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建设之全程媒体
互联网犹如社会的皮肤,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感知时代变动的细胞,每一个热点都会诱发人们注意力的聚合。专业媒体原来独享消息源和传播渠道的格局被技术赋权消解了,专业媒体要想继续获得人们对“专业”的致敬,必须考虑如何在信息传播中胜出。
上述45株菌接种于MRS液体培养基中,25℃培养2 d后,用液相色谱法确定主要发酵产物。经过分析得出上述45株菌株的主要发酵副产物均为乳酸,伴随有少量乙酸的生成。因此,可以初步确定上述45株菌均为乳酸菌。
全媒体传播的一个维度是全程媒体,它从时间上为媒介融合深入发展确立了方位。全程媒体理念的提出和两个方面的媒体报道问题有很大的关联。其一,媒体报道介入新闻事件过晚;其二,媒体报道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留下了太多的“烂尾新闻”。笔者认为,全程媒体理念的提出,目的是为了消除上述两类新闻报道中的“顽疾”。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有一个来龙去脉的演化过程,那么,媒体什么时候介入合适呢?按照传统媒体时代的说法叫“黄金24小时”,即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媒体介入报道是最有效的。很显然,这是一个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周期相适应的操作方案。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会伴随着“随手拍”而瞬间传遍全世界,专业媒体原来独享消息源和传播渠道的格局被技术赋权消解了,专业媒体要想继续获得人们对“专业”的致敬,必须考虑如何在信息传播中胜出,如何才能继续成为人们行动决策的指南与坐标。因此,关于媒体介入时间的最新界定就出现了“黄金3小时”或者“黄金4小时”的说法,即媒体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3—4小时内做出第一落点的反应,否则就会面临丧失专业权威的危险。从既有的讨论来看,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必须第一时间介入报道,这是对新闻从业者要求的基本条款,也是新闻业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全程媒体理念的提出,要求媒体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要介入,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当公众都已经围观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的时候,媒体的姗姗来迟,或者词不达意,将会诱发次生灾害,成为危机的诱发者。
互联网犹如社会的皮肤,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感知时代变动的细胞,每一个热点都会诱发人们注意力的聚合,一个又一个的热点,形成了人们认识社会变化的路线图。热点的频发,让人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热点最后时刻,往往只顾追逐新的热点而顾不上追问每一个热点的结果。基于这样的变动,有人提出了“互联网只有7天记忆”的结论,而随之而来的政府危机沟通策略也就变成了“忍一忍、海阔天空”,等待热点被转移之后,媒体的报道也就不了了之了,因此出现了大量语焉不详的“烂尾新闻”。这其实是对互联网记忆的误读,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通过对互联网事件的记忆效应的考察对此观点有过批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记忆“天书效应”的观点。出于对互联网记忆“天书效应”的敬畏,媒体报道需要对新闻事件追问到底,给民众一个“说法”,而不是乘着热点转移而逃之夭夭。一篇篇的“烂尾新闻”,说到底,消磨的是公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从危机管理的层面来看,在危机发生的后半程,需要进入政府形象修复阶段,通过连续性报道政府部门为解决危机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来修复之前的不当作为造成的对政府形象的损害。一个危机的处理过程,如果缺乏形象修复阶段的工作,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危机处理方案。例如,在“青岛大虾”事件中,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后,这件事情也就算是结束了,但我们看到,青岛当地政府又诚恳邀请当事人来担任青岛市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共同为青岛形象的修复而努力。这一点睛之笔才算为该事件的圆满解决画上了句号。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7—2016年共40个季度的样本数据,剔除了ST企业和金融保险类企业,剔除了数据缺失严重及样本区间内数据不满足连续四个季度的企业,最终得到70 016个样本。同时考虑到极值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小于1%和大于99%的样本数据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本文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货币政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统计局网站。
人们做事情强调善始善终,媒体报道也要如此。对每一个新闻事件要尽可能及早介入,同时要跟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对新闻最终的结果要给予足够的关注。新闻报道如果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必将危及媒体和政府公信力。全程媒体是对全效媒体和全息媒体理念在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和升华,同时也是全员媒体对全媒体传播理念实现的具体要求。在全员媒体的时代,万物皆媒,专业媒体必须全程在线才能保证随时随地沟通社会与政府,任何一个时刻的缺席和“掉线”,都有可能造成危机。
朱春阳
媒介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曾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中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100人)(2015年度),获中国传媒经济学科发展杰出贡献人物奖(2015年)等。
(责任编辑 / 李坤)
标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论文;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