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活多样化——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生活论文,札记论文,指导思想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要使六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认真学习小平同志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尤其要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关系。本文就这一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
一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早在1986 年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又进一步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对文艺工作者提要求时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的能力。”〔2 〕在论述如何对待西方文化时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在阐述如何正确贯彻“双百”方针时又强调指出:“有些人把‘双百’方针理解为鸣放绝对自由,甚至只让错误的东西放,不让马克思主义争。这还叫什么百家争鸣?这就把‘双百’方针这个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方针,歪曲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方针了。”〔3〕小平同志还认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 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小平同志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就会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势必迷失方向,失去灵魂。可见,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体现了指导思想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所明确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首先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所规定的。文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自然和社会能动改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进化的内容和尺度。精神文明则是体现着人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所形成的积极的进步的精神状态,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不同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性质的精神文明。我们今天从事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我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这个限制词表明了精神文明自身的性质和内在要求。小平同志在讲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时,也往往在前面加上“社会主义”这个限制词。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5〕在谈到精神文明建设时, 更是强调其社会主义性质。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在谈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时又指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6〕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能使我们所从事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所规定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部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在于两个文明的性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也包括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大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小平同志说,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3年4月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5年3 月小平同志再次指出:“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992年在著名的南行谈话中,他再次提醒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出:“两个文明都超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引者注),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平同志反复教导我们,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两手一起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决不能偏废;同时两手都要硬,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时有时无,时松时紧,而应该始终紧紧抓住不放松。两个文明犹如鸟的两翼,唯有两翼协调同步地推进,才能向前飞翔。当今社会,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的、协调推动的历史过程,也是两个文明建设一体化运行的过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项任务一起下,两副担子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讲话时强调指出:“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也是由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所规定的。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如小平同志所说的,“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8 〕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从总体上说来,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才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只能起到消极的破坏作用。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党风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9 〕小平同志特别重视错误思潮和错误倾向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大危害作用。在批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曾尖锐地指出: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在揭露“左”的危害性时指出,“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演变难道不足以证明这一点吗?苏联解体、东欧演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最根本的原因。前苏共自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就大肆鼓吹他的“新思维”,以所谓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从而改变了党的性质,使党失去了战斗力,失去了来之不易的政权,最终导致以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取代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如果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也将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不能是多元的,也是不能任意选择的,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所规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规定的,也是由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所规定的。
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它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也好,毛泽东也好,他们都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我们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样,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问题上,也必须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把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践证明,偏离了这一指导思想,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去坐标,迷失方向。
可是现在有人主张以“多元论”取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也只不过是一个流派而已,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说成是文化专制的表现,是本世纪的“苦难”的根源。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责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存在的条件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统治阶级总是把反映本阶级利益与要求的主义,作为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历来是一元化的,不可能是多元化的。这一点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尽管资产阶级宣扬如何自由、民主,学派林立,五花八门,在形式上没有明确哪一派为指导思想,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论证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使广大群众接受资本主义,安于资本主义。有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学校允许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允许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那只不过是把它作为一个学派来看待而已,绝对不可能把它上升为指导思想。所以在指导思想问题上,我们不能只看其形式,而要把握其实质。
二
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并不否定和排斥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物质生活日益多样化,而且精神生活也多样化。
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除了服从于经济基础发展的一般规律之外,还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社会形态,相同的经济基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马克思曾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事实,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展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程度差别”〔10〕,这就启示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各种“经验的事实”,其中包括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文化积淀等等,绝不能搞一刀切,一律化。
我们主张和要求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多”,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良莠不分的单纯数量上的杂多,而是指健康的有益的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中不同层次的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首先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这是因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归根结蒂是由物质生活多样化所决定的。当人们没有剩余产品酿制出各种美酒时,哪有酒文化可言?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层次,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生产力还不高的情况下,一般说来,人们往往首先满足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之后,才有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可言,才有精神生活的追求和需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很快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不少地区实现了小康,生活质量大有提高,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富而思文,富而思乐,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改善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有了必要,而且也有了可能,特别是实行每周双休日制以来,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了,为拓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很大变化。”〔11〕
