面的技术能力,改进可实用水域范围、任务执行效率以及台风防范能力、溢油监督巡视能力、深海的打捞、扫查能力、船舶事故的鉴别、认定能力等。建设监管救助的综合性训练设备,并且强化剂监管救助人员的技术,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执行任务的能力。
3.3资源整合与集约性发展
强化拿权通信与船舶资源的监控整合能力,构建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只会系统,提升飞机机型系列的整体匹配能力,煎饼不同的任务以及不同海域在酒馆救助方面的需求。不仅要求救助船舶中配备基本的主要功能,同时还需要兼并其他的业务功能,坚持大、中、小救助资源的集约型应用,确保救助服务的效率与效果最大化。优化在溢油清除和水上消防系统方面的完整性,在社会力量方面进行合理的分工,强化专业的技术力量和社会力量在通信联络与动态信息方面的共享性与联动性,同时强化对搜救志愿者的技术培训服务,提高水上搜救设备、搜救技术的整体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简单开展了关于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的综合评价,并且从多个方面提供了当前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思路。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实际工作环境与状况,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和优化,尤其是在覆盖范围、装备设备、资源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为我国水上交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立波.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装备配置目标研究[J]. 中国海事, 2017(1):20-23.
[2]李 辉. 苏州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及救助分析[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4)
[3]杨明远. 水上交通信息管理与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吉林大学, 2016.
论文作者:周朝贵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水上论文; 船舶论文; 装备论文; 交通论文; 远海论文; 我国论文; 能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