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电图;冠状动脉闭塞;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ZM
心电图是临床上用于筛查冠心病的常用手段,其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价格低廉等优势。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冠脉闭塞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均为无明显的异常Q波图像,或仅存在ST-T改变,或显示为正常的心电图图像,因此易出现疾病漏诊或误诊的情况[1]。本文主要对心电图表现为Q波与非Q波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现将具体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在我院接受冠脉造影治疗的患者中选取86例至少存在1支冠脉闭塞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7月-2018年7月)。对这86例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其心电图检查的结果对其进行分组。将心电图表现为Q波的28例患者分为Q波组,将心电图表现为非Q波的58例患者分为非Q波组。Q波组男女各占21例、7例;年龄为41~82岁,平均年龄为(51.1±5.2)岁。非Q波组男女各占40例、18例;年龄为39~79岁,平均年龄为(48.3±4.6)岁。
两组患者间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值>0.05。
1.2方法
【诊断标准】(1)异常Q波标准:以R波为主导联,Q波时间大于0.04 s,深度大于1/4同导联R波,部分异常Q波存在粗钝、挫折的表现;左胸及中胸导联出现QS型波、qrS型波、QR型波或Qr型波,将心电图表现呈现出上述波形的患者纳入Q波组。(2)非Q波标准:将心电图表现仅存在ST-T改变、心率失常、束支阻滞、低电压或正常心电图表现的患者纳入非Q波组。
【冠脉闭塞纳入标准】(1)至少有1支冠脉血管完全闭塞,心梗TIMI血流为0级。(2)以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按照冠脉造影所显示的逆向填充冠脉程度和侧支血管的大小以及粗细情况来对患者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为:①0级:无可见性侧支血管;②1级:侧支血管较少,血流只对梗死相关血管的分支部分进行充盈;③2级:侧支血管较多,血流可对部分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充盈;④3级:侧支血管丰富,血流可对全部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充盈。侧支循环的建立标准为2~3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及诊断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和临床特征。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以及诊断情况
在非Q波组的58例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型ST-T改变表现的患者有39例,存在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表现的患者有1例,存在窦性心动过缓表现的患者有2例,心电图表现正常的患者有16例;患有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有41例,患有陈旧性心梗的患者有12例,患有急性心梗的患者有5例。Q波组的2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均为心梗。
2.2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
非Q波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明显高于Q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的对比[n(%)]
组 名 例数 单支血管闭塞 双支血管闭塞 三支血管闭塞 侧支循环 Q波组 28 19(67.9) 8(28.6) 1(3.6) 17(60.7) 非Q波组 58 42(72.4) 16(27.6) 0(0.0) 51(87.9) 注:两组患者对比结果,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非Q波组患者的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波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对比[n(%)]
组 名 例数 心绞痛病史 高血压 糖尿病 脑梗死 Q波组 28 15(53.6) 14(50.0) 12(42.9) 1(3.6) 非Q波组 58 41(70.7) 39(67.2) 26(44.8) 18(31.0) 注:两组患者对比结果,p<0.05。
3 讨论
临床上,存在无异常Q波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多患有非透壁性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非透壁性心梗是指患者的冠脉未完全闭塞而导致其心肌组织出现部分坏死,其心电图表现为无异常Q波,但随着ST-T动态演变以及心肌酶的升高,其梗死部位所对应的导联R波会出现进行性降低[2]。心内膜下心梗患者的心室壁内侧会出现小范围的心肌坏死,同时发生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其心电图表现均为无异常Q波;多次出现心梗的患者,若在其陈旧性心梗部位的对侧出现新梗死病灶时,其陈旧性梗死部位的Q波、ST段以及T波会向新梗死病灶的相反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原本的Q波变小或消失[3]。相关研究表明,存在冠脉闭塞表现的患者更易出现侧支循环,进而可得出患者的冠脉闭塞病程越长,其越易出现侧支循环[4]。建立广泛的侧支循环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进而加大了其冠脉闭塞病情的隐蔽性。因此,对心电图表现仅存在ST-T改变或心电图表现正常但仍存在心绞痛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建议其进行进一步的病情检查,以降低其发生漏诊或误诊情况的可能性[5]。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非Q波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建立比率、心绞痛病史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和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Q波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冠脉闭塞患者应用心电图进行病情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应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其病情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陈玉先,张成军,肖勇,卢峰,宋丽萍.静态心电图正常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24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14(9):969-970.
[2]谷平.慢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206-206.
[3]朱红涛,邱林林,李斌义,丁晓军,赵剑锋,欧阳巍立,龚军辉,童芸梅,刘学庆.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的不典型心电图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33(9):870-874.
[4]兀花妮.心电图前间壁心梗对应的室壁运动异常部位及冠状动脉闭塞位置[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20(6):255-255.
[5]陈玉先.Q波与非Q波心电图表现的冠状动脉闭塞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6):86-88.
论文作者:曹玉卿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患者论文; 心电图论文; 闭塞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造影论文; 发生率论文; 血管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