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有关论述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中国论文,才能救中国论文,毛泽东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国4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总结我们40年的经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基本结论: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完全正确的。今天,我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对于搞好当前的“三讲”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来到世间,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只有151年, 从俄国的十月革命算起也不过82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才50年,比起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出现的时间都短,但它同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问世一样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磨难。现在就断言社会主义没有前途,对社会主义事业丧失信心,不是别有用心者,就是政治上的糊涂虫。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阶级力量对比还处于弱势,道路是曲折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的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不能因此就断言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没用了,“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好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 责任大啊!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 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 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 页,第208页。)
我们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把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他们相继给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解放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五十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中华民族谋求解放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同时,五十年的实践也证明,要不要问“社”问“资”的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在纪念我们伟大祖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里,就更有必要重温和进一步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个真理。
一、毛泽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搞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搞社会主义革命。还在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就明确指出:“每个共产党员须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后的完成。”(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51—652页。)
中国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1940年1月,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上所作的《新民主主义论》报告中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相联系着的,是同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相联系着的。第一,就世界革命的历史进程来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毛泽东指出:“有两种世界革命,第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这种世界革命的时期早已过去了,还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尤其是在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时,就告终结了。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这种革命,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为主力军,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不管被压迫民族中间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或个人,是何种阶级、政党或个人,又不管他们意识着这一点与否,他们主观上了解了这一点与否,只要他们反对帝国主义,他们的革命,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71页。)第二,就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毛泽东说:“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 666—668 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作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两大历史特点:一是无产阶级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正是这两大特点决定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然要转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转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二十八周年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重要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谈到中国人民为什么和是怎样选择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毛泽东说,中国先进的人们为了国家的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道理。第一步是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自从一八四○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第二步是向俄国学习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对中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孙中山死了,蒋介石起来。在二十二年的长时间内,蒋介石把中国拖到了绝境。在这期间,以苏联为主力军的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三个帝国主义大国,两个帝国主义大国在战争中被削弱了,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帝国主义大国即美国没有受损失。它要奴役全世界,它用武器帮助蒋介石杀戮几百万中国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大同。”(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7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从1953年到1956年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绩巨大,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与1952年相比,固定资产增长1.9倍,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28倍,年均增长18%,人均收入增加了1/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还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 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页。 )但社会主义毕竟是个新鲜事物,“任何新鲜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想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74页。)事实上,在往后的二十年间, 毛泽东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花费了毕生的精力,中国的社会主义也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二、邓小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党领导人民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过程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我们党的这种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是要“把纠‘左’变成‘纠正’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 —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 212页, 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所以, 他们提出了所谓“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的问题,宣传什么“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主张走回头路搞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有些人把邓小平发动和领导的中国第二次革命,说成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把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理论。正由于这样,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十三年间,邓小平反复不断地阐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个真理,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 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 261、 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 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
邓小平认为,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国内外确有那么一些人不喜欢社会主义,不喜欢共产党领导,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说:“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 —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 383 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 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 页, 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 页,第208页。)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是邓小平的基本思想。因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提得最早,讲得最多,而且最坚持。还在改革开放的依始,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刚刚露头的时候,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6页。)这是因为:第一,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道路。邓小平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内,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是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 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 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 页, 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第二,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受到了历史性的挫折,有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了。怎样看待这一历史现象?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 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 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第三,社会主义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上的改革有两种,现代化也有两种,一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认为,中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 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 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 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现在大家都拥护改革,“不过, 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 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 页, 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 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 页, 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在改革问题上是这样,在现代化问题上也是这样。邓小平说:“对于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有些人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这个斗争将贯穿在实现四化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本世纪内要进行,下个世纪还要继续进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 页,第 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 第255页, 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 第155 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 页,第208页。)总之,“中国只有坚持搞社会主义才有出路, 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 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 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 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 第155 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
邓小平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捍卫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且还在于进一步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说: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 页, 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 页, 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 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 页, 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 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 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 页 ,第314页,第208页。)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 页, 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 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 页, 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 )这种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经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了,它的新特点就在于:第一,它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 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 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 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第二,它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实践证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开放政策。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 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 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 页, 第314页,第208页。)第三,它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 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 页,第138 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 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 页, 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第四,它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同富裕,但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 —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 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 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第五, 它是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引者注),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六,它是“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邓小平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 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 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 页, 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
