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列宁晚年的探索及其当代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社会关系论文,晚年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也是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全党深入探索的九个重大理论课题之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就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① 深入研究列宁晚年关于苏俄社会关系整合的路径、原则和机制的创新理论,有助于深刻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列宁思想之间的一脉相传关系,有助于为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持。
一、改革是社会关系整合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后市场经济”和谐社会构想是:已经初步实现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达国家,通过变革社会关系实现劳动者和生产的客观条件的直接结合,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逐步消灭三大差别,进入社会关系和谐、人的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新阶段。然而,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却面临前人没有遇到的三大难题:其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多样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工农、城乡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有待协调。在苏俄这样的农民国家,占人口极大比例的农民、城乡小生产者处于贫困状态,工农、城乡差别存在,发展很不平衡。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使农民脱贫致富进入中产阶层,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成为关乎现代化建设成败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其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资本主义之后又有意识地引进和发展“非常特别的国家资本主义”,国际、国内特殊的劳动与资本关系有待协调;能否、如何既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成为共产党人长期面临的难题。列宁晚年提出,经济落后国家“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也可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只要国家政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这正是‘我们现在的情况’。”② 列宁称新经济政策体制为“非常特别的国家资本主义”,其实际内涵同毛泽东“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是一种必须“长期地和认真地执行”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政策。列宁要求俄共沿着这条路线攀登,并且坚信“这是一条引导我们前进,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线,决不会引导我们倒退到封建制度去。”③ 其三,党内外对落后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多元社会结构的合理流动存在误解,尤其是否认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正常现象。
沿袭“战时共产主义”以及以它为原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上的失误,实际上也是一种试图通过行政强制手段在短期内改变多元社会结构的失败的尝试。在社会建设问题上,它脱离落后国家实际,照搬前人构想和革命时期的经验和体制,急于向纯粹、单一的社会结构过渡,用激进手段对待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设置种种体制障碍限制他们发家致富,不能有效解决效率低下、生活贫困和执政党与各阶层关系紧张的难题。列宁称之为犯了仿佛是自己“优点的继续”的错误。
列宁意识到,“无产阶级领导着农民,但是不能用过去赶走和消灭地主、资本家的办法来赶走这个阶级。必须费很大的力气,付出很大的代价,长期地改造农民。”④ 在坚持土地、自然资源、大工业、银行等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和非劳动收入合法存在和发展,让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大平台上、大考场上开展竞争,共存共荣,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这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付出这样的代价,归根到底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经济政策,“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⑤ 新经济政策是整合社会关系、克服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问题的必由之路。
推进“混合经济”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也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执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一旦脱离了与先进生产力的联系,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就有“丧失阶级特性”即先进性的危险。“提高无产阶级阶级自觉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大工业,因为有了大工业,工人就可以看到开工的工厂,每天都可以感觉到那种真正能够消灭阶级的力量。”⑥ 实行租让制,有人担心外国资本得到的好处大于公有制经济,会改变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列宁认为,只要社会主义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租让过程中付出的那些代价是值得的。“因为从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来看,现在多付几亿给外国资本家并因此获得恢复大工业所需的机器和材料,这对于我们是有利的,这些机器和材料可以使我们恢复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使无产阶级变成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⑦
二、确立社会关系整合的正确原则
执政党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必须从理论上解决最高原则问题。推行新经济政策之初,有的工会组织提出,“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好处,可是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⑧ 列宁严厉批评这种同农民攀比的现象是“工人的行会偏见的残余”。掌握国家权力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确实有能力把生活困苦的负担分摊在几个阶级身上,从而相对地改善居民中个别阶层的处境。然而,“分配负担实际上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⑨ “我们应当根据什么原则行事呢?根据公平的原则还是根据多数的原则呢?不,我们应当讲求实际。我们应当以保住无产阶级政权为前提来进行分配。这就是我们唯一的原则。”⑩ 和平建设时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是苏俄国家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措施。农民为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牺牲,尽管工人阶级处境也非常困难,还是应当优先帮助农民摆脱困境。所以,作为调整各阶层利益关系新模式的新经济政策,“起决定作用的动机是考虑怎样才有利于达到目的,而不是公平分摊。我们帮助农民,因为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专政的最高原则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使无产阶级能够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11)
