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角度理解企业战略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从信息角度来认识企业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战略论文,角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04(2003)04-0042-06

一、战略管理及战略管理理论流派

战略管理从其出现至今一直被看作是管理活动的总体纲领,各管理学院通常把战略管理当作必要的、最重要的课程来开设。战略一词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它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战略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流派(按照管理学家明茨伯格的观点为10个流派),它们对战略的理解各有其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1]

1.设计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作用的过程,即利用组织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评价组织的优缺点。

2.计划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进程,将SWTO模式精心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采用大量的论据清单和分析技术来论述每一个步骤。

3.定位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战略制定过程更加注重计算,具体地说就是注重通用的战略位置的选择。

4.企业家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核心概念就是“远见”,认为它产生于或至少是表现于领导者的头脑之中。

5.认识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过程,把认识思维的方法看作解释战略思维的框架。

6.学习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战略本质就是组织发展创造、积累、利用知识的能力,战略意图就是“扩张”和“杠杆作用”等思想都是此学派的新内容。

7.权力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过程,它对组织内部的个人和集团的权力关系及组织和其环境之间的互相依赖性这两种关系进行分析。

8.文化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将文化与战略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决策风格、主导价值观、文化作为组织的重要资源等。

9.环境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过程,兴趣完全集中在战略选择上:怎样找到、在何处寻找战略选择以及找到之后如何利用战略选择;

10.结构学派

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转变的过程,其从结构研究即从组织结构与领导风格、权力结合的角度对战略进行分析以及研究组织的转变战略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出于对战略的不同理解,管理学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战略模型。那么,可不可以从某个角度将不同的战略观点进行融合呢?下面,从信息的角度对战略进行分析。

二、建立信息空间

(一)引入信息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如维纳(Robert Wienet)、香农(Shannon c E)及艾什比(Asnbby W R)等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对信息进行了定义。在这里,笔者认为数据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所接触的感受,也就是说任何状态或事物如果可被“观察者”所识别,那么它必须以某种可以作为数据处理的实体来显现。即任何事物或状态在人可达到的时空范围内都可以被表达为数据。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结果,是对数据的节约及提取,它使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事物或采取行动。而知识是关于世界或其中某些部分的认识,受人们主体所支配。知识如果可以以一套概率分布来表示的话,那么它是由于反复遇到信息而形成的期望值的分配。信息作用在概率分布上,不是减弱它就是增强它,或者对它进行修正。总的来说,知识是对人们的认识和行动其内在意向状态所进行的描述。这些意向状态受到信息抽象的修正,而信息抽象是对通过感官所接触的感受(数据)的加工。[2]

(二)认知空间

如上所述,任何事物或状态在人可达到的时空范围内都可以被表达为数据。数据转化为信息受到编码和抽象这两个相互联系的节约方法的制约。

1.编码

当外界的情况(数据)到达我们的感官后,作为多种转换器的感官将数据进行归类,然后只处理归类后的数据。这种归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编码行为,是一种把信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活动,它带来感觉上对数据的区分和综合,目的是实现信息的效率。编码受到个人特性的影响,重复及习惯都会使之强化,因此,早期的编码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后来的编码习惯。

2.抽象

通过创造适当的概念达到对数据处理的类别数的减少。抽象模式是代表一般概念(如对象、环境、事件、行为、行动)的次序。它使数据出现可概括的性质。因此,抽象实现数据处理节省的方法是减少理解事物所必须利用的数据种类的数量。对数据进行节约的两种方法,抽象是概念分类,节省的是内容;编码是感觉分类,节省的是形式。一方面的节省,会导致对另一方面的节省。

3.认知空间

将编码和抽象这两个变量组成的二维平面称为认知空间,即E(epistemological,认知)空间。E空间中的认知模式可以看作是感觉和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所勾勒出来的轨迹是个人通过感觉和概念处理数据的体现。这个轨迹体现了个人处理数据的意向即一种特殊的受到个人的经验和个性所影响的,对数据进行解释的方式。因此,也称E空间为个人认知空间。

(三)效用空间

1.扩散

一次音乐会的体会如何与其他人分享?教师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涉及到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信息的扩散与抽象和编码是密切相关的,一项难以进行编码和抽象的经验是不可传播的。

2.效用空间

更多的抽象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用,把抽象与扩散这两个变量所组成的空间称为效用空间,或U(utility,效用)空间。它准确地将信息的传播性和它的抽象程度相联系,反映了信息传播的效用程度。

