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为例论文_吴宇亮

运用微课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为例论文_吴宇亮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47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生动有效地传授知识,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微课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为例,探讨将微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微课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能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形成相关的生物学概念;“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的培养主要是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课上,然而,在实际中,或因课时紧张,或因实验设备不足等,大多数学校的实验课开设远远不足。其导致的结果是,实验课变成了纯理论课(特别是在高三复习课),如此一来,完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 “科学探究”素养。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为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合作用》的内容之一,属于“捕获光能的色素”知识点(生物考试大纲II级要求)。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本节内容的教学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掌握“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相关操作步骤及误差分析。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复习课传统授课主要方式有二:一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再重新进行操作一遍;二是不操作只纯讲理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若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实验室再重新进行操作一遍,一来,操作之前教师首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而在实验室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二来,高三复习时间紧张,而这些实验耗时太多,这种复习方式比较耽误宝贵的复习时间。但是,若不操作只纯讲理论,就会因为没有在具体情境中操作,学习印象不深刻,导致学生在之后的做题中遇到例如“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滤纸条色素带重叠”、“滤纸条色素带只有2条”等等具体现象的分析,解析不了,而且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二、本节课创新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善于突破重难点。传统微课只是由将教师演示的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播放,虽然能改变纯讲授带来的弊端,但也仅仅是让学生动了眼。在本节课中,教师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对微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改进,既使得学生动了眼,也让学生动了脑,夯实了基础并进行扩展延伸,而且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本节课所用的微课有2个,一个微课按照课本正确的步骤录制,另一个录制用“错误的方法”录制,2个微课都按步骤切成更小的片段。先播放“错误微课”片段(但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这是错误片段),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让其发现问题,交流与讨论,教师再提问,让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并分析可行性,最后播放“正确微课”片段。

三、微课录制做法

四、教学实践流程

五、课堂特色及生物学科素养的习得

本节课中,借助微课辅助生物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发现存在的生物学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并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1.缩短时间,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2.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直观观察。

3.自行设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交流所得,提升学生科学思维。

微课的运用使教师由传统的讲述者化身为引导者,让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充分具有主体地位,从而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体现了生物学研究中的实践精神与行动能力。加强探究式教学、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教学情景、对核心素养进行外显化评价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策略。笔者相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的教授中会逐步渗透学生的脑里,相信融入学科素养的微课教学一定会使生物学教学迎来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论文作者:吴宇亮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1月总第2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运用微课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课为例论文_吴宇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