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亚太国家与华关系小幅回暖*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 管浩)
2016年以来,中美关系不断下滑,美国在各个领域与中国竞争的态势也日趋明朗。伴随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亚太各国是否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与美国一道遏制中国,成为预测组关注的问题。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外关系定量预测组的测量与观察,亚太国家“抱团”遏制中国的局面并未出现,除了极少数国家外,中国与部分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在过去一年内迎来了小幅提升,其中部分国家是在对华关系大幅下降后出现的回暖。与认为经济“压舱石”是改善中外关系利器的传统看法不同,预测组发现,拉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领域。
通过观察2016年以来中国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主要亚太国家之间关系的分值与正面/负面事件,可以发现,2016年至今的亚太国家对华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持续走低、持续提升、下滑后回升。
车子停下之后,套在杨梅身上的编织袋被打开。东北口音的绑匪把手机递给司机,然后两手抓着杨梅说:“别闹事,该说什么你知道。”“爸爸!赶紧救我!千万别报警!千万别报警!”杨梅含泪说。她之所以连说两遍不让爸爸报警,就是让爸爸赶紧报警,这样警方就会在第一时间根据她的手机信号找到绑匪。
69岁的李大爷突然感到头晕、头痛,他估摸着是颈椎病又犯了,也没太在意。在床上躺了5天,李大爷发现头痛得越来越厉害,实在熬不住了,于是到医院就诊。检查后,医生发现李大爷的头皮有几处破损,于是请来皮肤科医生会诊,结果被诊断为头部带状疱疹。
一、 中澳关系持续走低
图1 中澳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图1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走势图,图中包括了双边关系分值和双边正面/负面事件分值。由走势图可以看到,两国关系已长期呈现下滑或停滞趋势。两国关系中主要的负面事件包括南海“航行自由”和“飞行自由”、中国台湾议题、澳美军事合作等。对于中澳关系,预测组曾撰写了专门文章进行预测,判断未来1~2年中澳关系还将持续下滑,原因包括澳大利亚在安全与政治上支持美国、面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恐华情绪”加剧等。[注] 张旗:《分歧凸显的中澳关系将持续下滑》,《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2期,第158—160页。 以上曲线验证了预测。
二、 中巴、中越关系持续走高
对华关系持续提升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和越南。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了一贯的友好关系,2018年11月,得益于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率团访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中巴关系进一步提升。见图2。
图2 中巴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韩国、印度和印尼对华关系的变化趋势颇为类似:双边关系因部署“萨德”、洞朗对峙、海上执法争端等负面热点事件而下降或停滞,在2017年年底至2018年迎来回升。提升中国与这3个国家关系分值的正面事件多为双边高层访问或互动,如2017年12月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2018年5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尼;2018年11月中方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度特别代表、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等。
图3 中越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三、 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印尼关系回暖
过去两年间亚太国家对华关系的下滑,虽然表面上由洞朗对峙、“萨德”部署、海洋争端等突发事件所引发,但这些突发事件背后的深层动机,是其对中国影响力向外扩张的担忧。如中印洞朗对峙发生之前,印度就频频在边界问题、达赖问题、台湾问题等议题上与中国发生摩擦。中国在南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与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等南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印度担心自己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因此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对华策略。一些东南亚国家在海洋问题上与中国发生摩擦,也被认为与中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增强有关。
首先,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显示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美国战略信誉下滑。亚太国家虽然普遍担忧中国影响力的扩张,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让这些国家感到美国并不是完全可靠的,为了美国的利益,特朗普很可能乐于牺牲别国甚至是盟国的利益,如在处理贸易问题时并没有给予盟友日本钢铝关税豁免、要求韩国承担更多驻韩美军军费等。此类举动也让很多亚太国家意识到,想要短期内改善对美关系难度较大,这些国家转而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尽量降低美国对外政策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防范秩序和格局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图4 中日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图5 中韩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图6 中国—印度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图7 中国—印尼关系走势图(2016.1—2018.12)
越南对华关系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根据统计,目前越南对华关系处于2012年以来的最好时期。助推中越关系提升的正面事件同样来自于政治领域,如2016年9月越南总理阮春福访华、2017年1月越共总书记阮富仲访华、2017年5月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访华、2017年11月习近平主席访越等,两国、两党领导人的互访提升了双边关系分值。见图3。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与美国的关系也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中。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越,大幅提升了两国关系,奥巴马甚至解除了美国对越南的武器禁运。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访越、越南总理阮春福访美都进一步拉近了越美距离。近来备受瞩目的2019年朝美首脑会晤地点选在越南,也从侧面印证了美越关系的提升。越南正在通过同时改善对华、对美关系,达到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等距离外交”。
观察亚太国家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趋势不难发现,不管是对华关系不断向好的越南和巴基斯坦,还是对华关系出现回暖的日本、韩国、印度和印尼,双边首脑或高层外交官员互访这一政治因素是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提升的主要动力。
图4到图7是日本、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四国的对华关系走势,可以观察到,这四个国家在过去两到三年内都经历了对华关系“下滑—回升”的过程。
2017年年底以来一些亚太国家对华关系改善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四、 回暖原因与趋势预测
式中,r0为少模光纤的纤芯半径,n1为纤芯折射率,n2为包层折射率,相对折射率差Δ=(n1-n2)/n1.
