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知识问答

清洁生产知识问答

一、清洁生产知识问答(论文文献综述)

耿芳[1](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孙立[2](2021)在《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的一段时期,此段时期虽然只短暂的持续了 38年,但是期间伴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剧烈碰撞,使得该时期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改变一脉相关。中医妇科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权变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东西方思想碰撞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妇产科书籍的编着呈现出中西医结合乃至全盘西化的特点,这些着作在近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妇科理论向现代妇科理论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入发掘研究该时期的书籍文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相关材料,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通考》《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中国近代中医书刊联合目录》《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等中医学目录书着录的书籍信息为线索,详细考察民国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书中记载的民国时期妇科着作进行考察,纠正其着录错误的相关信息,补入漏载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在此基础上,同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现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真实可靠的妇科着作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材料基础。民国时期的妇科着作在编撰形式、出版发行等方面都较有特色,本文在广泛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医妇科书籍的编写、出版、发行、影响等方面。站在史学的角度,以时期特点为背景,介绍了民国时期妇科学的发展及着作相关情况。汇总编纂者相关信息,对其学术传承方式及学术背景、生平经历进行介绍,总结出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归纳妇科着作发行信息及发行特点,概括其中畅销着作的共性,为学界对民国时期妇科学着作的特点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文章同时对民国时期代表性妇科着作的类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挖掘其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在病因病机、疾病诊断、治疗原则、中西汇通、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进行梳理研究,简要探讨了此时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概括此时期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在后世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评判。通过对民国妇科着作的整体性分析,力求呈现出民国中医妇科学着作更加真实具体的一面。

徐敏杰[3](2020)在《《南宁民国日报》科学知识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桂系主政下的广西社会,是广西史上的重要篇章。在自卫、自治、自给的“三自”政策下,广西以《广西建设纲领》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建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获得了“模范省”的美誉。《南宁民国日报》作为新桂系的机关报,常设国内外新闻及各种副刊,不仅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职能。本文采用文献法及内容分析法,对现存29卷《南宁民国日报》的微缩胶卷,共计17400张胶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统计,从历史学、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以农业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及战时避险知识作为剖面,分析了该报传播科学知识的背景及影响,力图展现新桂系时期社会教育的概貌。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回顾了《南宁民国日报》的发展历程及该报当中有关科学知识文章的概况。第二部分则着重分析了《南宁民国日报》中农业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及避险知识的文本内容。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南宁民国日报》传播科学知识活动的特征。第四部分则基于传播内容及当时民众的具体行为,分析《南宁民国日报》传播科学知识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南宁民国日报》的系统分析,可以看到《南宁民国日报》作为民国时期广西省内的大报,立足于现实需要,积极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观念,为促进广西社会由蒙昧转向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超[4](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刘梦婷[5](2020)在《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文中指出明清以来,传教士的东来打开了我国医学传教的窗口,社会上层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知识。清中期广州地区成为传教士医学传播的策源地,医学开始向下发展,推进了西医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进程。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繁荣发达的上海社会、日渐兴起的文人群体、不断完善的报刊行业,推动了近代上海新闻传播业发展。在传教士的示范作用下,教会医院、西医人才数量增多,国人学习西医、开业行医、创办医校的规模也日渐壮大。报刊传播西医、宣扬西医知识成为主流,在中西医冲突背景下,蓬勃发展。1927年至1937年是近代上海医药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医药报刊数量丰富、种类多样、思想交织碰撞。其中以政府主导的《卫生月刊》、药商创办的《新医药刊》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引导的《申报·医药周刊》在这一时期别具一格,开创西医知识传播的新平台,传播现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沟通编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医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从传播主体的转变看,早期由国外医学传教的传教士引入,并主导传播。