(四)文化空间

将编码和扩散二维变量构成一个空间。在此空间中,可以探索不同类型的信息和知识的构成及其在一个特定群体中分享的方式。知识构成表现为在E空间中发生的认知活动,而信息构建与分享是文化过程即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特定群体中通过有秩序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信息构建和分享的过程,因此将此空间称为文化空间或C(culture)空间。

(五)信息空间的建立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E空间表示相互加强的编码和抽象,它的增加可节省数据处理;C空间突出通过增加编码实现信息传送的节俭;U空间允许人们探索通过对所创造知识进行更大抽象和扩散而获得信息传播的效用。E空间、C空间和U空间三位一体的图形将作用于人类信息处理和传送活动的力量聚焦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数据场,称为信息空间(I空间),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空间

(六)编码、抽象和扩散在信息空间中的运动性质

1.编码

编码的向上移动意味着对数据的节省和提取的增加,与新知识的创造相联系。这个过程将较为模糊的东西改造为有结构的东西,将模糊的直观现象转变为数值度量甚至是数据公式的表达;而编码的向下移动意味着数据处理者开始了内部化或吸收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感觉及经验。

2.抽象

向抽象移动意味着概念抽象的增加;反之,则表示向具体情节的加重。向抽象的移动也许会,也许不会呈现编码的形式。人们较容易理解的是编码的抽象如科学定理,而未编码的抽象可能难以很精确的加以处置,如真理、美、爱等术语所固有的模糊性,除非它们在进入讨论前能得到清晰的界定——进行编码。

3.扩散

人们大多数的知识是从社会继承的,这种接受首先是沿扩散轴向左的水平审视运动,即个人对扩散轴右边的社会产生的且易获得的知识进行审视,用带有自己个人特点的方法加以吸收,逐步内部化,并趋向轴线的左边;而相反的是,当趋向扩散轴轴线的右边时表明个人的知识在向社会扩散。

三、企业在信息空间中的学习模型

(一)企业信息空间的建立

将信息空间落实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企业的信息空间,从而可以研究企业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是如何在企业的信息空间内作用形成的。同样企业信息空间也是由认知(E)空间、效用(U)空间和文化(C)空间组成。认知(E)空间主要表示如何在企业范围内进行个人的认知学习;效用(U)空间体现了信息在企业中进行传播的效用,它与企业的权力结构有重要的关系,如当一些信息扩散对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构成挑战时,它可能会受到代表这些利益的权利对其扩散的阻挠[3];文化空间(C空间)能够体会到信息传播受到企业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的影响。

(二)学习周期的顺时针流动

首先,笔者认为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可以用称为“学习周期”的循环来表示。学习周期(LC)反映了知识的创造、分布和被特定人口吸收的方式,它有效地表现了学习过程这一事实。

在I空间中可以根据熵的定义来确定I空间中的最大熵点(最小价值点)和最小熵点(最大价值点),如图2所示。在最小熵点,不确定性为最低、信息的稀缺性最大;而在最大熵点,不确定性最高、信息的稀缺性最小。这里应该注意到的是,除了该场中的稳定区域外(由于力量均衡而造成),任何一个点都是运动着的,它服从于扩散和解构(吸收)力量的作用,这种力量始终在腐蚀任何创造出来的价值。这些力量正是熵在起作用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结构的知识的效用和稀缺性在学习周期中向价值最小值移动时被抽取出来。为复活学习周期和产生进一步的价值,必须创造出新知识,通过将它移向I空间的西北角而使其变稀少。物理学的类比是可逆式热发动机卡诺循环的绝热压缩阶段。这里的发动机是一种信息发动机,它从数据中抽取沿着编码、抽象和扩散三维做功的能力,产生的是信息熵。因此,考虑到熵的作用,将学习周期描绘成顺时针方向。

图2 信息空间中的学习周期

(三)企业信息空间中的学习模型

企业的学习是在信息空间的三个空间中通过信息流的流动而完成的,因此必然受到以上所分析的企业的认知空间——个人的认知、企业的效用空间——信息扩散的效用、企业的文化空间——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大致可以描述为:对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及时的察觉(审视),对这些机会、威胁的反应做出的恰当选择(问题解决和抽象),对已经做出的选择在企业内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扩散),对做出的选择进行相关学习和适应(吸收和影响)。下面参照图3将学习周期中的各阶段:审视(s)、解决问题(p)、抽象(at)、扩散(d)、吸收(ar)和影响(i),逐一的加以讨论。为了方便讨论,将I空间中的三个轴线分别用其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来代替:A表示抽象(abstraction);C表示编码(codification);D表示扩散(diffusion)。如果指的是缺少抽象、编码和扩散,就在A,C,D上面加一撇。这样三对字母AA′,CC′和DD′就可以完整描述I空间。

