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的思考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过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2000)04-0073-05

模式的定义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有两个著名的观点:其一,伊奇学者在1952年指出,模式是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应符合于实际存在的某结构或过程的有关各点。它由符号与使用规则所组成,是一种经选择和抽绎的形式,为了要了解比较复杂的运动,模式是不可少的。其二,两位知名的比较政治学者比尔与哈德格雷夫在1973年提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系,由于从模式到理论这个跳跃通常都非常迅速,所以,往往有人把模式看成为理论。模式往往比任何其他观念更易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理论。

模式的定义至少向我们展现了模式的如下特点和功能。

1.模式具有概括性和简明性的特点。它通过选择和抽绎的方法用简略的语言有效地描述丰富的内容。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结构框架,我们可以据此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

2.模式具有现实性的特点。恰当的模式是与实际存在的现实的结构或过程是相一致的,它是对现实的再现。

3.模式具有预见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功能。模式将有关资料按一定规则排列出来,显示出尚未被人觉察到的关连性,有助于发现新的关系、事实或方法。如果一个新模式解释了人们以前尚未明白的问题,那么它就近似于提供预见。这种预见如果由于缺乏测量的方法而暂不能加以检验,也可以启发人们去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与方法。即使最初的模式未必会引出成功的预见,给予有益的启发,它也能指出我们知识上尚未暴露的重要缺陷,指出需要加以研究的领域。

模式作为一种理论,已在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受到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模式作为一种理论,亦是一种方法,运用模式化方法,有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从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及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具体而又复杂的。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阶级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内化社会要求的过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导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使受教育者的个体思想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过程。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我们可以抽绎出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设A表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设S表示);受教育者(设B表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理想模式可用线性表示为:教育者——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受教育者,即:A——S——B。然而,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主体性和个人背景,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并不是A传导S给B这样简单的线性关系模式,而是表现为A、S、B这三者之间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相当于下图所示的一个三角形模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这个三角形模式,我们首先将过程分解为四个阶段,分别对各阶段的因素关系进行模式化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阶段(前奏)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之前的一种预备状态和准备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备状态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作为一个社会的必然性历史选择,它以自在的方式存在,并影响还没有分化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假定社会主导价值观念S是一个定量。思想教育者是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影响下的社会主体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角色或职业。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必然要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统治。思想教育者正是顺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他们专门进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传导工作。教育者的身份和角色决定了他们从分化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要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保持一致,要以高于受教育者的姿态而存在并与受教育者相对立。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阶段,社会主导价值观念S、教育者A、受教育者B三者的预备关系状态可模式化表示为:

S影响A、B(注:社会主导价值观内含于社会文化中作为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影响全体人民)。

A与S一致(注:教育者正是因为追求、理解、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才获得教育者的身份)。

B与S不一致(注:受教育者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能认识、理解甚至抗拒社会主导价值观)。

A与B对立(注: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受教育者力图保持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阶段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准备过程:

(1)教育者主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学习、接受、认同的过程。教育者并非是天生的社会主导价观念的认同者,教育者所以能成为教导者的角色,与他们主动学习、探求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有关。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因而,他们也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学习、接受、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可模式化表示为:

A——S——SA(设定为S1)

教育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的角色,就在于他们具有的思想境界、能力和责任,能自觉主动地接纳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S,并形成自身关于S的见解SA(设定为S1)。S1与S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但是,S1是A个性化了的社会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S具有差异,即S1≠S。并且知识水平不同的个体A,其相应的S1与S的差距大小也不相同。教育者A不是用S而是用他掌握的S1去教导受教育者的。

(2)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影响,并形成一定价值认识的过程。在真正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一块白板,他们已处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中,并以自身有限的知识水平“被动”接受影响,形成较低水平的思想认识。这个过程可模式化表示:

S——B——SB(设定为S2)

每个受教育者生活在社会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但他们还不能自主地判别出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还不能主动接纳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因而,S影响B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SB(设定为S2),只是受教育者B的现有的相对较低的思想水平,S2与S1以及S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可以说,S2≠S1≠S。这也是为什么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3)教育者收集被教育者思想信息的过程。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基本情况,为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特别要掌握被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水平。这一过程可模式化表示为:

A——B(S2)——A(S2)(设定为S#)

教育者A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被教育者B的思想信息,掌握被教育者个体的现有思想价值观S2,但是,由于受教育者思想价值观念的隐蔽性,教育者主观上的问题(如:认识和操作方法问题),以及信息渠道客观上存在的问题,教育者收集到的思想信息常会有失真的信息。因而教育者A所获得的思想信息是S#不完全是被教育者B现有的思想水平,甚至有可能是对S2的曲解或错误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阶段(教育阶段)

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模式化表示为:

A(SA或S1)——B(SB或S2)——SAB(设定为S3)

