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你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错误!_心理医生论文

“心理辅导”,你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错误!_心理医生论文

“心理咨询”,你何时走出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咨询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精神及心理问题患病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心理医生的愿望。于是,心理咨询就成了一个热门的职业,许多医院、学校、媒体甚至一些打工人员和江湖游医都纷纷开办起心理诊所或心理热线。由于没有相应的部门和标准对心理咨询师进行规范管理,加上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致使有些只学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了几次培训班的人,甚至是毫无咨询常识的人能够堂而皇之地挂牌给人做心理咨询,给心理咨询业务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让人忧心的“心理咨询”

来自黑龙江、在开发区某公司上班的李欣(化名)用自家电话开通了一条心理热线。“21:00至23:00,李欣热线等候您”,李欣到处散发名片,并请求周围的朋友们帮助他进行宣传。有人问他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李欣说:“没有,但我有强烈的兴趣,而且我一直在自学。”当有人问他开这条热线能带来什么营利或公益时,李欣说:“我做这件事,完全是出于公益目的。我创造这个倾诉空间,只是想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而需要解脱的人。”针对李欣的热情,有关心理专家严肃地指出:“不具备专业知识,便来做心理咨询,可能会误导那些打进电话的人们。”

某大学的心理咨询室。一位年纪颇大的女老师坐诊。某大学生在该老师的一再提问下说:“老师,我有这种不自觉的想法好久了。每次我看见漂亮女孩子的小腿我就激动,总想走上去摸一下。心里特别想,但心里越想,理智告诉自己越不能做,有好几次我就差一点走上去摸了女孩子的小腿了。”女老师开口了:“这位同学,你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这说明你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大学生立刻声明自己是个素质很高的人,碰到这种事情也非常痛苦。但该老师继续自己的谈话:“在现在的这种社会情况下,年轻人碰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有一些不好的想法,做一点出格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在你还没有发生举动的情况下,你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杜绝自己的这种想法,而要杜绝这种想法,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和道德修养。”该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思想教育把大学生弄得羞愧万分。

在杭州市,有一家电台的夜间性知识热线的主持人名气很大。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主持夜间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应当是比较温柔和耐心的,而该主持人却以其“不拘一格”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不少的听众。在这位主持人主持的多期节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小姑娘打电话进来,很紧张地称呼某老师好后,开始讲述自己失身的情况。小姑娘刚刚出过事,听上去心理压力很大。而这位老师往往在听了几句话以后,就开始教训这位小姑娘,类似教训人的口气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的。这种教训的结束语往往是直接说这个女孩犯贱或者是这个意思的间接表达。听众们听到如此高论后,往往大笑不止,把这个节目当作一个搞笑节目。

声讯心理热线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解闷的途径。部分主持人缺乏专业的心理医学知识,只凭着爱心和热情对电话那一头的苦恼人“陪聊”,结果这种交流对于心理疾病患者作用并不显著,声讯热线变成了煲不完的电话粥。一位女士因和丈夫吵架后心情默淡,便拨通了某声讯心理热线,希望得到帮助,热线咨询员回答说:“其实夫妻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我和我丈夫也经常吵架,昨天也为一件小事又吵开了……”那位咨询员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她与丈夫吵架的事,不管对方愿不愿听,足足讲了半小时。

某私人心理咨询诊所。一位大学生在交纳了一个小时的费用后,说自己很自卑,对生活感到很绝望。一位年龄30岁上下、戴一副茶色眼镜的医生和他交谈了几句,就作了诊断提出了“治疗方案”:“你这种现象是典型的自卑,自卑在目前来看是无法靠药物解决的。如果是采用精神治疗的话,现在的方法也比较多。我平常对这种心理疾病采用的是一种‘成功训练法’。”医生起身走到一面大镜子前,突然大叫道:“我是最优秀的!我要成功!”狂喊完毕后,医生掉过头来:“就是要把你内心的恐惧喊出来。每天早上起来就对着镜子喊上三遍。”大学生迟疑了一会儿,说:“这个方法我已经采用了半年之久了。但我还是很自卑。医生,你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医生皱了皱眉头:“目前对付自卑这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这种方法你都没有效果的话,那只能说明你的自卑心理已经相当严重了。”大学生提出了疑问:“医生,我感觉这种‘成功训练法’有点像传销的训练方法?”医生不高兴了:“你是来治病的,还是来问问题的?”

