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创新、各具特色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各具特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新教材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有4套,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已于2004年秋季进入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实验区使用。山西省将于2008年秋季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一、四个版本教材的共性特点分析
(一)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成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条基本理念。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为此,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重点阐明了以下地理观念: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同时,四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都很好地提供了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综合地看待问题,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区域自然与人文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动态地分析问题,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
(二)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还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为此,各版本高中地理教材认真精选内容,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
(三)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同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时,改变了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四)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各版本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重视基本的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如地理要素的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等。
作为培养未来公民的高中教材,必须体现时代性。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一方面反映了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人类对太阳系外行星及地外文明的探索、全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如城市化、经济全球化、生态旅游、清洁生产、经济结构调整等。
二、四个版本教材的个性特点分析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地理教材——继承、发展、创新
1.教材的主要特点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社地理教材注重强调地理思想,使教材有“魂”;注重问题探究,使教材有“理”;联系现实生活,使教材有“用”;尝试多种表达,使教材有“趣”,以此形成了教材的主要特点。
(1)因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
教材本着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逐步探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为使教材更接近教学实际,教材还突出了以下几点:
——阶梯性。教学内容的组织以适当的阶梯性,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逻辑性。教材把握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使研究性学习的每一步深入都伴有对新知的学习。
——实践性。教材注意根据学生的条件,设计、引导、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
——开放性。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开放性的活动,为研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具有吸引力的情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2)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进教学的改革,为此,需要给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以利于不同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例如,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的编写尽可能让教师能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即可以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可以更换教材中的事例、图片和活动题等,从而为促进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供条件。教材中还安排了一定量的阅读材料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上不封顶”的精神。
(3)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体验
教材编写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用。具体来说,教材主要采取了以下编写方式:
——联系实际引入。教材通过多种手段,联系实际引入,如人们感兴趣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社会热点、科学争论、强烈对比、趣味事例等。
——实例论证。为使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论证。
——典型案例分析。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即教材不直接叙述所学内容,而是通过对某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从中感悟和体会出其中的道理。
——结合实际设计活动题。教材中设计了许多与课文紧密结合且分工合理、能引导学生广泛且主动参与的活动题。这些活动题的设计尽量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4)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
教材编写注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现和灵活应用能力,以实现学以致用,最终形成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有意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强化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有利于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和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避免学生在认识地理问题时的片面性、机械性和绝对化。
——加强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基本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从而为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打下基础。
——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和内在联系。教材通过有意识的设计,训练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概要和建立学习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跳出教材,再现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设计情境。教材在引导学生再现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时,设计必要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动脑、动手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方法。
(5)恰当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教材在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也关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一方面,对传统地理基础教育的优点进行发扬性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在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作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以便于高中地理教学能够在体现改革要求的前提下平稳过渡。
例如,在体系结构上,必修地理1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其按圈层(或按要素)组织的体系结构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检验,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开展。所以教材仍继承传统的体系结构。但是,对于落实“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这条标准,教材却创新性地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编排,分别以“山岳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为节,分析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这种结构设计,在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中尚属首次。
2.教材的体例结构
教材以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了教材体例结构的特色。
(1)阅读与活动
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方法。
(2)问题研究
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点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3)案例
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
(4)读图思考
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而且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不仅如此,教材中还设计了很多与课文相关的思考,使思考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
(5)课文
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
