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邮编:671000。
【摘要】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应用至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中的意义。方法:筛选63例因网瘾、于2015年05月-2016年10月间进入我院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患者,予以随机分组:31例A组展开常规疗法,32例B组则展开认知行为疗法,并给予两组疗效比较。结果:入选病例接受专业救治后,31例A组CIAS计(46.99±6.11)分,32例B组是(33.19±6.28)分,(P<0.05)。结论:当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现象后,通过展开认知行为疗法效果突出,推荐采用。
【关键词】常规疗法;青少年网络成瘾;CIAS计分;认知行为疗法
网瘾现象的主要发生群体为青少年,展开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机体认知行为进一步规范,以促进对网瘾的有效戒除[1]。为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实践状况,本次筛选63例因网瘾、于2015年05月-2016年10月间进入我院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患者,旨在优化患者治疗流程,并且改善转归,以降低网瘾影响。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通过筛选63例因网瘾、于2015年05月-2016年10月间进入我院门诊治疗的青少年患者,并展开随机分组。31例A组,12岁-18岁,均值(16.0±2.83)岁;27例(男):4例(女)。32例B组,11岁-19岁,均值(16.5±2.77)岁;28例(男):4例(女),给予两组青少年基本信息展开比较,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31例A组展开常规疗法:在倾听患者主诉的基础上,予以劝解以及心理治疗,以改善其认知行为。此外,32例B组则展开认知行为疗法:(1)对患者进行访谈,明确治疗动机欠缺的具体诱因,并展开对症处理:①如果患者拒绝接受、拒绝承认上网属于病态行为,需展开定向治疗,向其介绍网瘾专业知识、危害性及其戒除方法,针对患者表现出的歪曲性认知,需及时进行改正;②如果患者拒绝接受心理治疗,并且认为该治疗手段无法对现实问题充分解决,需予以积极关注,在发掘其长处的基础上,对患者生活中、工作中的努力与认真,都需予以认同,并给予患者有效鼓励;③若患者将上网视作逃避挫折的主要手段,则需予以重塑希望,使其认识到及时补偿、对错误有效纠正,即可应对挫折;④若患者将上网视作争取自我权利或者是对付亲友、父母的主要手段,则需予以共情疗法,在加强家庭互动频率的基础上,理解患者,病情同情患者,鼓励其及时改正。(2)落实专业认知技术。首先,引导患者进行回忆,及时发现并且准确辨别消极思维,同时对患者消极思维模式、持续时长等信息进行记录。其次,收集网瘾支持者、网瘾反对者的观点,将其视作治疗工作中的证据,实现对不适应性认知行为的充分检验。再次,对情绪卡片充分应用,用以准确识别各种特定事件,从而有效识别机体负面情绪。最后,以角色扮演为主要手段,鼓励患者融入至各种角色中,使其客观认识到各种不适应性的认知,并逐渐形成理性反应,实现对核心信念的进一步优化、规范。(3)展开行为治疗。首先,展开行为契约。医师与家长沟通后,鼓励家长加大与患者的日常沟通频率,并且共同制定出适合患者学习需求、娱乐需求的上网计划,并由家长监督,若患者能够严格遵守,需及时予以奖励。其次,展开行为强化。对患者网瘾控制情况、目标执行质量及其行为规范情况客观评估,及时予以鼓舞、奖励。再次,展开行为消退。以参与娱乐活动或者是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进一步缩短上网时长,实现对互联网技术刺激性因素的充分控制。此外,展开反向实践。结合患者认知行为模式的转变情况,制定新型上网时间计划,鼓励患者逐渐适应该上网模式。最后,展开放松锻炼。选择深呼吸、肌肉放松或者是想象放松等形式,实现对患者治疗期间的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等进行充分减轻、转移。(4)两组治疗工作实践时长为每次一小时,频率为每星期两次,持续时长为两个月。
1.3观察指标
给予两组入选病例CIAS计分(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展开统计,涉及四个维度,分别是“时间管理”维度、“强迫性地上网”维度、“网瘾耐受性”维度以及“网瘾的戒断反应”维度等。
1.4数据统计
选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工作展开分析,两组青少年患者CIAS计分由“(±s)”研究,且展开横向比较后,若有差异性出现,(P<0.05)。
2.结果
救治前,两组CIAS计分展开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都有改善,且B组的计分改善质量优于A组,(P<0.05),见表1。
3.讨论
明丽娟[2]等强调,网络信息技术在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各种网络游戏、网络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网络成瘾现象也随之出现,而且在青少年群体中特别突出,除了会对青少年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所以要加强对网瘾的充分防范。
一般而言,出现网瘾后,患者大多都会拒绝配合治疗,而且还会存在着治疗动机缺乏问题,所以认知行为疗法实践中,除了要对该动机深入分析外,还要客观评估患者情绪,并对其非适应性的认知状况展开评估,同时了解机体行为特征,再落实专业认知技术的基础上,展开行为治疗,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充分控制,督促其戒除网瘾[3]。本次对所选青少年患者展开不同疗法后,31例A组CIAS计(46.99±6.11)分,明显比32例B组的(33.19±6.28)分高,(P<0.05)。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的青少年患者,在救治工作中,通过展开认知行为疗法,除了能对其CIAS计分充分改善,同时还能有效控制其CSQ计分,实践价值高,推荐采用。
【参考文献】
[1]宋来云,黄淑燕,郑小泳,等.网络成瘾者血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与治疗转归的相关性[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4):535-538.
[2]明丽娟,齐玉龙,赵静,等.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医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48-251.
[3]赵松涛,杨永信,魏秋香,等.团体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的疗效[J].武警医学,2016,27(4):392-395.
作者简介:杨景志,(1965年12月-),云南昆明,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精神科临床一线诊疗工作。
论文作者:杨景志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患者论文; 认知论文; 疗法论文; 网瘾论文; 青少年论文; 两组论文; 维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