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的影响_体育锻炼论文

论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的影响_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影响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体育锻炼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909(2003)04-0018-04

前言

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对健康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自身健康应该有一个全新的理念,对科学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应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但人们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并不乐观。影响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很多,因为人的行为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制约作用,人类必然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人们的认知行为,同时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知对其行为起到了“领航”作用。所以个体能否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现状有人提出“健商”强调体育价值,指出运动应是提高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

1 生活方式及其变迁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风俗、信仰、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外延涉及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体对生活样式的选择等方面,生活方式也是制约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人类文明的迅速崛起,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使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体力劳动脑力化,近一百年来。人类每年工作天数在逐步减少,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但在舒适与便捷的生活中人们是否充分、合理利用了闲暇时间,使体育活动的内容在余暇时间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了呢?物质生活是健康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富裕的生活应该对健康大有裨益。然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居民生活中的一系列健康隐患。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体力活动机会日趋减少,人体能量支出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却是高能量物质的大量摄入,人体能量收入大于支出,一直处于“储蓄”状态,长期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肥胖。据医学报道肥胖与20余种疾病、26种医学情况有关,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几种疾病,西方国家称之为“X”综合症,也被冠名现代文明病。上海最近体质监测显示:现代农民也有“富贵病”,因此提出了“科学健身下乡镇”的活动。现代人的健康边缘状态也呈扩大趋势,亚健康状态甚至蔓延进入青少年人群,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和讨论的热点。一系列的外界因素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强大的干扰,很大一部分人不是主动寻求科学的生活方式,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不断屈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引发生活价值观的更新,在我国当代文化生活方式中,人们只重视对物质价值的追求,体育价值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被扭曲的体育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意识,成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一大障碍。

2 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分析

2.1 体质与健康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健康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逐步加深,由“没有疾病便是健康”的一维健康到三维健康,健康的局限性在逐步缩小,现代健康体系在不断完善。在生活方式上体现为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合理膳食、减少危险性行为、保持良好的情绪与精神状态以及保持良好的群体适应等多维系统健康观。

美国对健康的影响因素存在两大派别,即“个人行为决定论”和“社会结构决定论”前者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健康的影响,而后者则强调社会环境的决定性,认为人的健康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有些社会因素很强大,阻碍人们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不致成为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个人是其行为的最终决定者,而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即外界环境必先作用于个体的认知才会产生相应的行为,个体的认知则是构成个体价值观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将个人看作遗传物质DNA(基因),将社会结构看作环境,把健康视为生物的表现型,那么根据“表现型=基因+环境”,我们将它类比为“健康=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基因是表达性状的中心物质,而个人即成为健康的最终决定因素,健康完全是个人的责任。

我国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国民健康。体质包括体格,体能以及适应能力,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健康的载体。我国国民体质不容乐观,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显示:中年人群体质明显下降,该人群是现代文明病的高发人群,根据我国九省市的调查显示:40岁以下人群体质达标率仅为31.2%。重点大学新生3项体质测试不及格竟占到了60%,反映身体素质的维克尔指数7-22岁男女生均低于日本。肥胖是其它许多疾病的根源,然而我国青年人群肥胖比例增大,据中国预防疾病控制中心报道20世纪90年代超重比例比80年代增加近1倍。大城市肥胖比例已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比例。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由80年代0.7%上升到今天的3.5%。上海市在2002年的高血压防止日上首诊高血压检出率竟达35.76%。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在下降。我国居民的健康边缘状态也呈扩大趋势,慢性疲劳综合症、电脑综合症、假日综合症等“健康边缘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健康到疾病的过度阶段。造成人们体质健康低下的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但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体育锻炼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体育缎炼简述

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特征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它不应是仅限于在余暇时间所进行的活动,而应是个体自发进行的一项以追求健康为目标的活动并能成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前我国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

(1)体育活动占闲暇时间比例过低。据调查我国城乡职工平均每天用闲暇时间的4%-8%进行锻炼;(2)各人群锻炼不均衡。儿童、青少年在校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但学生耐力素质较低,家长、学业对学生起到约束作用;中年人群最不乐观;老年人大多能够坚持经常锻炼。(3)体育支出。1996年抽样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人均每年体育消费超过100元的占33.32%,1998年达到2/3。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约9%,同期农村约为3.4%。(4)体育人口。一般解释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追求身体健康或提高运动水平而进行的身体练习的人群的个体数量或比率,一般以一周两次、每次20分钟为标准,按这样标准我国体育人口比例为28.37%-29.79%,若除去学生、军人、运动员则为11.02%-12.44%。(5)体育锻炼意识较低。一部分人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但能坚持锻炼的却很少,10年前我国有50%的锻炼者是从病后开始锻炼的,坚持下来的不足5%,10年后前者比例增加到61.3%,而出于预防考虑投入锻炼的人数并来增加。运动不足已是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主要方面。