图3 I空间中的学习周期的阶段和组成部分

1.审视

人们感到了异常或新颖的东西,那么审视就可能发生。这样的刺激含有信息和新知识,它会引起人们的认知主要在I空间的下部从右向左(从D向D′)移动——在难以将它们分类的未编码领域内移动。当企业外部环境如社会因素、政府因素、经济因素、竞争特点、供应商以及市场等等发生变化时,会给企业带来机会与威胁;同时当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如营销、产品、技术、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生产运作、融资财务、人力资源等企业各项资源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不相协调时,可能就会违背企业预先的期望,出现对企业有意义的刺激,从而激活了企业的审视活动。这种审视活动可能是企业的下层人员在进行具体事务时如推销人员在推销产品时无意地发现了顾客的其他喜好,可能是企业的上层如企业的领导人洞察到市场的变化时,甚至可能是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文化和组织结构与自己所期望的有所不同时,就会发生。审视活动是整个学习周期的开始,在企业的信息空间中是从D向D′移动,它将已在企业外部环境或内部结构中扩散的知识转变成个人或集体的感觉,从而获得了对此事的了解和认识。它发生在图2中熵最大的区域,是进行审视的数据的来源区域。人们的认知从I空间中的熵最大区域逐渐移动,从而获得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审视的发生可能是随机的或是随意的,也可能是在企业中个体用时间和努力进行投资后发生。[4]

2.解决问题

如果说审视是关于产生新奇的样式以供探索,那么有效的问题解决就会带来基于这样的新奇方式所产生的选择方式沿着图3中的C′C轴线逐渐的向上移动。

当企业审视到各种机会或威胁存在时,只要企业想生存下去,就会积极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各种方法来实现领导意图或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当这个问题在企业已有的认知范围中的时候,企业可以通过原有的知识进行处理;反之,当企业的这个问题不能顺利快捷地在已有企业认知范畴内对审视到的数据进行解释时,那么就需要对企业解释系统本身进行修改,需要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点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编码水平来实现,即沿图3中的C′C轴线逐渐向上移动,这就是企业学习周期中的解决问题阶段。延伸、深化现有的企业编码内容也就是对企业现有的问题解释系统进行修改或是创造、探索企业新的代码,也就是更新企业的问题解释系统,都会触发沿C′C的向上运动。因而,在学习周期中的解决问题阶段可能会要求对企业原有的运行系统即企业原有对一般问题的认识、解决方法进行修改,这涉及到非常规或创造性的活动,涉及到对企业以往经验的重新解释。不同的企业具有自己不同的编码惯例和探索行为,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企业通过解决问题所产生的新知识可能与现有的企业知识是相互抵制的,它们之间可能会互相竞争而不是互相合作,从而在事实上是瓦解而不是巩固企业知识基础。

3.抽象

这一过程在I空间中表现为从A′到A的移动。在学习周期中,编码未必一定会在抽象之前完成,也有可能是在对具体的数据进行抽象之后才进行的。抽象与编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将经过编码的信息即适合本企业的具体解决方案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而不是在具体事情层次上看问题,针对寻找出的方法进行抽象形成对策、模式或尝试制定各种计划。抽象,通过将注意力集中在数据领域的规律性上而对数据的处理进行了精简。通过将领域延伸到能立即理解的范围之外而比具体的陈述具有更大的实效性。由于抽象去掉了A′的具体直观性,因此它也就超越了企业明确的经验测试范围,这样就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

4.扩散

信息经过很好的编码和抽象后,为在企业内部大范围的扩散及推广创造了条件。企业具有抽象性及编码性的新知识其扩散及推广过程d是从D′到D的右向运动,它会在I空间的上部迅速发生。这时的新知识还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对它进行有效扩散的主要限制仍在于沟通者之间对必要代码的共同掌握上。在企业内部,大家都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有着共同的企业语言,很容易产生共同的代码,这为新知识的扩散提供了基础。但是,当新计划或新措施与当前企业理念或当前的战略相冲突时,就会遇到传播的阻碍。势力较强的一方就会战胜势力较弱的一方取得胜利。若是新计划或新措施失败,则这个学习周期就会在此停止。另一个学习周期就会开始来适应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而如果新的计划或措施与企业原来的期望一致时,新计划或措施就会加速地得到扩散。扩散过程受到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类型所影响,前者影响信息传递的协调与控制,后者则对信息传递产生特性的影响。

