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李 琰
摘要:纵观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大力倡导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其鲜明的特色,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质疑;创新意识;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在学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让我们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人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予以正确的运用。我就以语文教学为例,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是仅限于少数,并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少年儿童好奇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因此,教师要尊重与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显然,加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的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合的思考时间,提问题的机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的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不理解,并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
2、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问题,如,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儿?克隆有什么作用?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呈现一种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关系,大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质疑问难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针对原有的问题进一步设问,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自己解决问题,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通过精读学生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针对这一疑问不作直接回答,而是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了解司马迁在狱中所受的酷刑,以及酷刑对司马迁所造成的致命打击;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司马迁“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顽强编史的坚强毅力,通过启发思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能把儿童的功课表排满。”这段话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就要摒弃教学中繁琐的分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多想、多说。如,我安排用“诚心诚意”作口头造句练习。开始,几个学生都把这个词语用于正面人物,且不能美化它。大家开始有些踌躇,经过思考,造出了这样的句子:“那些犯罪分子损人利己,坑害别人,决不会诚心诚意礼貌待人。”我又要求把这个词语用于自己,但不能自吹自擂。经过一番思考,学生造句说:“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客人到我家来,要诚心诚意地欢迎他们。”教师排除了把褒义词用于正面人物的习惯做法,才使同学们找到了解决同一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打开了新的思路,培养了创新意识。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这告诉我们要贯彻创新教学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夜晚的实验》,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为什么要在夜晚做实验?是谁在夜晚做实验?在夜晚做什么实验?他又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实验的结果如何?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要贯彻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敢想、敢看、敢问、敢说、敢做,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尽情发挥。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的创新思维训练。为此,语文教师要倡导以下三种学习方式:一是质疑。质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听读内容的思维方法和思想倾向持怀疑态度,并留给他们质疑思考的时间,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协作。教学中组织个体间的思维不断交融、冲突、立异、互补,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发散求异、集中求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三是争辩。争辩往往比个人苦思冥想更能发挥人的创造性。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有一定难度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辩中拓展思维。
总而言之,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如何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效贯彻到语文教学中,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掌握和巩固语言知识,保证小学生从小奠定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阮兰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9).
[2]吴周泽.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3]周国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12(17).
论文作者:李琰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学生论文; 行知论文; 思想论文; 思维论文; 司马迁论文; 民主论文; 发愤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