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角下新农民素质问题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新农村论文,视角论文,素质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多亿人口中大部分在农村,其中4.9亿农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中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如何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当前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保增长,促发展”的经济发展基调。保增长的基础是农业,扩内需的潜力在农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多方面入手,稳步扩大农村需求,这既是扩内需举措的新亮点,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定位。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培育问题。这再次将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提高农民素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新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农村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农村现状和我国总体发展实际,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战略部署。但重庆“天安门”和“大会堂”的缔造者们,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简单地理解成单纯地搞新村建设。实则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战略决策,总结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的目标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笔者非常赞同《农民日报》的五个“新”的观点,一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三是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四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1]。
二、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形成农村产业“新格局”,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生活水平“新提高”,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风面貌“新变化”,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乡村治理“新机制”,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因而,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研究农民素质,首先要界定好“农民”。什么是“农民”?这一直是学界关注和讨论研究的焦点,且观点不一。学界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界定农民的概念,“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这一概念的核心。依据这条标准,凡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是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不是农民。笔者认为应该把“长时间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者”叫农民。这就是说,短时间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在乡村生活但不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也不能称之为农民。农民区别于村民。因此应该这样说,我国13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即村民,其中真正意义上的农民是4.9亿。其次是“新农民素质”的界定。诚如孟兰芳所言,农民素质,是指农民这一特定范畴的各种属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2]。农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指农民行为过程中所具备的智能、技能、体能、思维方式、道德水准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等。从现阶段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行为特征出发,新农民素质可概括为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尚健康”等方面。
三、我国新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大范围地开展过农民教育工作,在农民素质培育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许多学者往往忽略成绩,从而陷入悲观主义的误区。对新农民素质状况作全面分析,有利于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新农民素质呈现出以下特征:
1.农民文化程度有所提高,重视教育,但总体素质仍显偏低。部分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缺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弱化,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这将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之一。农村地区青年和较高学历者不断外流,以青壮年为主,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大量流向城市,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沉淀农村,人口平均文化水平上升缓慢。
2.农民观念正在转变,对素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但受小农思想影响仍然很大。我国农民小农意识浓重,思想保守,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这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
3.文明程度正在提高,信息技术流入家庭,但精神文化生活仍较单调。汽车、电脑等开放性工具进入农民家庭,增添了农民断的娱乐内容。但农民的主要娱乐文化生活是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迷信、不讲卫生、不讲礼貌、不讲文明的生活陋习还时有发生。
4.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农民将诚信抛到脑后,甚至以坑蒙拐骗、捞取不义之财为荣,掺杂使假,强买强卖。道德的失范,诚信的缺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还会导致人情冷漠,人与人之间亲融感、信任感、安全感下降,妨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5.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村民自治功能还难以发挥。农民对民主内涵的认识较模糊,对民主权利的理解很狭窄;农民的民主选举意识较强,但动机与目的相差很大;农民的民主决策意识淡薄,主动参与民主决策的人极少;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民主监督意识显弱。
四、影响新农民素质提高的成因分析
1.深层次的因素:农民自身观念落后。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素质难以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同时,一部分农民习惯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缺乏发现市场需求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二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2.历史遗留因素:政府对农村建设和教育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国家在农村建设和投资等方面投入不足,对农业投入少,对教育投入更少。政府对农村教育和科技投入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农民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文化知识和农业技能低,接受现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靠长辈们言传身教来传授技术。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3.现实直接因素:农村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管理不力。目前的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供求现状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割或残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脱离实际,培养孩子上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部分农村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如: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职业教育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农民素质的提高进程缓慢。
五、提高新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1.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转变旧观念,提高新农民现代素质。观念和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新形势下政府部门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思想,树立不进则退、无商不活、无钱不富、勤劳只能温饱、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思想。让本地农民群众养成学科技、用科技、优生优育的好习惯,增强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打天下、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艰苦创业的新精神和新意识。把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意识融入灵魂,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
2.增加对农村建设和教育投入,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新农民素质问题。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村里可以实行“每村一名公费农业技术大学生”工程,培养后必须回乡创业,引领农业科技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对培育技术农民的投入,鼓励他们成为新的农民素质提高的载体,选派科技人员到农民中工作,真正到生产车间,到田间地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转化推广成熟的科技成果,发挥好农业科技园区和科技大户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3.加强“三基”教育管理和服务,切实提高新农民专业技术素质。诚如周明海所言,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3]。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面向培养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应充分认识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新农民培训工作。培训新型农民观念要更新,内容和方法要创新,对新型农民的培训应该不断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