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及其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出路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有效增长得益于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归根到底是日本长期重视教育的结果。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谷底,目前仍无好转的迹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日本人的素质在萧条的经济面前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对此,日本正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求再生之路。
一、经济萧条引发教育问题
80年代人们还在惊叹日本经济的成功,进入90年代,以“平成不况”为标志,日本却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长期不景气之中。无论是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受到的严峻挑战,还是阪神大地震中反映出的日本社会机制的僵化,亦或是金融体制上的弊端,这一系列不景气的社会经济状况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教育危机。正是传统不变的教育模式导致日本社会经济运行上的僵化迟钝。具体说,经济萧条引发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日本并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90年代初,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日本人在教育上的开支少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美国以及典型的福利国家挪威、瑞典用于教育的开支最多。日本学生虽然在学习时间上超过美国学生,但在阅读理解方面却远不如美国学生。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虽然是评估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但基础科学在世纪之交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尽管日本在计算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一直居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科学方面十分落后,表现为:研究论文上远不及美国,虽然被称之为“专利大国”,但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是最低的,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在主要工业国家中也居后位等等。这些进一步决定了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另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人口比率上,日本不如美国和加拿大。总之,种种指标表明,日本教育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好的,这与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必然制约经济增长。
2.与主要工业国家的人才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及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日本在人才方面与主要工业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日本的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出来,表现为:一方面是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欠缺。
首先是人才浪费问题。由于日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作用,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重视团队精神”等,日本企业在用人上不能充分本着能力主义原则,使许多职员及管理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加上人才流动性差,许多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人尽其才。
其次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欠缺。日本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必然需要高级的企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日本社会的传统教育体系很难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结果一方面培养出众多的头脑陈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生产现场却苦于找不到合格的企业职员。特别是展望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至关重要,而目前日本的青少年普遍缺少创造力,因为传统的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仍未改变。
3.学校教育的“分数至上主义”和“学塾热”
尽管日本近年来不断拓宽教育形式,但在人才标准的确定上仍以分数为主,实行“分数至上主义”。结果考试竞争激烈。为了上大学及考上重点大学,青少年学生不得不纷纷进入带有补习性质的“学习塾”。这样,必然破坏日本学校教育的宗旨,严重影响有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孩子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分数至上主义”导致的学校生活的紧张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再加上学校内的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虐待学生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结果学生纷纷退学。据统计,1993年的退学者中,小学生约为11000人,中学生约为49000人;1992年高中退学人数约为100000人。[①]由于家庭核心化、少子女化、都市化及家长的教育意识、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孩子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和正确的自然观,结果不能达到自立、自信、自强,缺少爱心、忍耐力和责任感等。
二、经济复苏急需教育改革
日本要重振经济,教育改革必须先行。
1.培养创造型人才,确立新的综合评估标准
创造型人才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语言驾驭能力,情报的读、写、表达和整理能力,专门领域的信息处理、数理分析能力,社会分析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正是适应科技社会到来的关键。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改革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形成包括学校、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确立学校教育、升学考试、企业录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综合评估标准。在教育中突出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正如经团联副会长末松谦一所说:“当今日本教育的落后性已严重影响了尖端技术领域的开发,如果青少年失去成年后的创造性和工作后的革新性,与欧美的人才差距将会日益扩大。”[②]
2.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就是改变教育宗旨,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育方式。随着终生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活动已不仅仅限于学校,需要从学校、家庭、地区社会等各个层次接受教育,所以必须充实家庭和地区社会的教育机能。据1994年3月文部省的调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已成为教育宗旨的主要内容,这是人们的共识。为了适应全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文部省从软件和硬件双方面进行了实质性努力,如“小组教学法”的引进、制定“教职员配置改进计划”、装备高性能计算机等。与此同时,文部省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周休二日制、办特色高中、修改学习指导纲要、制定新学习指导纲要等等。
1989年制定的《新学习指导纲要》及《幼儿园教育大纲》,其原则在于:“第一,培养出心理健全的人才;第二,既重视基础知识,又重视个性教育;第三,自学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第四,培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日本社会正是本着该原则对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3.建立改革试点,培养新一代人才
为了改革传统教育体制,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于1990年4月在湘南藤泽一带设立了综合政策系和环境情报系,这一举措被称之为“SFC”,即“湘南藤泽”模式。该改革试点的目的在于:1.创办面向21世纪的大学组织;2.设立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学科;3.扩大庆应义塾的大学学科领域;4.实施教育研究的改革;5.为现有各系注入新的活力。经过6年来的锐意改革,“SFC”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并得到推广。
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系主任相矶秀夫开创性地提出要培育下一世纪的黄领阶层,以代替工业社会的蓝领阶层和信息社会的白领阶层,并指出黄领阶层所应具备的8种素质:1.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具有创业精神;3.能够传送信息;4.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情报技术;5.具有跨领域协调的能力;6.能适应国际变化;7.具备生产者素质;8.具有分析、判断、预测、谋划、领导、实践的能力。
三、经济增长与日本式教育展望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3种要素。其中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是指劳动力的质与量的统一,技术进步包括知识的进展、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的重新配置与规模经济。显然,这3种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对1929~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全要素分析得出的结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知识进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6%。[③]日本经济学家金森久雄在运用丹尼森的这种方法分析日本经济增长时也得出结论,强调教育在劳动力培养及技术普及、提高上的重要作用,进而认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这一点实际上已被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日本的教育虽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严峻的现实要求必须重新思考日本式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是否有用型教育”为“发现和解决问题型教育”,改变明治维新以来的“考试型教育”为新时期“个性化能力型教育”。
日本传统教育体制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使引进的技术开花结果,这正是经济增长原理的充分体现。因为技术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必须有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才能使技术发挥作用,其中教育制度最为重要。日本传统的学习型考试教育正适合了战后日本追赶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只是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现实打破了日本社会发展的传统神话,从而迫切要求解除教条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实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打破学科间的分割封闭式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改变传统的短期速效型教育,使基础科学与实用科学紧密结合,重视基础理论建设;扭转教育体系的自我封闭局面,加强国际合作、人才交流,推动STS教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系统)的深入发展;针对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时代的到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教育网络,使教育大众化、社会化、国际化。
日本社会正努力建立新的日本式教育体系。今年新上任的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其施政方针的演说中强调:“在对待国际化、信息化、技术革新等变化上,教育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教育问题,“进一步推进展望21世纪的重视个性和创造性的方针,不仅要培养孩子们解答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践这一教育方针,就必须进行教育改革。”[④]这就指明了日本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日〕日本情报教育研究会编《日本的白书》1995年8月版,第359页。
②〔日〕《经团联月刊》1996.1,第60页。
③〔美〕E·丹尼森著《1929~1982年美国经济增长趋势》,布鲁金斯研究所1985年版。
④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编《日本简讯》1996年1月30日,第101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