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兴宁市佛岭小学 514500
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已成为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新技能之一。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欲望。
比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量一量三个不同直径的圆滚动一周的距离,他们会发现圆的周长相当于其直径的三倍多一点,而学生就会想:“三倍多一点究竟是三倍多多少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二、营造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陶行知先生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视学生为朋友,平等相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乐于讨论,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民主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不怕,不仅仅是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同时还要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的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里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个学生提完问题之后引起哄堂大笑,这时候老师应该注意保护好该生的自尊心,而通过对该学生的问题加以肯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对课堂加以引导,形成尊重人的态度。学生更应该不怕的是他自己,犹记得自己小的时候站起来回答问题就面红耳赤,那要求学生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理,把信心成功地刻入自己的心里。面对全班同学,面对老师相信我能行。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在课堂上对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还要“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
三、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合作释疑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究学习的氛围,孩子们便会集思广义,扩大眼界,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检验和促进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讨论的形式,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组织能力的强弱、兴趣爱好的异同,尽可能地鼓励自由组合;要讲求合作、探究的实效性,要明确分工合作,使每个成员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要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
2.查阅资料,揭开谜团
小学阶段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答案,而应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上网访问、参看回书等方式去寻求答案。这样不仅能解决课内发现的问题,而且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增强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在教学“世纪”这一时间单位时,有学生提出“2000年是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我并没有将这一颇有争议的问题的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网络、书籍等工具查找权威的定论,然后再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牢牢地掌握知识,又能从中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乐趣,还能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3.动手实践,解释疑问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教育都是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教师反复渗透、巩固、强化培养的。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最终才能养成良好的联系实际思考的习惯,并且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论文作者:陈苑彬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学生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