果断推行富民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了列宁“以人为本”的新社会主义价值观。列宁从经济文化落后俄国的实际出发,对农民在经济上主动做出让步,确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断满足各阶层群众经济文化生活需求,“建设苏俄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我们说流转自由,就是指个体商品交换,也就是鼓励富农。’,(12) 列宁理直气壮地实行这样的富民政策,首先,这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针对一些人对实行“让步政策”的质疑,列宁理直气壮地反驳:“在经济上对农民作了让步,这是对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那部分劳动者作的让步。难道这是错误的政策吗?不,这是唯一正确的政策!”(13) 其次,这也是维护和发展工人阶级自身根本利益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处于相对劣势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在经济上满足中农的要求,实行流转自由,否则,在国际革命推迟爆发的情况下,要在俄国保住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14) 因此,能否整合国内社会关系,历史地提到这样的高度:“或者是我们能在无产阶级政权支持下发展小农的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小农组织起来;或者是资本家控制小农,——斗争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此。”(15) 新经济政策鼓励和支持小生产、小业主发展经济,有利于现代大工业的建立和国家实力的增强,有利于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从而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关系整合的有效机制
发展与和谐,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培育新的经济主体,调动各社会阶层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综合国力,是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和谐不等于没有差别。如果现阶段简单否定一切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传统体制的命运表明:在物质财富匮乏的境况下依靠行政手段消灭差别,只能导致贫穷的普遍化,一切腐朽的东西必将死灰复燃。
基于对发展的高度重视,列宁把创造社会财富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能力和贡献,作为各阶层和个人利益关系调整的主要尺度。农民勤劳致富,既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又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列宁称赞“勤劳的农民是我国经济振兴的‘中心人物’。”而当时推行的集体农庄的实际作用却是“做了许多蠢事”。(16) “工人生活的改善也应当服从同一目的,就是说,一切工人组织(首先是工会)都有责任关心如何搞好工业以便能迅速而充分地满足农民的需要,而且产业工人工资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都应直接取决于这方面所获得的成绩的大小。”(17) 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要取得让群众满意的实际效果。连政治教育也要自觉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服务,“政治教育的成果只能用经济状况的改善来衡量”。(18) 列宁还要求在党政机关实行个人负责制,按个人工作实绩进行利益分配。
没有和谐,发展就丧失了动力和意义。列宁提出,和平建设时期公民迫切需要享有越来越广泛、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利益激励机制应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协调各阶层关系应更加谨慎,更加和风细雨,更加通融。
两极分化是最大的不公正、不和谐,整合社会关系应特别重视防止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这是处理发展与和谐关系必须坚守的底线。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置得当,执政党就会得到各阶层群众的广泛拥护,经济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持久的发展动力,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强。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作‘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19)新经济政策的真正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决不是恢复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机关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保持和谐稳定。
首先,国家机关的一切决策和行政必须真正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防止为某个社会阶层谋私利。苏俄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必须而且能够代表人民利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列宁十分关注对国家机关实行有效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确保权力的正确、高效运转。为了防止租让政策的负面影响,避免紧缺商品的控制权和贸易收益完全落到“耐普曼”手里,苏俄当时实行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度,由国家控制紧缺商品和贸易收益。
其次,切实维护以基本依靠力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苏俄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的,现在也容许‘耐普曼’即资产阶级在一定的条件下参加这个合作。如果在这两个阶级之间发生严重的阶级分歧,那么分裂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制度内并不存在必然发生这种分裂的基础”。所以要未雨绸缪,“密切注视可能产生分裂的情况并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因为我们共和国的命运归根到底将取决于农民群众是和工人阶级一道走,忠实于和工人阶级的联盟呢,还是让‘耐普曼’即新资产阶级把他们和工人拆开,使他们和工人分裂。”(20)
再次,敢于和善于运用国家机器依法惩治犯罪,维护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英国的反俄报刊指责苏俄打击经济犯罪就意味着国有化和没收政策的恢复。列宁严正驳斥这种苏俄要结束新经济政策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其实,政府此举“是要把叫作新经济政策的东西以法律形式最牢固地固定下来,以排除任何偏离这种政策的可能性。”(21)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是在经济文化比俄国更加落后、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的基础上起步的。我们党根据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一贯重视继承和发展列宁晚年的科学思想,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新世纪新阶段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更要重视吸取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
注释:
①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②③(19)(20)(21)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9、260、263、377、242页。
④⑤⑥⑦⑧(12)(13)(14)(16)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3、50、304、306、303、62、313、62、377页。
⑨⑩(11)(15)(17)(18)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48、49—50、189、360、201页。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列宁论文; 新经济政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列宁全集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