伴随着国内医学院校、医药社团的组织创办,国人开始学习、传播西医日益成为近代上海西医传播的主流。从传播的内容来看,专业深奥的西医知识逐渐被民众日常的卫生知识、健康知识所取代,西医知识的大众化日益成为社会主流趋势,民众开始参与医药知识的讨论,并影响医药刊物的编辑方针和志向。从传播的受众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过程中,其受众主要包括近代上海乃至全国的中西医师、身患疾病的患者、报刊订户以及依靠报刊进行商品营销的广告商等,通过读者来函或医药问答的方式,传递作为读者的疑问与诉求。从传播的效果看,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受众有限,停留于医患关系以及商业利益表面,能够阅读刊物的也仅是一些具备阅读水平和医学经验的知识分子,广大的普通老百姓仍游离于知识传播的范围内。但我们亦不可忽略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价值。报刊传播西医知识传递了科学准确的西医专门知识,干净清洁的公共卫生观念,形成了医师在开业行医过程中的规范,转变了民众的就医观念和就医行为,对近代上海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6](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刘乐平[7](2020)在《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文中指出新高考背景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改进传统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颇为重要的方面。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切程度高的地理教学方法,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既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备课效率,又有助于激起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选择合理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地理教学设计的质量、达到地理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成效非常关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地理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应当在发扬传统教学优点的前提下,优化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促进教学方法与教材知识、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切性。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教师针对区域地理必修3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高中生对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欢迎程度。根据课堂观察“LICC范式”设计课堂观察工具,观察具有区域地理特征的课例,对比地理部级优课和市级优课教师在针对区域地理必修3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运用的区别,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系统分析,发现地理教师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教学法、讲授法和演示法,观察的部级与市级优质课例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方法为谈话法、演示法、地图法、讲授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受学生欢迎程度高的有纲要信号法、地图法、地理实验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受学生欢迎程度高的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师问卷调查及观察课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完全适切;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有明显的教师单一讲授倾向,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以必修3为例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建议:教师应注重方法选用“双标准”,及时交流获取学生反馈;师生角色互换,提升双边互动;灵活多元地运用地理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方法教学;鼓励学生质疑,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贺晨冉[8](2020)在《消费文化视域下互联网知识生产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变是全方位的。这种改变在知识生产领域的表现也日渐凸显。互联网技术不仅压缩了知识自上而下的流动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识消费主体之间的阶层差异,扁平化的知识传播网络亦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被不断建构,知识开始以免费、共享的形式流动于互联网世界。然而,在4G乃至5G的飞速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消费升级、观念升级等因素的不断加持下,“知识付费”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与优质知识勾连。互联网知识体系中,是否愿意为知识付费成为消费者获取优质知识与碎片化信息的自我判定标准,消费者也期待通过知识付费实现相应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发展。本文主要从互联网知识生产的内容类别、主体观察、模式观察、困境及反思等角度,主要以“知乎”社区、“得到”APP、“微信公众号”作为观察对象,对三者的知识生产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在互联网知识生产、传播、消费的情况。同时,借助消费文化的视角对互联网知识生产进行解析。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使得知识生产与传播呈现出“大众化”倾向,消费主体之间的阶级壁垒也有所弱化,且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生产主体的变化,知识生产的内容、形式也发生变化,以往的知识框架得以“解构”。简言之,互联网以受众为中心,将知识生产模式进行“重构”,建构起了适合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强、碎片化、情境化等特点的互联网知识体系。本文认为,互联网知识生产体系边界虽然开放、信息量充沛,但也亦存在着不足之处,上述三种平台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类别的选择,还是文本打磨的要求,或是知识转述的方式等等,基于用户为中心,甚至是以消费主体是否愿意“买单”为标准,由此而产生的消费主体虚假的身份认知、知识价值存疑、知识泛滥、同质化严重、碎片化信息繁杂、信息茧房等问题是值得反思的。本文亦从知识生产内容的提升、平台体系的管控、消费主体观念培育、知识生产监督力量介入等方面为互联网知识生产提出了优化策略,以期为互联网知识生产产品的价值提升提供借鉴思路。