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又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意味着富有。这里的“富”包含着双重含义,其一物质上的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在讲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时,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与美国记者谈话时指出:“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12〕其二精神生活富裕。物质上的贫困固然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上的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3〕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生活的充实比物质生活的富裕更为重要。人总是需要有一定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精神支柱,这个民族就难以存在和发展,一个人如果失去精神支柱,这个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要是那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也是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所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时刻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与社会群体的不同需要也是分不开的。社会是由多种人群组成的,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成为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因而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很不相同的。在我国,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不存在了,但由于民族的区别,分工的不同,收入的高低,文化程度的差异,年龄的差别等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在客观上要求精神产品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和适应不同社会群体以及同一群体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满足广大青少年精神食粮的需要问题。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几乎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未来是属于他们的,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优质的精神产品,是关系到他们健康成长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前途的大问题。所以努力创作出适合广大青少年需要的文化精品,是我们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同志崇高的历史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精神产品将会出现新的载体和形式,使社会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电视机、录像机发明之前,人们无法看到有关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如今通过卫星电视现场直播或录像转播,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和重大的体育比赛。卡拉OK的出现,使人们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赏有关文艺节目和聆听动人的歌曲,而且还作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自弹自唱,自我欣赏。电脑的出现,无疑大大地减轻了人的脑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为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径,开辟了新的领域。现在又出现了激光技术、现代音响技术等,也会导致新兴艺术样式的形成和发展。我们深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手段将会日益先进,载体会不断完善,内容会更加丰富,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当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对精神文化的管理工作会增加不少困难,但只要我们指导思想明确,制度建设跟上,管理工作加强,文化娱乐活动必将会得到健康的开展,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各级领导,对文化活动,文娱样式,只要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都应积极支持,而不应从个人好恶出发,任意取舍,符合自己胃口的支持,不符合自己胃口的反对,若那样做的话,势必影响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活多样化是辩证统一,我们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一方面,一元化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一元化,它离不开多样化。一元化如果离开了多样化,只能成为自身独来独往的东西,失去坚持一元化的必要性,而且也势必影响到自身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多样化必须是一元化指导下的多样化,它离不开一元化。多样化如果离开了一元化的指导,必将成为资产阶级的自由化,这是广大群众所不需要的,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既健康高尚,又丰富多彩,才能真正出现学术繁荣发展、书刊百花争艳、舞台姹紫嫣红、屏幕绚丽多姿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实际工作中,要实现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活多样化的辩证统一,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解放思想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决不意味着一切都得按照本本去办事,更不允许任意地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15〕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我们必须认真研读,但主要是领会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死记硬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有些是普遍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过去适用的,现在还是适用的;有些部分失效,有些还能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不等于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个别结论,而是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双百”方针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精神生活中的矛盾,有别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对人民内部的精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能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去解决,而只能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辨论的方法去解决,对学术争论问题,更不能采取压制方法去解决,而只能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去解决。我们提倡的“双百”方针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方针,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反映。贯彻“双百”方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自封的,也不是哪个人赋予的特权,而是由它的自身的性质和我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会束缚人们独立思考和真知灼见的发挥。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把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是根本不可能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领域突出主旋律的关系。突出主旋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所要求的,这两者从根本上说来是一致的。突出主旋律就是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深厚的崇高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它要求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它与共产主义属同一个思想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它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是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而不是相反。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突出主旋律也有不相同之处,不能完全划等号。两者要求不尽相同,前者是指在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主旋律则主要是指要以符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作品、节目为主体,保证提供给广大读者和观众优质的精神产品。
突出主旋律,决不意味着空洞的说教,也不意味着要求精神生活“纯而又纯”,连一点“杂音”也不允许存在。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我们不能把主旋律与多样化对立起来。“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搞精神生活一律化,八亿人民只有八个戏,精神文化生活搞得十分单调、枯燥、乏味,导致了思想文化建设的大滑坡,我们必须以此为训。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正确继承传统文化和合理借鉴外来文化的关系。对传统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采取一概肯定的国粹主义态度或一概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都是错误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正确的态度应是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这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的需要,也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可能是凭空建立起来的,它必须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对于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愚昧的甚至反动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抛弃。对于外来文化,也同样需要采取分析态度,我们不能采取一概吸收的全盘西化态度,也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排外主义态度。对外国的进步文化,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整个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离不开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进步文化,不仅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吸取,而且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平同志曾指出:“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16〕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和反动的东西,则坚决抵制,力求拒于国门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由于少数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店名、产品名称和广告词的不良文化,其中有封建残余文化和殖民主义残余文化,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种腐蚀剂,对之进行认真的清理是完全必要的。
总之,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宣扬多元论,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另一种是只要指导思想一元化,否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不分对象,不分层次,要求一律化。对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休闲性和趣味性,也不加分析地简单予以否定,要求“纯而又纯”的文化。在当前,前面那种倾向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为此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精神生活的多样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促使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86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1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47页。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43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页。
〔6〕《邓小平文选》第143页,379页、39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110页、378页。
〔8〕〔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15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2页。
〔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9页、172页。
〔13〕〔14〕〔15〕〔16〕《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337页、260页、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