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主要因素,而个人体育价值观在个人因素中对体育锻炼影响较突出。个人健康的最大敌人就是个人本身,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一位目的或动机是为了健康。因此,锻炼行为首先是个体为了追求健康而进行的身体活动,但能够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的却在少数,研究表明60%的人在开始锻炼的一个月内便放弃了。自己的健康自己守护,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颁发的《体育运动与健康》提出了一个新的基本理念——“健商”,加拿大华裔医学思想家谢华真博土给“健商”下了一个定义即“一个人运用自己的智力保持健康的能力”。“健商”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已是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21世纪的医学不应再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们的健康为基本导向”。尽管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但个人的健康要靠自己把握,个人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中岛宏博土说:“现代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据一次调查显示我国“营养盲”有50%(营养是健康的一方面)那么“健康盲”的数量可想而知。

3 体育价值现及其作用

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与基本看法便形成了体育观。价值反映了主体与客体的双边关系,价值产生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总和。体育价值是指个体认识到的体育活动对人的功能和意义。体育价值观则是人们从自身需要的尺度出发衡量与评价体育的根本观点,它是体育观的重要部分也是体育观的本质反映,体育价值观涉及人们对体育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评价,它受到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个体的体育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体育的信念与追求。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认知不明,受传统中错误观念的影响:病人才须锻炼;健康是医学的问题(然而医学对健康的干预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药物不是保障健康的唯一方法);每天工作无需再锻炼,在体力劳动中尤其盛行(但最近广东最大规模的一次体质调查结果发现体力劳动者身体素质低于脑力劳动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的短期效果也不很明显,它不像感冒吃几片药症状就消失了。短期内的体育活动效果又极易被人们不良生活方式抵消掉;体育意识薄弱,缺乏健康投资观念,据不完全资料调查分析,有一部分人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然而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分析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坚持(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的)体育活动;缺乏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缺乏,没有体育锻炼的实践体验。在社会学方面,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价值取向的影响,致使体育价值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等。“健商”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从生活方式着手改善健康状况离不开体育锻炼。而个体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有重要作用。

3.1 强化对体育的认知活动

认知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知觉、理解和带来评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6]认知领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领域,是教学目标的普遍形式,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面,中小学生80%-90%的时间在完成认知活动。个体能坚持体育活动,首先要对体育锻炼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体育认知是个体形成态度和信念的基础,也是引起行为变化的必要条件。体育能够促进健康知识的拥有,而健康知识的获得量将决定一个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强度。一项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体育锻炼的调查显示:研究生、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分别为26.3%、35.9%、27.4%、16.6%、9.0%,基本与文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有研究表明[4]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认识逐步提高,对体育的功能与效用理解加深,体育观念与意识也不断增强。因此,其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也较高,其它相关调查也反映了相似的规律[5]。

3.2 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系统

体育活动的动力系统包括动机、态度、兴趣等。体育锻炼行为的倾向因素是人们对锻炼价值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等,积极的动机系统驱使人们去参加锻炼。人们参加体育活动要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反复过程。人们从事体育活动首先必须认识到它的价值,知道它对自身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内部动机,而动机则是推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7]求知欲构成了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内部动机在学习者的所有动机中驱力最强,由动机而产生的兴趣对个体的体育活动具有持久性,但[8]个体体育活动认知的主观条件对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也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本身具备的价值构成了参与者的直接兴趣,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可以促成间接兴趣的形成,随着从事体育活动时间的延长能够形成稳定兴趣,最终成为稳定的个性倾向,[9]而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体育态度的认知成分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随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人们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保证个体投身体育活动的前提,[7]内在动机表现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得到发展。在实践中个体能够体会到从事体育锻炼对提高生活状态的积极作用后,便会对个体参加体育锻炼产生持久性,最终形成生活方式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惯性推动人们长期从事锻炼活动。

3.3 提高”健商”,改善生活方式

“健商”反映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健康能力、健康知识与健康意识。它比智商、财商更具普遍性,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得到健康能力,以使人保持良好的体能、健康的精神状态以及具备应付复杂环境和突发事件的素质。体育锻炼可以丰富生活方式,而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与改变已成为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与方法。

最后,体育锻炼活动实践的积累也可以促使体育价值观的改变,因为在体育活动实践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到原先没有体会到的体育价值,发现以前没有体验到的情感。

4 建议

在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迅速蔓延的今天,缺乏运动是不可否认的一方面,但人们能否认识到生命在于科学运动,能否积极纠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体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同属培养人的活动,体育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与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生物学上的强身健体,(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育的一个方面),而要使学生在掌握一两门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要多样,合理进行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学,而且要告知为何学,有何用,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要以一切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体育是一种健康资源、知识资源与技能资源,要让他们意识到健康投资也是人力资源投资的一种形式。

标签:;  ;  ;  ;  

论体育价值观对体育锻炼的影响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