闫卫[9](2019)在《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的颁布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观引领、核心观念。但是由于人地协调观是一种内隐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其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地理教育的薄弱点。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成为所有地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阅读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结合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山东省为研究范围,探究问题式教学模式下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根据诊断量表深入高中地理课堂,观察问题式教学模式下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对人地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素材挖掘不深,人地关系内涵理解不够全面;目标解读不充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达成目标的关注度不够;生活化和认知冲突情境的创设关注度和力度不够;问题设计开放性不够,提出问题的深度有待加强;探究活动过于形式化,问题设计研究深入性不够,探究主体出现偏差;过程性评价不足,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深度不足;教学流程不够完善,迁移运用达成度低。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基于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两条路径提出基于问题式教学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策略,在教学过程方面:情境创设生活化,引导深入探究;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融入人地协调观;明确探究主体,强化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思想方法;关注过程性评价,创新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评价方法;在实践中推动人地协调观理解程度的不断进阶;在目标达成方面:提高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的重视程度;深入挖掘教育素材,增强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认识;教学目标采用递进式设计,指向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养成;激活教材知识,运用地理核心概念进行观念熏陶;加强人地协调观的深度教学,厘清人地关系。

陈佳丽[10](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研究说明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二、清洁生产知识问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洁生产知识问答(论文提纲范文)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2)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概况
    1 民国妇科学学术史研究
    2 民国妇科学着作及代表医家类研究
    3 民国妇科及中医药文献类研究
    4 民国妇科学教育及期刊类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范围
    3 研究方法
    4 技术路线
    5 创新之处
    6 预期成果
第一章 现存民国妇科学着作考察
    第一节 《总目》等目录书对民国妇科着作的着录考察
        1 所载书籍实际未藏
        2 书名及人名讹误
        3 年份讹误
        4 书籍版本信息漏载
        5 小结
    第二节 新补入的民国妇科着作探析
    第三节 目录书籍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订正
        1 中医妇科学着作之定义
        2 《总目》所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
        3 《总目》误收西医妇科着作原因分析
    第四节 民国时期现存中医妇科着作简目
第二章 民国妇科学书籍的编纂与发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
        1 民国妇科医籍内容倾向性与时期特点相符合
        2 中医妇科学传统传授模式的探讨及转变
        3 中医妇科着作与读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4 经典中医妇科专着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5 胎产生殖类书籍广为流传
        6 中医妇科学与儿科相携发展
        7 小结
    第二节 民国妇科着作的编撰者特点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编纂者信息总结
        2 编纂者之间的关系及学术传承
        3 编纂者的学术背景及生平经历
        4 以集体形式出现的编纂者
        5 小结
    第三节 民国中医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发行信息总结
        2 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3 妇科着作的发行者特点
        4 民国妇科畅销着作特点
        5 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中医妇产科着作的理论成就
    第一节 妇科理论的发展
        1 病因病机
        2 疾病诊断
        3 治疗原则
        4 中西汇通
        5 临床用药
        6 天癸诸论
        7 小结
    第二节 妇科研究热点探讨
        1 关于月经病的探讨
        2 关于带下病的探讨
        3 关于产后诸疾的探讨
        4 小结
    第三节 民国中医产科的发展概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妇科学着作
    第一节 医家思想及经验介绍类
        1 严鸿志《女科三种》
        2 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
        3 陈稚泉《妇科心得》
        4 小结
    第二节 中西合参临床治疗类
        1 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
        2 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3 小结
    第三节 妇科理法方药介绍类
        1 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2 杨志一《妇科经验良方》
        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南宁民国日报》科学知识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南宁民国日报》概况
    (一)《南宁民国日报》的办报历程及影响
    (二)《南宁民国日报》中传播科学知识的文章概述
二、《南宁民国日报》科学知识文章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南宁民国日报》之农业知识、医疗卫生知识、战时避险知识概述