一家只能治疗日常小毛病的诊所也开出了一个时髦的治疗项目——心理咨询。医生是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见到患者,医生说:“来看病的?”患者立刻纠正:“我是来咨询的。”医生笑笑:“对,是来咨询的。你说吧。”患者告诉他自己最近老是睡不好,夜里总是梦见以前得病死掉的一位很要好的同事。“您说我这是怎么回事?”医生立刻回答道:“这是神经衰弱。我给你开点药吧。”患者对他的说法表示疑问:“我记忆力一点都没问题,就是夜里老是做那个梦。”医生有点不高兴了:“我是医生不会瞎说的。我给你‘脑络通’‘镇脑宁’,在家好好休息几天。”

来访者存在的心理误区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严重不足,导致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认识相当盲目和主观,甚至存在着一些曲解。有关专家特地归纳了人们认识存在的五大误区,提醒大家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人们对心理咨询往往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的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糊糊涂涂虚度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心理学不等于窥心学。两个久末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地说几句,咨询师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师水平不高。其实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不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咨询师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进行恰当的咨询。

心理咨询并非无所不能。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师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咨询师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不等于做思想工作。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心理疏异的。一位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也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心理疏导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有着严谨的理念基础和咨询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对来访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清理“南郭先生”势在必行

浙江杭州市一位韩姓妇女的儿子就要考高中了。在节骨眼上,儿子突然整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母亲心里急得要命,向周围的许多人咨询儿子的情况。有人告诉她她儿子可能是心理上有了问题,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她在别人的推荐之下,来到了某大学的某个心理诊所。心理诊所的一位男咨询师看过她儿子之后,很肯定地告诉她:“你儿子是自卑心理太强烈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自卑。”于是,在其后的数次咨询中,该咨询师和她儿子大谈如何克服自卑及许多的名家事例。但这些对她儿子似乎效果不明显,儿子反而看上去越来越压抑。后来,这位妇女对该诊所产生了怀疑。她就带她的儿子去了本市某家较为正规的医院,医生很快就对小孩做出了诊断——是抑郁症。于是,医生在给小孩做心理咨询的同时又配合药物治疗,小孩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学习成绩也开始反弹。

心理咨询不但难解咨询对象的心病,反而使来访者雪上加霜,这就是时下某些“心理医生”的医疗水准。分析这种奇怪现状的成因,有关人士严肃指出:社会原因、经济动力推动心理咨询业发展。按道理,心理咨询的发展应当与市场的培育速度同步。现在,是市场对心理咨询行业有需求,而心理咨询行业目前的自身状况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有专家指出:心理问题人数的增加已经为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条件。据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记载,1999年心理咨询门诊的就诊数量比1996年增加了9000人次,而截止到2000年8月,此时的门诊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4人次。据保守估算,现在城市中有10%的人有心理问题,如果其中有一半的人去看医生,全国城市人口目前在两亿左右,就是1000万人要去看医生。按每人次15元收费,三个月一次,一年四次,这就是6亿的营业额。所以,在庞大的需求市场的激励下,一些中小学教师、企业公关小姐、甚至高中毕业的社会青年摇身一变就成了“心理医生”。这些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心理咨询师的队伍目前到底有多大?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心理教研室主任毕希明教授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心理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7万多人,这还不包括目前中小学的业余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心理咨询业正呈现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许多配套的东西来不及跟上,所以心理咨询师当中混入不少“南郭先生”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心理咨询队伍中的滥竽充数现象,着眼于整顿从业队伍,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已开始试行。按照最新规定,心理咨询教师将分为三个档次:心理咨询员(初级)、心理咨询师(中级)、高级咨询师。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和教育的医生及其他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统一考试,取得合格证方能上岗。此后,有关政府部门还要组成专家委员会,对从业者定期督导。

加强心理教育,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也是促进心理咨询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市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匡桂芳指出,2001年到该医院进行心理咨询的儿童和学生明显高于往年,平均每月三四百人。可见社会对心理教育和咨询的认知程度在提高。

提早防范心理咨询“医疗纠纷”

有一位心理咨询者在某医院进行咨询时,短短一个小时内有四五次被别人打断。他非常恼火:“我是花了钱来咨询的,作为消费者,我有权要求我的权利得到保证。”他向院方提出了赔偿的要求,但是他拿不出什么合法的索赔依据,只能拂袖而去。

曾经有一位轻度精神分裂患者,接受杭州某高校一位心理教师医治,“心理教师”一直没有正确治疗,经一段时间“劝导”后,该青年病情反而更加严重,终于导致了自杀。后经医生分析,该青年是一种脑科疾病,及时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今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肯定会出现‘医疗纠纷’。”有关专家严肃指出:心理咨询走向产业化之后,它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它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必然要负担一定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要对心理咨询者的康复负责。

任何产业要想做大必须要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必要的市场规范。现在,每一位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必须持证上岗。广大群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理解程度也正日益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心理咨询产业必然会发展成为一项规范、成熟的产业,中国老百姓的心理健康水平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心理辅导”,你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错误!_心理医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