5.吸收

企业的新知识经过扩散后,就会被企业员工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感觉而进行吸收。吸收过程可以起源于沿着D′D轴向的很多点,是从C到C′的过程,它恢复了经验的某种整体性和丰富性。经过吸收的新知识会散布于整个I空间的C区域内,它会遇到位于C′企业原有的无形的储存知识。此时,新旧知识会竞争还是会合作将取决于逻辑价值和个人的爱好。如企业的某项计划所体现出的一些观点或理念与计划执行者的个人价值观或个人感觉格格不入,那么就可能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是强烈的,也是为什么许多计划或措施在制定好以后,不能实施的原因。有鉴于此,吸收阶段,如果它还会发生的话(另一种情况是学习周期的消失,它所组成的知识被扬弃)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其过程。如果这一周期获得成功,会逐步消除冲突。如果失败,会把扩散人群在企业内部整体上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在D′的群体,他们成功地掌握了新知识,但发现难以将它传播给人们,以及在D的群体,他们还必定保持着局外人状态,这样很可能会启动一个新的企业学习周期。[5]

6.影响

影响在学习周期中表现为从A到A′的运动。通过这一运动,企业的抽象知识体现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也由企业的具体实践来加以表达和实现,即一度是流动的并且是可以扩散的东西(抽象知识)渗透到底层(具体事件的世界)的过程。企业新的计划或措施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接受后,就会被企业各个具体部门根据每个部门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计划来具体运用、实施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生产、营销或融资等等。在影响阶段移动中,可能发生在C′也发生在C。如果在C处,企业知识这样移动后还是可扩散的,并可以通过模仿来获得。但在C处,如果这样的知识是高度抽象的,模仿会变得更困难。影响阶段使存在于事物或人们心中的知识和信息的时空位置得到恢复。但随着这种有形的嵌入,由于物体的磨损、人的死亡及知识载体的流动也会带来某种有限性,这些都为企业知识的存储和实践带来了挑战,也是企业进行各种资源的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只有能够被传送和能够在物体本身消失之前发现新载体的企业知识才能幸存下来。由此在C处的企业知识有较大可能性幸存下来,而在C′的企业知识最难保存,是很容易消失的。所以在C′处的影响,就像笔者所描绘的那样是学习周期的终点,也最易受到熵的作用和影响。

当一个循环完结后,在企业学习周期的影响阶段即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会碰到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与企业原设想、原期望不吻合,这时就可能促成企业另一个学习周期的开始。对于一个有基本生存能力的企业,其学习是循环往复的,那样企业才能发展,才能提高。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笔者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通过在信息空间内审视、解决问题、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过程而形成了一个或众多个学习周期,创造、积累和利用了与企业战略分析、企业战略制定、战略选择、战略评估和战略实施相关的知识,实现了对外部机会和威胁的及时察觉(审视)、对这些机会、威胁的反应进行恰当的选择(问题解决和抽象)、对已经做出的选择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扩散)和相关的学习、适应和实践(吸收、影响)等这些战略管理的基本功能,从而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战略过程[6]。

2.企业通过在信息空间中的学习实现了企业战略的功能,在审视、问题解决、抽象、扩散、吸收和影响过程中战略有如下特点:(1)与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文化和外部环境都具有相关性;(2)战略过程是复杂的,在形成、实施中会遇到各种阻碍、各种非常规情况;(3)战略过程与企业组织的个人或集体的洞察力、吸收能力、实践能力都有关系;(4)战略过程包括战略内容的确定和战略程序的实施;(5)战略可以在不同层次上运作,既可以在具体部门层次上实施也可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执行;(6)战略过程既包括总结也包括分析过程,是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内部及环境进行综合和分解的过程。这样从企业学习周期中所体现的战略观点与前面所述的各学派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通识相吻合,并且经过学习周期的分析打开战略管理形成的黑箱,从信息学习角度分析了战略管理形成过程。

3.从信息角度来认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就某个具体过程而言,可以是企业深思熟虑的设计、计划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可以是应急的过程以解决企业一时碰到的问题。战略的形式可以是一些具体的、有步骤的计划,也可以是一种模式、一些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某些策略,领导人的某些“远见”,还可以是综合集体智慧的结果。战略实施可以是渐进的过程,也可以是革命性的组织转变。但战略总体应该是这些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样,从信息空间中企业学习角度来阐述战略过程就融合了许多学派的战略内涵,而不是对战略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侧重强调,扩展了对战略内涵的理解。

标签:;  ;  ;  ;  ;  ;  ;  

从信息化角度理解企业战略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