    (二)农业知识传播内容分析
    (三)医疗卫生知识传播内容分析
    (四)战时避险知识传播内容分析
三、《南宁民国日报》传播科学知识的特征
    (一)立足于时代背景
    (二)“求真致用”的传播价值理念
    (三)内容涵盖面广,贴近生活,注重“编读互动”
四、《南宁民国日报》传播科学知识的效果
    (一)从传播内容本身考量其效果
    (二)从实际生产效果看其社会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一、济贫院的生源
        二、济贫院的管理
        三、济贫院的教学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一、育婴堂的创办
        二、育婴堂的生源
        三、育婴堂的教学
        四、育婴堂的经费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一、幼儿学校协会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二、逐渐去“国教化”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结构安排与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上海西医知识传播缘起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西医传播
        一、西医传播的社会环境
        二、传播者身份的转变:从传教士到上海西医
    第二节 医药报刊的探索与发展
        一、科学报刊与早期西医传播
        二、西医刊物的概述与分类
    小结
第二章 报刊传播中的西医知识
    第一节 政府与卫生:《卫生月刊》中的西医传播
        一、由《卫生季刊》到《卫生月刊》
        二、以“卫生”为导向的知识传播
        三、西医知识的多元讲述方式
    第二节 商业与营销:《新医药刊》中的西药传播
        一、新亚制药厂和《新医药刊》
        二、相时而动:星牌药品的宣传与营销
    第三节 媒介与健康:《申报·医药周刊》所见西医知识
        一、《申报·医药周刊》概况
        二、西医知识的介绍、宣传
        三、医学论争:关于煤油治肺痨的个案研究
    小结
第三章 西医知识传播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报刊传播西医知识的反响
        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二、编读之间的互动化
    第二节 西洋医学技术的传播和接纳——以X光技术为例
    第三节 近代上海的医学观念变迁
        一、西医知识传播与卫生观念的普及
        二、传统医药观念与中医科学化
        三、医师道德的社会规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思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教学方法的概念界定
    2.2 适切性的内涵
    2.3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
        2.3.1 地理教学方法
        2.3.2 地理教学方法的分类
    2.4 认知学习理论
3 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
    3.1 关于必修3区域地理常用地理教学方法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准备工作
        3.1.3 调查问卷设计
        3.1.4 调查问卷收发情况
        3.1.5 调查结果分析
    3.2 高中生对不同地理教学方法的反馈调查
        3.2.1 调查对象
        3.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3 调查问卷收发情况
        3.2.4 调查结果分析
4 区域地理必修3教学课例中教学方法的观察分析
    4.1 观察工具的制定
    4.2 观察点选择说明
    4.3 观察课例的选取
    4.4 课例中教学方法的提取与对比分析
        4.4.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教学方法分析
        4.4.2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学方法分析
        4.4.3 “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方法分析
        4.4.4 对比与分析
5 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建议——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
    5.1 调查与观察结果的汇总与分析
    5.2 以必修3为例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法建议
        5.2.1 方法选用“双标准”,及时交流获取学生反馈
        5.2.2 师生角色互换,提升双边互动
        5.2.3 灵活多元地运用地理教学方法,避免单一化
        5.2.4 鼓励学生质疑,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消费文化视域下互联网知识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知识、知识生产与消费文化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生产的概念界定
        一、知识
        二、知识生产
    第二节 互联网知识生产与知识消费的兴起
第二章 互联网知识生产的内容之维
    第一节 社会热点信息的再加工
    第二节 日常生活话题的社群交流
    第三节 商品消费经验的利益共享
    第四节 专业知识的大众普及
第三章 互联网知识生产模式
    第一节 共享模式——“知乎”社区
        一、“知乎”社区的知识生产模式
        二、以“知乎”社区为例的共享模式的方式与特征
    第二节 直接利益模式——“得到”APP
        一、“得到”APP的知识生产模式
        二、以“得到”APP为例的直接利益模式的方式与特征
    第三节 间接利益模式——“微信公众平台”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知识生产模式
        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的间接利益模式的方式与特征
    第四节 消费文化视域下互联网知识生产模式观察与探讨
        一、互联网知识生产的商业逻辑
        二、从免费走向付费的消费动机
        三、互联网知识生产模式下的隐性选择限制
        四、知识偏好差异与“数字鸿沟”
        五、知识需求指向与“劳动驯化”
        六、免费知识背后的“消费主体”身份
        七、知识洪流背景中的“分辨难”问题
第四章 互联网知识生产体系的主体之维
    第一节 知识生产主体
        一、知识生产主体观察
        二、知识生产主体的身份类型认识
    第二节 消费主体
        一、消费主体的知识消费接受身份
        二、消费主体的知识选择权利
        三、消费主体的知识消费需求传达
        四、消费主体的知识消费视野扩展
第五章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主体困境与反思
    第一节 信息茧房
    第二节 知识碎片化
    第三节 过度娱乐化偏向
    第四节 知识价值模糊化
结语
中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人地关系被视为地理学的永恒研究主题
