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183,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画家;_艺术论文

德国19世纪著名画家威廉#183;莱博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威廉论文,博尔论文,著名画家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威廉·莱博尔(Wilhelm Leibl,1844—1900)是19世纪德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艺术天赋、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创作技法的孜孜不倦的探求,影响了当时一大批年轻的艺术家,在慕尼黑形成著名的“莱博尔画派”。他一生辉煌的艺术成就,始于一幅学生时代的半身肖像作品——《米娜·格东夫人像》。

1869年,24岁的慕尼黑艺术学院学生莱博尔参加了在慕尼黑举办的第一届国际艺术大展,在展览上他的作品赢得了库尔贝的热烈赞赏。他因此获得了去巴黎参展和深造的机会。生于科隆的莱博尔跟随中学时的绘画老师波黑尔(Everhard Bourel)学画,他开始对绘画产生了兴趣。而最终将他推上艺术道路的,是他的老师贝克(Beck)。他成为当年仅招收两名学生的慕尼黑艺术学院的学生之一。在学期间,他跟随历史画大师皮罗提(Karl Theodor Von Piloty,1826—1886)学画,深得导师的赏识。莱博尔十分重视技法的研究和绘画材料的运用,从18世纪至19世纪荷兰大师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自创了笔笔相接的直接画法。他所塑造的形体看上去既富有错落有致的笔触痕迹,又不失精微细腻。在巴黎的一年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及马奈明显区别于学院派明暗画法的笔触的明晰的色块画法使他在原有的天赋基础上又多了些创作的冲动。他完成了《年老的巴黎妇女》(1869年或1870年,81.5cm×64.5cm,现存于科隆)、《年轻的巴黎妇女》(1869年,64.5cm×52.5cm,现存于科隆)、《侄女尼娜·柯希多夫》(1871年,111cm×83.5cm,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以及明显带有印象派轻松活跃笔触的《身着带皱边领服装的男孩》(1869年,75.8cm×61cm,现存于纽伦堡),《一个意大利人》(1869年,60.5cm×50cm,现存于科隆)等一系列肖像作品。从这些来自画室模特儿的静态人物写生中,却能窥见作者陶醉于不施草稿的即兴之作,以清晰、洒脱的笔触享受以色塑形的快乐的作画过程。

然而,1870年普法战争的阴影使在法国的德国人纷纷回国,本来在巴黎既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又可以悉心作画的莱博尔,也回到慕尼黑。当时慕尼黑的艺术氛围仍是被以学院主义为主流的大型历史画、模式化的风俗画主导着,莱博尔在法国获得的艺术成就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在他的画室里却聚集了一大批有先进思想的艺术家,甚至引来其他城市的艺术家因此迁居慕尼黑。1874年,正当宫廷历史画家兰巴赫(Frenz Von Lenbach,1836—1904)在慕尼黑大建私人别墅之时,莱博尔却悄然移居乡下,搬至离慕尼黑不远的戈哈斯芬格(Grassfing)小镇,过起了狩猎、骑马与农民一起下酒馆取乐的隐逸生活,远离了都市的喧杂。他创作的作品题材也由城市居民转为朴实的巴伐利亚农民,创作了很多以狩猎场面、乡间酒馆及农民日常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如1876年创作的《狩猎人》和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获奖作品《乡村政治家》(图1)等。以前清晰的笔触痕迹变得平滑细腻,显现出北欧风格的特点。此时的他极为注重追求真实的效果,色彩鲜明了许多,力图表现各种质感,通过对人物细节丝丝入扣的描绘,使人物的精神实质跃然而出。一段时期他甚至使用照片进行创作。1876年他创作了遐迩闻名的《不相称的婚姻》(图2)。这幅作品描写的是在作者1875年至1877年曾生活过的巴伐利亚乡村中的一家酒馆里,一对老夫少妻相拥地坐在屋角的长椅上,老人的手臂环绕着年轻的妻子,两人同时注视着观者。给人留下极深印象的是老者没牙多皱的脸上透出安逸的神情,以及年轻女人健康、饱满红润的脸庞,和他们对现实坦然接受的神态。莱博尔的这种带有轶事成分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实反映了当时南德乡村的风俗,笔法细腻,刻画入微。这一阶段莱博尔的绘画风格使人想起德国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风潮,被称为当代的赫尔拜因。

