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青浦 201799
【摘 要】目的:观察肌肉振动治疗配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1例。对照组遵循常规康复,研究组选择常规康复联合肌肉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与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康复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结论: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肿胀、疼痛症状,并且治疗方法安全,不良反应低。
【关键词】肌肉振动;常规康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
肩-手综合征临床症状为:疼痛、血管运动障碍、水肿、异常出汗,是临床医学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尚无B级与A级推荐证据。肌肉振动疗法是通过振动减缓疼痛,通过深入、快速、持续时间极短的击打与机械振动作用于深部肌肉组织,达到促进血液循环与淋巴回流减缓肿胀现象,达到了理想的康复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4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1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50--70岁之间,平均年龄(65.2±5.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52--72岁之间,平均年龄(66.3±5.5)岁。两组患者病历资料(性别、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康复方法,包括:压迫性向心缠绕、气压治疗、冷热交替。1日1次,康复人员引导摆位。
研究组:康复方法下选用肌肉振动治疗,康复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肌肉振动治疗方法:患肢铺垫毛巾,保持坐位。振动头紧密接触治疗位置,按照上臂--前臂--腕关节--手的顺序振动,最后反方向振动。上肢位于旋前,规避肘窝及骨性凸起,循环4次,共20min。1日1次,1周治疗7天,持续2周。患者露出上肢,由最小压力开始逐渐增加压力展开肌肉振动治疗。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SPSS22.0,计量资料,用t、平方差[()]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卡方()、百分数(%)进行检验、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研究组临床效果(95.24%)优于对照组(57.14%),存在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3讨论
肩-手综合征病发率为12.5%--74.1%,肿胀发生机制和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交感神经调控的淋巴刺激增加、神经源性炎症有直接关系,偏瘫侧手臂处于下垂位置,肩胛带下沉后缩,腕关节屈曲受压,静脉回流受阻引起手指、腕关节肿胀。患者疼痛感和外周神经敏化、中枢皮质感觉有直接关系。为此,我院提出联合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病种选择不同的振动频率,有学者认为:最佳振动频率在70--120Hz。其机制为:局部振动刺激外周感受器,促使感觉整合正常化。刺激粗纤维,经过闸门控制达到镇痛效果[1]。
本研究中,研究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康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肌肉振动通过击打和机械振动对深部肌肉组织产生刺激,肌肉经过挤压能够加快血液流动和淋巴回流,缓解肿胀感。振动能够减轻刺激局部肌肉量,提高拮抗肌肉力量,缓解肌张力,增强运动水平[2]。此外,感觉刺激能够影响神经元和皮质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增强患者运动功能。相对于单一的康复治疗,联合治疗能够减缓肩-手综合征肿胀、痛感、扩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动度,增强偏瘫侧腕关节、手功能。同时,接受性强、有害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3]。
综合分析,肌肉振动治疗配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亟待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凤.神经肌肉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预防效果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8,40(1):140-142.
[2]李凤玉,龚献莲.电动牙刷口颜面部震动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7,39(8):1279-1280.
[3]李朝红,郭力源,孟俊峰等.联合排痰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07):182-184.
论文作者:刘红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患者论文; 肌肉论文; 综合征论文; 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脑卒中论文; 常规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