        1.1.3 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1.1.4 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落实全面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问题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基本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路线
        1.4.5 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问题式教学
        2.1.2 人地协调观
        2.1.3 问题式教学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地理新课程标准理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题式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观察量表构建
    3.1 问题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3.1.1 情境创设
        3.1.2 问题提出
        3.1.3 问题研究
        3.1.4 总结评价
        3.1.5 迁移运用
    3.2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内容指向
    3.3 问题式教学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关系论述
        3.3.1 发现问题环节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的等级评定
        3.3.2 分析、解决问题环节人地协调观素养水平的等级评定
    3.4 问题式教学视角下的人地协调观的诊断量表构建
        3.4.1 诊断量表的构建
        3.4.2 划分人地协调观素养级别的具体标准
        3.4.3 观察量表的使用说明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诊断分析
    4.1 诊断对象、路径及流程
        4.1.1 诊断路径的选取
        4.1.2 诊断对象的确立
        4.1.3 诊断的基本流程
    4.2 诊断结果与分析
        4.2.1 提出问题环节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的诊断分析
        4.2.2 分析、解决问题环节教学过程和目标达成的诊断分析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对人地观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4.3.2 对教育素材挖掘不深,人地关系内涵理解不够全面
        4.3.3 目标解读不充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达成目标的关注度不够
        4.3.4 生活化和认知冲突情境的创设关注度和力度不够
        4.3.5 问题设计开放性不够,提出问题的深度有待加强
        4.3.6 探究活动过于形式化,问题研究设计深入性不够,探究主体出现偏差
        4.3.7 过程性评价不足,地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深度不足
        4.3.8 教学流程不够完善,迁移运用达成度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
    5.1 教学过程方面
        5.1.1 情境创设生活化,引导深入探究
        5.1.2 设计有深度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融入人地协调观
        5.1.3 明确探究主体,强化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地理思想方法
        5.1.4 关注过程性评价,创新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评价方法
        5.1.5 在实践中推动人地协调观理解程度的不断进阶
    5.2 目标达成方面
        5.2.1 提高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的重视程度
        5.2.2 深入挖掘教育素材,增强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认识
        5.2.3 教学目标采用递进式设计,指向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养成
        5.2.4 激活教材知识,运用地理核心概念进行观念熏陶
        5.2.5 加强人地协调观的深度教学,厘清人地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研究前景展望
附录1 高中地理课堂观察相关案例摘录
附录2 诊断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媒介与知识
        1.1.2 理解媒介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1.2.5 结论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1.3.1 研究限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视角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2.3 小结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3.1 本章概说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3.4 小结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4.1 本章概说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4.2.1 报刊之新景象
        4.2.2 报刊中的卫生
        4.2.3 知识之新呈现
    4.3 小结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5.1 本章概说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5.5 小结
6 结论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四、清洁生产知识问答(论文参考文献)

  • [1]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D]. 孙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南宁民国日报》科学知识传播研究[D]. 徐敏杰.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4]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近代上海医药报刊与西医知识传播(1927~1937)[D]. 刘梦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7]区域地理特征的教学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3为例[D]. 刘乐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消费文化视域下互联网知识生产研究[D]. 贺晨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9]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闫卫.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清洁生产知识问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