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之路在哪里?--历史课堂中“问点”的选择_课堂教学论文

“问”之路在哪里?--历史课堂中“问点”的选择_课堂教学论文

敢“问”路在何方——历史课堂中“问点”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在何方论文,课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式教学作为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对知识的认识和升华,最终形成历史规律性认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问题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能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恰到好处地选择和设置问点,直接影响到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所谓问点,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切入点。从我市最近进行的初中历史优质课的评比情况来看,有些教师对课堂教学提问的效率不高。那么,如何遵循效益性原则,克服课堂教学中乱问的弊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选择恰当的问题适时提问。笔者以这次优质课所讲课题《鸦片战争》为例,谈谈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点的选择和设置。

一、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历史课的教学内容由单元、课、目、点等要素组成,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单元、课目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提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一节课中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对下一步教学埋下的伏笔中。

如在讲鸦片战争的原因时,我出示了一段有关“闭关锁国”的资料,设问:(1)中国为什么落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回答落后的原因是闭关锁国)(2)中国落后在什么地方?英国先进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中国封建制度落后,经济落后,军事落后,科技落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经济先进,军事先进,科技先进等,因此,英国要开拓国际市场,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这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这样,通过一组问题的设置,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鸦片战争的过程上。

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形成对比,找出旧、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知新。

二、问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或者是跟当今社会有着比较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而对于历史学习比较重要的分析性内容,如事件发生的背景、历史意义、人物的评价等,则比较厌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老师可以把教材中没有的,但可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讲《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争论,结果出现了以下观点:A.落后必挨打,证明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C.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之打北宋,金、元之打南宋;D.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E.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等。在进行总结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其提出新观点是可贵的,还要指出各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问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激发思维

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适时地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解决疑难的欲望。当然,任何一堂课不可能始终让学生处于高度集中思维的状态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强弱的交替变化。从历史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那么,在思维的强劲点,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

一般来讲,我们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后,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如在讲到鸦片输入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时,我提出:鸦片输入会对中国人民造成什么危害?学生对鸦片给人民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回答较容易,但对其他方面回答较难。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首《炮子谣》的材料: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士兵吸食鸦片,丧失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员吸食鸦片,官吏更加腐败,等等。因此,鸦片的输入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四、问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

一般来说,每节历史课都有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使学生思维容易发生障碍、产生偏向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使他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二是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因此,当遇到教学难点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困境中,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所在,结合教材知识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体验去分析思考,达到“柳暗花明”的目标。

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在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归纳:即形式上,中国仍然独立;但政治上,领土不完整,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有了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我又适时提出:这样的社会还是原来的封建社会吗?并适时引导,给学生两段材料: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

半封建: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封建剥削制度。

对比这两段含义,你对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突破了难点。

五、问在知识的点睛处,落实要点

落实教材重点是历史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析与阐述的,该主题一般就是重点或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它、抓准它,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虽然重要,却往往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仅靠教师的讲授也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在点睛处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重点。

如在讲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我提出,握有正义、又在本土作战的中国失败了,野蛮侵略、远途作战的英国反而胜利了,为什么?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入手回答问题,这时我适时地做了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技术、作战指挥、清朝统治者的态度等方面分析问题,把问题落实到小的知识点上,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同时,我又提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使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为了在课堂中选择最佳问点,我们应在掌握一定规律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教材。只有“入乎其内”,才能让最佳问点“出乎其外”,最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标签:;  ;  ;  

“问”之路在哪里?--历史课堂中“问点”的选择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