自2017年4月起,经历了长期低迷的中日关系开始回升,2018年4月、5两个月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至2018年9月、10月,中日关系再次提升,李克强访日、安倍访华等高层访问是提升中日关系分值的主要正面事件。预测组认为,美国对日加征关税、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安倍政权得到巩固、中国存在改善对日关系意愿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中日关系在过去两年间得到改善,并在未来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注] 齐桐萱:《中日关系近期有望持续改善》,《国际政治科学》2018年第4期,第145—148页。
与普通人相比,光敏性药疹更容易发生在皮肤娇嫩者、小儿、老人、女性,以及患人体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光敏性药疹的诊断并不难。首先,发疹前2周内服过具有光敏特性的药物;其次,发疹突然,除了皮疹瘙痒、灼热感,还可伴有低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症状;再次,用药期间经受过不同程度的日光照射。但从用药开始到发疹之间,通常会有一定间隔期。如为初次用药,常在连续用药4~20天,平均8天后开始发疹,如为再次用药,则常在24小时内发疹。
其次,美国对华强硬的政策减轻了亚太国家对中国影响力扩张的忧虑。自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处正式开启对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及创新等领域的“301调查”以来,美国在航行自由、贸易、高科技研发等领域已全面向中国“发难”,对于大多数亚太国家而言,美国“亲自上阵”能够减轻其之前对于中国扩张区域影响力的担忧,他们也不再需要冒着破坏对华关系的风险而在热点区域问题上与中国发生太多摩擦,这样一来,影响双边关系的负面事件就相应减少了。
最后,中国也存在着改善与亚太国家间关系的需求。在2017年12月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中国被定位为美国的首要战略竞争者,美国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展开竞争的政策也日渐成形。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一种结构化的竞争状态,双边关系难以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善。面对来自美国的全方位压力,中国需要在亚太乃至全世界与各国(包括美国盟友在内)改善关系,避免出现美国带领盟国一同遏制中国的局面。而亚太各国大多意识到美国战略信誉下降、对美关系难以大幅改善,因此乐于与中国提升关系。
在看到中国与上述亚太国家关系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关系分值并未恢复到2016年之前的水平。除澳大利亚外,中国与部分亚太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确迎来了一个小规模的回暖,但我们不能对未来回暖的幅度过于乐观。中美贸易谈判悬而未决,中美竞争的态势短期内也没有改变的迹象,两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面对这样的局势,大部分亚太国家可能不会选择大幅度改善对华关系,仍会继续观望或选择“等距离外交”。但是,这一波回暖也证明,如果在外交层面积极争取,中国可以在与美国竞争的态势下取得一些外交上的成果。即使是日本、韩国这些美国盟友,也可以与中国改善关系,并在贸易等领域达成一些合作。未来这些国家对华关系的走势仍然取决于中国与美国未来的对外政策走向,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拒绝分担盟友的负担,则亚太国家对华关系仍然存有继续改善的空间与可能性。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关系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5ZDA06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