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模型”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船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等优良品质将得到提高,即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技能。目前虽然很少有人再公开支持“题海战术”,但在行动中继续执行的人却为数甚多,其结果是把学生变成了“解题机器”,而没有培养物理思维,这与目前正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是不相容的。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学要转变观念,重视物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理想化模型解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问题的源起
[例1] 静止的湖面上有一只长度为L质量为M的小船。质量为m的人从船尾缓慢走到船首,不计水对船的阻力,则小船后退多远?
分析:由于不计水对船的阻力,所以人和小船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人的速度为v[,1],船的速度为v[,2]。如图1所示,小船后退距离为x,人向前的位移为L-x,设运动时间为t,则有:
这是目前许多参考书通用的解法。对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问题:(1)动量守恒定律中的速度是有瞬时性的,显然题解的假设是人和船都做匀速运动,所以才分别用它们的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但实际上人和船都经历了加速-减速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把平均速度带入动量守恒方程是否合理?(2)如果因为人“缓慢”走动就可以认为是匀速运动,那么当人在船上走走停停又如何呢?跑跑跳跳又怎样呢?
看来这个似乎简单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下面我们就利用普通物理的方法给出问题的一般解法。
设人和船的质量分别为m和M;质心坐标分别为x[,1]和x[,2]由质心运动定理
m(L-x)-Mx=0
x=mL/(m+M)
由此可知,在研究小船的后退问题时并不涉及人的运动状态,只涉及人的位移,所以不论人在小船上怎样运动,总可以利用(2)式求解。但是表达式(2)在形式上与动量守恒式有较大区别,我们不妨对它做一加工把等式两端同除运动时间t就得到:
因此把人及小船的平均速度代入(3)式求解是合理的,这样我们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虽然严格来说(3)式不能被称做动量守恒方程,但它是动量守恒方程(1)的直接推论,用它解小船类型题很方便,我们不妨“模糊”一下,仍然称之为动量守恒方程。
二、小船模型的建立
[例2] 如图2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车处于静止状态在车的左侧有一被压缩的弹簧,一个质量为m的球与弹簧紧密接触,球距小车右端的距离为L。由于被线束缚,弹簧保持压缩状态。现在用火柴把线烧断,球被弹走并粘在小车右端,求小车的位移。
分析:因为地面光滑,所以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由于系统的初动量为零,所以末动量也为零,即球粘在车的右端后两者静止。小球的运动分三种状态:弹簧对其作用时的加速运动,离开弹簧后的匀速运动,撞击小车右壁时的减速运动。从这三种运动入手分析球对小车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但该问题的情景与小船问题极相似,,把球看作船上的人,这时就不必考虑球怎样运动,而直接利用式(3)求解。所我们可以把小车看作小船得结果和小船问题完全相同,都是x=mL/(m+M)。
从前两个例题可以看出,小船问题有这些特点:(1)系统不受外力作用,因此动量守恒(2)系统初动量为零,末动量也为零。(3)系统内的各物体初速度为零,它们同时运动同时停止,因此末速度也都为零。(4)系统内有一个主动运动的物体,它相对被动物体发生一段位移L。(5)待求的物理量是系统内某个物体的位移。
具有以上特点的问题可以被称做“小船问题”,“小船模型”适用的规律是变形的动量守恒式,结论的一般形式是x=L·f(m,M)。其中L是主动物体相对被动物体的位移,即“船的长度”
三、“小船模型”的应用
[例3] 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人位于总质量为M的热气球的吊筐里,气球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人距地面的高度为H。现在人要从系在筐上的一根绳子一直滑到地面,问绳子至少要多长(不计人的身高)?
分析:人和气球组成的系统静止在空中,说明系统合外力为零,所以“小船模型”的条件(1)(2)(3)成立。人为主动运动的物体,求解问题涉及被动物体-气球的位移,因此条件(4)(5)成立。这样本题可以用“小船模型”求解。
解:设当人滑到地面时,气球上升距离为x,气球及人的运动时间为t则根据动量守恒方程:
[例4] 如图4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长为L的静止物块,物块的表面是光滑的凹形槽。现把质量为m的小球自凹槽的左端无初速释放,则在小球运动过程中物块发生的最大位移是多少?物块怎样运动?
分析:小球和物块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因此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因为系统初动量为零,所以在小球下滑过程中,物块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只要小球速度不为零,物块的运动方向就不改变,位移就一直增大。所以当小球速度变为零时,物块位移最大。由于没有机械能损失,小球速度为零时,位置必然在凹槽最右端。
虽然物块和小球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动量不守恒,但由于本题所要求的是物块在水平方向的位移,该问题符合小船模型的条件,利用小船模型容易得出:
x=mL/(m+M)
是物块的最大位移,物块将往复运动,其振动的幅度A=x/2。
由例4可知,系统内的物体不一定要沿同一条直线运动,只要它们在某一方向上所受的外力的合力为零,而待求的位移也在这个方向上,那么该问题就适合“小船模型”。适用“小船模型”的物理习题还有很多,下面再列几例并附加简单分析。
[例5] 底边长为L,质量为M的斜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斜面的最顶端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自由下滑。当木块滑到斜面底端时速度变为零,问斜面后退多远?
分析:情形同例4,结果也完全相同。
[例6] 质量为M长为L的小船静止于平静的湖面上,船首和船尾各有一人,两人的质量分别为和。不计水的阻力,则两人各自走到对方交换位置后,小船移动多远?
分析:假设两人按先后顺序换位,答案应为
x=|m[,1]-m[,2]|/(m[,1]+m[,2]+M)
[例7] 平静的湖面上有一只长度为L的小船,船首有一人手握一枪(带子弹),船尾有一块靶子,以上全部物体的总质量是M。后来该人向靶子发射了总质量为m的数发子弹,这些子弹都留在了靶子内,不计水的阻力,问小船移动多远。
分析:把这些子弹看作“人”,结果显然是x=mL/M。
[例8] 如图5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导轨上有一质量为M的小滑车,在车的底部系有摆长为L摆球质量为m的单摆。现把单摆拉至水平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摆球,问当摆球摆到最左端时,滑车位移多大?
分析:本题的情形和例4基本相同,只是在这里“船的长度”是2L,所以答案就是x=2mL/(m+M)
[例9] 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船用吊车把货物从岸边运到船上,吊车的悬臂与水平面的平角为α,长为L,其质量不计。则吊车把一包质量为m的货物吊起,然后转180度角放到船上,其间船发生多大位移?(不计水阻力)
分析:货物相对船位移即“船长”为2L·sinα,所以结果是x=2L·sinα/(m+M)。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小船模型”有较广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这一理想化方法,就能够透过各种不同的表面现象,迅速抓住物理过程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
理想模型法是物理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要把问题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理想模型,然后再利用适合该模型的规律求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十分重要,训练学生运用“模型法”解题是帮助他们跳出“苦(题)海”活泼发展的有效举措。
标签:动量守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