(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地理教材——探究性学习贯穿教材的始终
1.设计双系列的呈现方式,贯穿探究性学习的观念和方法
本套教材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理念落在实处,设计了双系列的体系,也就是在设计课文内容系列的同时,设计了一个探究系列,形成了双系列的内容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彻教材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养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方式是本套教材的核心特色。
探究系列的体例为每章的章首设计一个“课题”,具体写法包括四个标题:目标、准备、进度、总结;配合章首的“课题”,在章下面的相关节后设置一个栏目“检查进度”。课题是贯穿全章的探索活动,在每章的章首页出现,在学生学习内容之前,先有一个探索的目标和方向,用以引导学生将探究式学习贯穿始终。
在进行课题设计时,要仔细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各个模块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消化和整理,变成课题。
每节前设计“探索活动”,这个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概括起来“探索活动”的设计有6种方式:
以活动(实验)引入的探索(如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以使用图、表引入的探索(如自然因素解释城市的空间结构)、以观察地图引入的探索(如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欧洲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原因等)、以景观图片、漫画等引入的探索(如“乐在其中”等)、以资料例举引入的探索(如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丁渭造皇城等)以及选择、对比引入的探索(如寻找区域差异等)。
探索活动下面,在课文开始的同时,安排一个“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是针对这一节的内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指导”下,有时有“提示”,告诉学生怎么阅读、学习,注意些什么等。
课文系列的体例为正文,正文中有活动(具体有探索、读图、思考、实验、计算、讨论、观察等具体提示)、阅读、链接等栏目。
案例研究既是课文系列和内容,也是探究系列的一部分。具体是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如宇宙早期是什么颜色的内容;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如寒潮的“功”与“过”的内容;对所学内容的补充,如中国古代城市。
问题引导的课文叙述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每节前有一个“探索”活动,这个探索活动给学生一个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另一个是在每节的“探索”活动下面,有一个“学习指导”栏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涉及各节的主要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对应的知识点编写,旨在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学习。
2.紧密联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突出“新”和“活”
本套教科书力求突出紧密联系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学生身边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情况,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是他们身边的事;另一方面,考虑高中学生的特点,介绍一些地理学的动手操作的方法和试验,让学生了解地理学是可以“做”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的作用。
除了通过课题、探索和案例研究、联系生活和实际之外,在课文中还采取实例分析、典型历史介绍等方式进行介绍。
(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地理教材——综合性、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
1.教材总体特色
(1)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对3门必修课程和7门选修课程进行科学的有机组合。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给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简洁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而且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教材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2.各模块特点介绍
必修Ⅰ
(1)地理必修Ⅰ教材的编写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采用案例探询为主,谈“地”寻“理”,深入浅出,将自然地理——地理学的最基础和最难点部分,非常鲜明生动地呈现在师生面前。
(2)使内容始终与人地关系为主线,贯彻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和谐的主题,删减了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不强调传统的自然地理的完整体系,而是突出构成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的内容,使知识结构更加精简,但知识之间的联系显得更加紧密。
(3)将森林破坏、酸雨、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地关系要协调发展的意识。在自然地理内容中融合了许多人文内容,注重教材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必修Ⅱ
(1)地理必修Ⅱ教材的编写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通过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和聚落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对区域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2)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为核心,注重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进行立体的组合。
(3)联系生产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热点话题,突出地理科学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地理这扇窗口接触生活、了解社会。
(4)将许多在中学未能单独开设但却是未来公民必须掌握的知识,如环境保护、经济学和人口学等,有侧重地和地理学科交叉和综合,通过地理学科将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为培养适合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必修Ⅲ
(1)地理必修Ⅲ教材的编写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
(2)教材在编写中注重突出我国的区域,重点关注与我国关系最密切的区域;关注那些与我国有相同问题的地理区域,既突出了重点,又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并使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学会分析和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发现对区域制约和发展的潜在因素。
(3)强调地理空间的联系,通过特定线索,结合宏观和中观的视野,多角度地将我国和世界联系起来。
(4)全新的地理信息技术部分,采用探究性学习和案例学习相结合,回避了高深难懂的技术原理,将重点引向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学乃至整个信息科学发展的影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为地理科学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四)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地理教材——个性鲜明、结构新颖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例统一采用模块结构。编写结构采用“明暗两条线”:明线——展示“系统的学科知识”(以系统地理学为主,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暗线——培养“系列化的学科能力”(突出“学有用的地理”)。
地理(必修)三个模块,分别为:
第一篇我们生存的环境
第二篇我们创造的文明
第三篇我们肩负的使命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首创了“五个一”的编写原则,即设置一些情境、引发一些问题、提供一些信息、安排一些活动、获得一些启示。其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后,“获得一些启示”,提高社会责任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等。其特点表现为:
1.在结构体系上,改变了孤立地描述自然或人文地理现象、忽视学科知识间交叉与融合的状况,从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角度,探讨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区域联系;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分异规律、运行机制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探讨资源的规划、环境的协调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了圈层的相互作用)。
2.在知识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从概念和理论出发的演绎式的呈现模式,采用了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的归纳式的呈现方式。从案例分析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地理过程及分布规律,并归纳提升为理性认识。不强求得出惟一答案或固定的结论,而突出探索追寻的过程。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观点、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同时,探索追寻也为授课教师提供拓展、发挥以及自主组织教学的空间,以达到“便学利教”的效果。
3.在必修模块的配置上,强调了自然、人文以及技术知识与方法的有机结合,没有将地理信息技术单独地进行阐述和解释,而是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地球等技术,有机地与环境的监测、区域的调查以及资源的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以活动的形式呈现给老师和学生,不仅便于教学,而且还保持了必修三册内容的相对一致性和协调性。
4.在内容选择上,既注重了经典的经过反复考证了的正确的知识,又体现了学科的新发展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新理念;既注重了知识、理论的阐述,又强调了思维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还注意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