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簧论文,公式论文,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与小球质量的关系”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完成的第一个物理实验专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的目的,笔者将该模块中的第一个专题改为“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提高了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物理实验专题”的教学策略。
一、实验器材
铁架台,劲度系数不同的5根弹簧、秒表、质量不同的钩码(10g、50g、100g)若干、直尺、量角器、橡皮条、坐标纸、计算器等。
二、研究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两个因素
把铁架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把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弹簧上端用橡皮条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钩码,静止时,钩码处于平衡位置。将钩码再竖直向下拉伸一段距离后松手,弹簧振子将上下振动。可以证明,竖直悬挂的弹簧振子的振动仍然是简谐振动。理论计算表明,其周期为: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导出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就是该物理实验专题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用水平放置的弹簧振子去进行实验研究,小球质量不易改变;若用竖直悬挂的弹簧振子进行实验研究,用钩码代替小球,则质量很容易改变。由(1)式可以看出,影响弹簧振子周期的因素有两个——振子质量m和弹簧的劲度系数K。我们可以利用控制变量、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分别导出T与m和K的关系。
1.T与m的关系(弹簧的劲度系数K不变)
根据胡克定律,由K=△F/△x测出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用该弹簧进行实验研究,改变钩码质量m,测出相对应的周期T(测50次,求平均值),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多测几组数值,以便提高作图的准确性)。
表1 T与m的关系
根据误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研究T与m关系的实验中,要想提高实验精度,就必须选择合适的弹簧和钩码。钩码的质量不能太小,但也不能太大,振动时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弹簧的劲度系数K要大一些,但也不能太大,如果K值太大,会使振动的周期非常小,学生用秒表测量周期时,不易测准,而且与其对应的实验图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远离坐标原点,得不到正比例图线。观察图1中的5条实验图线,选择的弹簧是比较理想的,这条图线基本过坐标原点,能够证明T与成正比,但用这条图线测量比例关系的相对误差δ=16%,这么大的误差很难导出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
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的深入分析,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评估,可以看出,选择合适的弹簧和钩码,是提高实验精度的关键;根据T-图线,测量图线斜率tgθ,导出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这是最理想的选择。
四、探讨“物理实验专题”的教学策略
要达到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的目的,就必须注意如下教学策略:①要强化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教师不能把实验方案、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实验精度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不能“讲探究”;而是要以问题为载体,激励、引导、启发思维,让学生去设计、去探究,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进行深入地分析,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评估。只有经过分析与评估,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失误,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才能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才能逐渐掌握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并不断地提高科学探究能力。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合作型人才,符合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