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看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由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看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李星魁[1]2004年在《由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看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大众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休闲娱乐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形式与功能日渐丰富和多样化,大量工程建设项目走入市场,房地产业也因此而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房地产业市场运做体系逐渐形成、新型建筑形式与设计理念大量涌现的同时,作为控制和指导建筑设计工作的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却暴露出严重滞后的问题。在日益火暴的房地产市场中,以住宅、商业与办公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民用房地产项目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是丰富和活跃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是惊人的。笔者抓住民用房地产项目中的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出现的新的建筑形式及其较旧有建筑形式的发展与变化,以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式及并联式住宅、单身公寓,大型仓储式超市、小型商铺,SOHO商住两用建筑等为例,由上述各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入手,分别详细论述了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在内容上的不全面、自身编制原则上的不明确、规范制定与执行体系上的不完善等问题。为使我国的建筑设计规范更加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变化,笔者借鉴了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的通行做法,提出在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中同时采用“技术规定型”和“性能规定型”规范,用于解决设计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个案性问题;真正以建筑的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与环保性作为建筑类别的划分标准,以满足设计规范同一适用性原则的要求;强调规范编制与修订内容的前瞻性和全面性,使其与作为设计标准应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权威性相适应。

彭晓华[2]2007年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发展了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和转轨阶段市场发育过程的缺陷,以及我国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发展不足,住房领域暴露出了房价泡沫、两极分化等许多问题。对我国城镇住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尚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本文旨在以效率与公平为基点,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制度分析、博弈分析等工作,探讨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论文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效率与公平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理路,以及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对住宅经济领域内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效率与公平作了细致探讨,得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是实现住房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的结论。否则,若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脱节,则公平、效率皆不可得。第叁章对国际上效率优先型、公平优先型、效率公平兼顾型叁类住房发展模式中的代表性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住房发展的若干一般性规律。第四章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回溯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商品住宅开发的发展历程和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商品住宅开发模式、住宅市场及现有主要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进行了评析:分析了我国城镇住宅价格螺旋式上涨的原因,证明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才可能构建有效的住宅市场。第五章研究了提高我国城镇住宅市场效率所需的制度环境与市场条件。清晰界定的房屋和土地产权、商品住宅与公共住宅相容的产权安排、不断降低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市场信息提供机制,以及非对称的业主结构有利于提高住宅市场效率。第六章提出了我国城镇住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从商品住宅开发、住房社会保障、住房金融、政府行为等几个方面描绘了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目标模式,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赵建军[3]2007年在《城市节能省地型住宅评价体系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以城市节能省地型住宅为研究对象,围绕城市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评价和政策体系两大主题而展开的,其目的在于探究促进我国节能省地型住宅市场健康发展的方式。研究方法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系统分析法,研究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政策措施。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理论基础,分析节能省地型住宅与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及健康住宅的层面关系,归纳出我国城市节能省地型住宅的特点。二、通过对国内外一些类似评价体系的研究与认识,结合节能省地型住宅的特点,构建了适应我国住宅市场现状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住宅空间环境、节能与环境、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节地与土地规划及经济性六方面进行展开。该指标体系创新地引入经济性指标,考虑到我国商品房市场价格过高的因素。叁、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评价模型。首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节能省地型住宅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数学建立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将节能省地型住宅评价等级分为A、B、C叁个等级,与《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建立了对应关系。四、根据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着重分析我国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政策、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叁方面构建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发展的政策体系。

