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中国土壤的教学改革实践--“现代教育学”述评_教育学论文

立足于中国土壤的教学改革实践--“现代教育学”述评_教育学论文

立足于教改实践植根在中国土壤——评介《现代教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教育学论文,中国论文,土壤论文,立足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进步,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已有的教育学著作中,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获得的大量有益的经验还没得到充分的总结与展现,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的许多新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特别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如何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示,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些问题的解决,仅靠已有的教育学还很不够。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呼唤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的教育学著作。

1993年2月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一纲领性的指示,无疑为新教育学的编写指明了方向。沿着这一方向,新教育学的编写就不能不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来确立编写的宗旨、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设计,使新教育学努力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方面做积极的尝试。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努力吸收当今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从理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又重视吸收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鲜的、先进的经验,使之经过抽象概括上升为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第三,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既要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核心来组织理论观点和说明材料,对现实中尚未解决的有关问题给予分析和解答,又要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特别是21世纪对教育的需要,提出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的思想。

依据这三条原则来编写教育学,即使不能建构起完善的理论体系,起码也能够使新的教育学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和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由王鸿江任主编,邢元敏、李闻玺、王宗敏、张武升任副主编,凝结着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骨干力量集体智慧的《现代教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并且是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的。

《现代教育学》并不着力于体系设计上的创新,而是力求在涉猎的领域上有所拓展,理论观点上有所突破。通观全书,本书确实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探讨了许多以往的教育学未曾探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见解。这首先体现在对现代教育观的探讨上。

哲学家认为,对于社会和个人来说,没有正确世界观的生活,就是对于高尚目标的病态的破坏。同样也可以说,没有正确的教育观的教育活动,就是对于高尚的教育目标的病态的破坏。众所周知,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却始终没能尽如人意。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教育观的偏差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育观是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它决定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正因如此,为了使我国的教育能够顺利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完成跨世纪的神圣使命,本书首先分四章对人们应该树立的现代教育观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和阐发。

现代教育本质观是现代教育观的首要内容。本书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理论基础,从教育改革实践所孕育的新思想的萌芽中归纳出三点,即现代教育是兴国之本;现代教育是大教育;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这三点生动地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内涵。

现代人才观是现代教育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人才观认为,所谓人才,就是那些在社会各个领域有重大作为的非凡人物。建立在这种人才观基础上的教育,势必会只顾少数优秀的或英才学生而置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于不顾,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会因之而受到限制。那么,正确的人才观是什么呢?本书认为,人才的涵义有三:一是创造性,即非一般性、非重复性;二是方向性,即其创造性劳动是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三是实际贡献。创造性、方向性、实际贡献的统一就是现代人才的本质。本书提出并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树立一种全面的人才观。依据这种人才观,社会主义的人才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种人才观是大人才观,它把人才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教授是人才,普通劳动者只要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是人才。例如雷锋、徐虎等,他们就是伟大的人才。建立在这种人才观基础上的教育,就应该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现代教育质量观是现代教育观的第三项重要内容。不管什么时代,什么性质的国家,无一不把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标。现在,我国的教育同样应该也必须把高教育质量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在这个问题上,本书提出了一种综合的教育质量观。它强调,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要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素质提高情况,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情况。全面地衡量,才能客观地反映教育的质量。即使正确获得的升学率也只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现代教育观的第四项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观。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育发展”与“教育增长”是混同的,其结果导致人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仅讲数量的增长,而不讲质量的提高;仅重规模上的扩大,而不重结构上的改善,只注意速度的加快,而不追求效益的提高。为了纠正传统的教育发展观,避免它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本书在严格区分“教育发展”和“教育增长”两个概念以及深入揭示现代教育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1.教育优先发展;2.计划调节与市场引导相结合;3.外延增长与内涵发展相协调;4.抓住机遇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本书论述和强调的上述教育观,既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又有可靠的事实依据。因此,它必将对于纠正人们错误的教育观念、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现代教育观的探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此外,本书在其它一些重要方面也进行了积极而独到的探索。

例如,基于对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深刻认识,本书专设了“现代校长与教师的素质”一章。在这一章中,除了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校长与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提高素质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外,还提出并论证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校长与教师不要只做教书匠,而要努力成为教育家。教育家是有独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人,他们不仅能够办好一所学校,教好一门课程,而且能够创造、积累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从而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新教育模式的开拓者。本章具体地分析了我国已具备的教育家赖以产生的良好环境和教育家的特定素质,强调我们应该把倡导和鼓励校长和教师争取成为教育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

又如,与教育学的常规体系保持内在的一致是本书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本书也有教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管理等章节。与以往教育学不同的是,每一章的大标题都冠以“现代”二字,每一章的撰写都名符其实地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注入了新的内容,融进了教育改革的实践所孕育的新理论。不仅如此,各章在内容上还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注意提供具体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以便于教育实际工作者应用和操作;其二,特别重视了有关教育思想的介绍和分析,以期给读者提供更深刻、更理性的启发。例如,在“现代德育”一章就专设了“现代德育思想”一节,较为具体地介绍和分析了“德育科学化思想”、“德育社会化思想”和“德育现代化思想”。这既能开阔读者的德育理论视野,又有助于促发他们对德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德育思想的解放。

此外,本书还专门编写了“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一章。在这一章,除了系统地论述了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外,还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科研兴教、兴校的观点,极力倡导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以科研为先导的思想,努力尝试进行一些教育科研活动,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发展。

《现代教育学》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天津市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大培训试用教材,但是,它所探讨的观点和原理却具有跨省、市的普遍性。因此,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同志阅读此书,必定会大有收益。当然,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由于是探索性著作,有的观点尚属一家之言,也许有值得商讨之处。另外,现代教育学沿循教育学的常规体系是否得当,也有待进一步推敲。尽管如此,本书仍不失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不失为一部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开拓、创新之作。

标签:;  ;  ;  

立足于中国土壤的教学改革实践--“现代教育学”述评_教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