图1 乡村政治家 油画 1887年

图2 不相称的婚姻 油画 75.5cm×61.5cm 1876年—1877年 现存于法兰克福艺术研究院

1877年至1883年是莱博尔艺术生涯的最辉煌时期。此时他开始尝试采用文艺复兴前期坦培拉(Tempera)的绘画技法,用蛋黄调色粉制成的颜料作画,更加完善了其细腻、精致的画面效果。其中为汉堡美术馆收藏的《伯爵夫人罗西娜·费希勒像》就是用这种技法创作的,也是他的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幅四分之三的侧面肖像,兼容了精细画法和印象主义的写意风格为一体,画面中右上角的头颈部分描绘极尽精微。作者通过完美、精致的细节描绘将人物的神态表现得极其生动;其余部分则保留了速写般流利、洗练的用笔,把握了人物瞬间的动态,与头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全方位地展现了绘画的魅力。

虽然莱博尔的艺术天赋在法国受到关注,但是真正确立莱博尔在德国艺术界历史地位的,是他历时四年(1878年—1881年)创作完成的《教堂中的三个妇女》(113cm×77cm,汉堡艺术馆馆藏)。1878年,莱博尔结识了几乎被人遗忘的小镇波柏林(Berbling)的一位牧师布兰克(Blank)。在布兰克的教堂里,经常来这里诵读《圣经》的身着巴伐利亚民族服装的妇女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在布兰克的帮助下,他不仅可以住进教堂,还被应允在教堂里摆上画架写生。莱博尔选择了三个不同年龄的妇女做模特儿,作品表现了坐在洛可可式教堂木椅上三个农村妇女专心诵读《圣经》和祈祷的情景。画家对画面的结构和人物的姿态反复推敲,画了大量的写生与草图。坐在中间的老人埋头默念已泛黄的旧版经书,着黑衣的中年女人虔诚地祈祷着,年轻的女孩放在双膝上的双手,正打开一本崭新的经书。从她们诵读《圣经》的神态和细节的差异中,可以窥探出她们不同的生活阅历。最为精彩的是作者对三双手的细节把握——两位中老年妇女的手粗糙多皱,带着泥土的指甲表明她们下地劳作的生活现状,与年轻女孩白皙细腻的手形成鲜明对比。技法上莱博尔采用了他钟爱的精细画法,运用强烈的明度对比突出了坐在最前面女孩的形象,在大面积的棕黑色调中施以不同色相的白色和珍贵的纯色。女孩的蓝色长裙和绣着红色花样的披肩,以及毡帽上缠绕的金线、裙腰上的银色饰物等,都赋予了画面以最华丽的色彩。老年妇女的间以黑色条纹的灰绿长裙把重色背景中的女孩和白色背景中身着黑衣的中年妇女之间的这两种极端的色彩得以巧妙调和,达到自然而然的过渡。他精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描绘,甚至一粒纽扣、一根金线都是通过写生细致地观察得来的。除此之外,他更善于运用不同明度的色彩来调整画面的结构,充分表达出德国式的色彩观和严谨的理性思维,以现实主义的自然观如实地表达他的审美理想,传达出一种超越画面的内涵。由于布兰克的突然辞世,使莱博尔在教堂作画的条件受到限制,加之隆冬季节、农忙时节或模特儿生病等原因,《教堂中的三个妇女》这幅作品的完成历尽波折。四年后,终于于1882年在慕尼黑的一个艺术家基金会的展厅里展出。三天的展览吸引了三千多名观众,随后又在巴黎和维也纳展出,引起极大轰动。从此确立了他在德国艺坛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正当艺术生命旺盛之时,心脏病迫使莱博尔不得不中止了自己所热爱的绘画事业。1900年,莱博尔与世长辞。时至今日,透过慕尼黑、汉堡、柏林等地美术馆珍藏的作品,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与门采尔、李伯曼、马列斯等大师共同缔造了19世纪德国艺术神话的伟大灵魂正在与我们对话。

标签:;  ;  ;  ;  

威廉183,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画家;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