教育者A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代表,其本来应向B直接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念S,但是,实际上其所传播的是经过A自身理解、选择、过滤后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念SA。SA作用于B,受教育者B本身具有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理解SB,为此,SA作用于SB,在与SB发生碰撞的过程中,B会对SA的内容有选择性地接纳,对部分内容或许会发生抗拒,因而B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将是SAB。不同水平的B,SAB的水平也不会相同,有N个教育对象,就会有N个SAB,若设定SAB为S3,同理,S3≠S2≠S1≠S。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教育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教育者不可能一次性地完成传导工作,被教育者也不可能一次性地完全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更不可能一次性地完全接受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永无终止。

3.受教育者能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自我教育过程)

在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或之后,受教育者因在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启发,或者由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思考价值观问题,对自己原有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反省,也会对教育者传授的思想价值观进行反思,并通过反省和反思对社会主导价值观获得新的认识。这个过程就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过程。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过程与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但由于自我教育过程的特殊性,应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看待。自我教育过程可模式化表示为:

B——SAB或S3、SB或S2、SA或S1——S4

S4是受教育者自觉反省和能动反思思想价值观问题的结果,因而,它与教育实施阶段的结果S3是不相同的,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S4比实施教育过程的结果S3更有价值,更能体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自我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思想教育过程可以引发和促进自我教育过程,正如老师的某句话可能引起学生的一番思考,自我教育过程常常内含于教育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自我教育过程与教育过程具有同一性。然而,自我教育过程是具有与教育过程不同的特殊性的。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体现的是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自觉能动的思想活动则体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过程的结果尽管也包括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思想碰撞的火花,但诸多的则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思想的盲从或对自己思想的本能固守;而自我教育过程的结果是受教育者以主体身份对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自觉能动的追寻。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总是不断走向思想成熟,到某一历史阶段,他们会产生一种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他们自觉地、有目的地探索社会价值观问题,主动思考并接受思想教育内容,省视自身原有的思想价值观,积极制定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计划并付诸行动。因而,我们不仅完全有理由将自我教育过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而且应承认和注重自我教育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自我教育过程更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教育者实施教育过程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过程的完成。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两个过程,是教育过程和自我教育过程的统一。关于两个过程的特点和关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4.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在教育和自我教育阶段之后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的测评。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受教育者的自我思想测评。其模式为:B比较S4、S3和S2。即:受教育者将自己原有的思想水平S2与教育的结果S3以及自我教育的结果S4进行比较。若S4>S3>S2,则思想进步了;若S4=S3=S2,则思想处于原地踏步;若S4<S3<S2,则思想退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见一斑。

其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测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的测评依赖于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反馈。

思想信息的反馈过程可模式化表示为:B——S4、S3——A——S*(注:S*是S4、S3在信息反馈中失真和"A"化后的结果)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测评模式为:A比较S*和S#、S1。即:教育者将获得的反馈信息S*与原先收集到的思想信息S#进行比较,或将S*与教育者期待传导的S1相比较,通过水平的差异可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在过程各阶段表现为一种线性模式,归纳如下:

(1)教育者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模式:S——A——SA(S1)

(2)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水平模式:S——B——SB(S2)

(3)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模式:A——SA(S1)——B(SB或S2)——SAB(S3)

(4)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模式:B——SAB(S3)、SB(S2)、SA(S1)——S4

(5)受教育者思想反馈模式:B——S4、S3——A——S*

(6)受教育者思想测评模式:B比较S4、S3和S2;A比较S*和S#、S1。

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阶段的线性模式所构成的三角形模式。如下面图示:

二、几点启示

1.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的确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开始的起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分析中,为什么以社会主导思想价值观为起点呢?根据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社会主导价值观也就是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价值观念。统治阶级取得政权和统治地位的同时也基本确立了一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价值观,并用之统一人民的思想,维护其统治。社会主导价值观S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S已知和一定的条件下,做传导S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确立开始,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任务。

2.S3与S1和S的差距是客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S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教育者A和受教育者B的认识都只能不断地接近真理。因而,A不应期待思想教育的结果是B完全认同S1或S,教育者施教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A对B的思想影响性,以及教育过程将要发生的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启发性。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思想教育者的价值。

3.A和B都可能出现认知、理解和表达的误差,这是造成S4、S3、S2、S1和S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是A和B关于社会主导价值观S的思想沟通过程。A、B、S三者的关系都要借助语言工具,S往往以思想理论和知识(书面语)的形式呈现,A对B的思想教育往往是宣讲(口头语)的形式,B的自我教育往往是思想反省(借助内部心理语言)的形式,B的思想反馈也要借助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因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态度等主体性因素都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目的。明确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在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这里必然"A"化或"B"化,因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矛盾。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从理想的线型模式(A——S——B)转变为现实的三角模型△SAB。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模式化方法,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产生许多更新更深的认识。而探讨模式的目的不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那只会将我们带进一个僵化的框框之中,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引发人们以更新的观念指导实践。

标签:;  ;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模式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