刘朝晖[4]2000年在《中国城镇住宅市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适应把住宅建设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的需要,有效探索解决当前住宅市场存在诸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从住宅市场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两方面对住宅市场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在内部要素分析中,以住宅市场供求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了供求基本理论,并对市场供求的体系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住宅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介服务支持系统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在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方面的分析中,从住宅住房制度、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市场法规、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有关理论、实际现状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市场环境的各项措施和完善住房政策的有关设想。 主要的对策措施有:①加快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住宅发展的新机制;②理顺住宅价格关系,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扩大有效需求;③培育住宅开发主体,改善有效供给;④配套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加大对住宅市场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以利于住宅消费;⑤积极培育,稳步发展住宅消费市场,促进住宅流通;⑥建立专门的住宅法,保证住宅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张平石[5]2009年在《中国住房问题宏观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住房政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为政府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出发,对住房政策制定的原则、政策措施的解释和政策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完善中国住房宏观政策,促进住宅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全文分八大部分对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了研究。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厘定了本文研究应具备的基本慨念和研究范围;对国内外关于住宅、房地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最后陈述了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住宅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住宅的市场、分配、管理与调控为主线,阐述了住宅问题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均衡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乡一体化理论。第二章,中国住宅产业发展历史过程及宏观政策分析。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住宅房地产经历的四个历史阶段:福利分房制度阶段、住房商品化改革探索阶段、住房商品化全面改革和住宅产业快速成长阶段、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促进住宅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并举阶段;探讨了中国住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章,住宅宏观政策的国际比较。对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住宅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基本内容、调控工具及特点进行了阐述;从住房保障、土地、税收、金融等四个方面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获得一些启示。第四章,住宅市场宏观调控工具分析。对住房保障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住宅宏观调控工具的传导过程及其对住宅市场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相关调控工具的分析,认为:由于住房保障政策不仅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对整个住宅市场和住房消费都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所以,住房保障政策是决定一个国家住宅市场和住房消费能否健康发展的关健因素。第五章,关于中国住房问题的现状及讨论。对中国住宅消费和住宅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判别,认为我国目前的居民主体消费水平和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处在数量增长型阶段和增量与质量并重阶段相重迭混合的发展时期;对目前中国住宅市场及住宅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运用理论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国际比较、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工具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研究后,认为:住宅房地产本身分为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部分,政府在提供住房保障职责上的明显缺位和缺乏健全的、有效率的住房保障政策,是现阶段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中,房价“越调越涨”的关健原因。结合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教训,对中国住宅宏观政策在短期利益和与百姓安居乐业的国计民生大计从政策方向上进行考量。第六章,中国住宅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及建议。从法律层面、住房保障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对完善中国住宅市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从树立人人享有适当的房住目标、注重政策间的配套性和政策的系统性、加快“小产权”房合法化的进程、切断保障性住房市场化通道、加强对住宅房地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快“物业税、遗产税”制度出台进度、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崔裴[6]2008年在《中美房地产业内涵、属性及其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其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担忧和争议。关于中国是否应当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争论持续不断。争论源于缺乏充足的理论研究作为依据。国内外有关房地产业本质的研究显示,关于房地产业的内涵、属性、经济与社会功能,尚存在着诸多的不明确,而且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对中国和美国两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虽然都是包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产业群体,而且房地产开发业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主体部分——以开发、销售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住宅开发业,本质上属于非服务业,美国房地产业的主体——房地产出租业(包含以开发、租赁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商用房地产开发业)和房地产经纪业属于服务业。此外,两者在主要关联产业类型、产业波动频率、产业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程度、企业利润水平诸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中美两国房地产业虽然都具有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功能,并对本国的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贡献。但两者发挥作用的方式、强度均有差异。两者在提供就业岗位类型、对社会财富的作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等方面也存在种种不同。对中美房地产业外部环境的分析显示,中美两国在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法律体系、房地产相关法律体系、政府对房地产业的管理(干预)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乃至房地产业自我管理制度,以及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状况、房地产金融市场方面的种种差异是造成两者上述差异的主要外生因素。而两国房地产业发展、演进轨迹以及所处阶段的不同,是差异形成的内生因素。由房地产流通模式演进路径所规定的房地产业发展、演进规律启示,中国应对房地产业的经济与社会功能进行前瞻性定位,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房地产会融体系,通过加强房地产法制建设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公开透明等途径完善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干预,从而推动房地产业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罗增斌[7]2012年在《探讨民用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文中指出本文就民用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做出简单的分析研究,在长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总结出了较好的经验教训,真正为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条件,并且将工程特点、施工注意事项、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事项进行了有效研究,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由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看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D]. 李星魁. 天津大学. 2004

[2].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研究[D]. 彭晓华. 暨南大学. 2007

[3]. 城市节能省地型住宅评价体系与政策研究[D]. 赵建军.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4]. 中国城镇住宅市场问题研究[D]. 刘朝晖. 华中农业大学. 2000

[5]. 中国住房问题宏观政策研究[D]. 张平石. 武汉大学. 2009

[6]. 中美房地产业内涵、属性及其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D]. 崔裴.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探讨民用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J]. 罗增斌.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2

标签:;  ;  ;  ;  ;  ;  

由住宅建筑及商业建筑看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应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