总之,邓小平说:“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 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 页,第314页,第208页。)
三、江泽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989年9月,江泽民就任总书记后不久, 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如果不进行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人民革命,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可能把黑暗的中国变成光明的中国。如果新中国建立以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不可能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如果今后不坚持社会主义,而是像有人主张的那样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去重新培植和养肥一个资产阶级,在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只能使大多数人重新陷入贫困的状态。这种资本主义,只能是原始的、买办式的资本主义,只能意味着中国各族人民再度沦为外国资本和本国剥削阶级的双重奴隶。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1993年12月,他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独立自主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真理。”(注: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江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先后得出的最重要的历史结论。”(注:江泽民《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江总书记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这个“历史真理”和“历史结论”,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总有那么一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1979年的“西单墙”开始,到1989年的“六·四事件”的十年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最后发展到动乱,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进入九十年代后,直接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公开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和事并不多见,但这并不表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已经自行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恰恰相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常常变换自己的面貌和腔调,借用各种机会提出和宣传自己的主张。比如,在九十年代的前半叶,他们借学习和宣传邓小平巡视南方谈话的机会,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等重要论述,曲解为不要问“社”问“资”,反对人们问“社”问“资”,说什么“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能把经济搞上去就是好主义”。在九十年代后半叶,又借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五大的机会,把十五大提出的“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新思想新观点,曲解为“私有化”,在要不要公有制的问题上又挑起了一场争论,反对人们问“公”问“私”,说什么“实践证明公有制就是效益差,还搞什么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有许多共产党人的是非界限模糊了,理想信念淡薄了。他们在自己的理论工作和实践工作中,非但自己不谈社会主义、不谈公有制,还不准别人谈社会主义、谈公有制。共产党员不讲社会主义,不讲公有制,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这是不讲政治的一种典型表现。
1995年,江总书记就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他说:“西方敌对势力要‘西化’、‘分化’我们,要把他们那套‘民主’、‘自由’强加给我们,李登辉要搞‘台独’,我们不讲政治行吗?不警惕不斗争行吗?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注:《人民日报》,1996年1月17日。)1996年, 提出领导干部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要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等。(注:《人民日报》,1996年7月1日。)1998年,他在全国理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让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的,根本行不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绝不是搞资本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允许危害社会主义、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东西自由泛滥。”(注:《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1999年,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2周年座谈会上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积极探索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允许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国外有些人就以为中国要搞私有化了。而我们有的同志也产生了类似的错误认识,结果在一些地方的工作中出现了某些偏差。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国有资产已达八万多亿,这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财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如果头脑不清醒,随意地加以处理,比如不加区分、不加限制地把国有资产大量量化到个人,并最终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那样我们的国有资产就有被掏空的危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经济基础。那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靠什么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靠什么来巩固人民的政权,靠什么来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所以,在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注:《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
社会主义是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他们面临的共同任务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但由于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不同,在坚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个大前提下,提出和解决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不同主题。毛泽东的主题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怎样变新民主主义为社会主义?邓小平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的主题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说:“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注:《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
江泽民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和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首先是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作了科学定位。邓小平和党的十三大都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它写进党的纲领中,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其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作了新理论概括,对十三大提出的五条进行修订、充实、发展为九条并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再次是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规定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他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和最基本的国情。他说,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注:《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第二,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就这一制度确立作了科学的论证,指出它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并把它写进宪法,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新发展。在邓小平的著作里,不仅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概念,而且始终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 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 页,第314页,第208页。)党的十五大充分估计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在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上,江泽民的要求是坚持“两个坚定不移”。他说:“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第三,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1页。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崭新的创造性的发展。邓小平为这一重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不仅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而且反复指证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都不是哪个社会的根本属性,它们都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手段。虽然邓小平提出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甚至连“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也没有提出。党的十四大的历史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2页。)江泽民在阐明这一问题时多次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两大特点: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结合在一起的。二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他强调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方面、轻视或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第17—18页。)
第四,制定依法治国的方略。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夜,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1980年, 他又提出:“我们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4页。)1986 年,他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说:“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 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 第255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 第314页,第208页。)党的十五大就是在邓小平的这些思想观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为依法治国的方略。十五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对它的基本含义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一,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二,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幸福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江总书记说,十五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正在按照十五大的要求,继续坚定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不能搞三全分立、两院制那一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关键,发扬民主是基础,依法办事是保证,绝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以为发扬民主、强调法治就不需要党的领导,这是错误的。同时,各级党委要学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领导同志要敢于领导,善于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注:《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6日。)
第五,重新启动和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还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党,是一件伟大的工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党建工作。1989年,在他退休的前夕还特别嘱咐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 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383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页,第208页、191 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页,第208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在建国45周年的前夕召开了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重新启动和实施党建工作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党中央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这个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十五大号召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动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建设,说到底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建设。江泽民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决定在全国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探索。”(注:《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也决定于党。毛泽东说过:领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5页。)邓小平也说, 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383页,第202页,第116页,第207页,第62—63页,第382— 383 页、321页,第138页,第297页,第204页,第212页,第116页,第255 页,第208页、191页,第252页,第368、142页,第261、148、364页,第155页,第378页,第218页,第328页,第373页,第177页,第314 页,第208页。)江泽民说,只有把党建设好, 才能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注:《人民日报》,1999年7月1日。)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毛泽东选集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