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交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唐志芳

(邵阳市脑科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多层次交班模式在护理安全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多层次交班模式结合精神科工作特点,制定多层次交班程序,并予以实施,与未实施多层次交班模式前的风险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多层次交班模式后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增高(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多层次交班模式能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多层次交班;护理安全

精神科的安全问题是精神科病房护理中的重要环节【1】。是直接关系到患者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精神病患者因受精神症状的支配随时都可能发生伤害自身及危及他人的不良事件;患者因不能准确表达疾病的主诉,躯体方面的疾病容易被忽略,延误治疗和护理【2】。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预见性,能够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本调查是运用多层次交班模式,在开展每一天的工作前对全体病人都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重点病人情况的熟知度,然后实施一些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了护建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

研究对象,观察组为2018年1——12月入院的男性患者203人,均符合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平均年龄(42.3±3.4)岁,对照组为2017年1——12月入院的男性患者198人,均符合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住院时间一个月以上,平均年龄(43.5±2.7)岁,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精神科安全隐患分析

1.2.1患者自身方面

1.2.1.1新入院的病人一般无自知力,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及对住院环境陌生,情绪上的焦虑、惶恐不安往往会拒绝治疗,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现状。

1.2.1.2恢复期的病人情绪较前稳定,逐渐接受了住院的现实,但也不能做到安心住院,或是假意配合,伺机逃跑。随着用药量遂渐增加,患者也会出现一些躯体不适,如疲倦,无力,便秘,流涎及其一些锥体外系反应;伴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因不能准确表达疾病的主诉,而往往被忽略,延误治疗和护理。

1.2.1.3康复期病人,因精神疾病的特点:病期长,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长时间服药。一部分患者随着病情韵改善,自知力的恢复,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担心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以及社会歧视等,因此而情绪低落悲观

1.2.2护理工作人员方面

1.2.2.1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导致的安全隐患。

护理工作量大,事情繁琐,一部分工作人员不重视病人的主诉,主动性观察病情少,或对病情观察不仔细,与病人的沟通交流少,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及时发现。

1.2.2.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慎独能力差,导致的安全隐患。部分护理人员特别是低年资护士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或是机械的执行军嘱,不能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机应变。

1.2.3医护的沟通配合方面。

护理人员虽与病人接触时间长,但工作连续性不强,患者向责任护士反映情况的机率不多,一部分摹士的专业素质差,观察能力不够,一部分医生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够深入。医护除了晨交班,其他沟通的机会少,医护缺乏沟通,对患者的病情掌握不全面。

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交班模式,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护理常规检查,落实责任制护理,定期进行心理护理,观察组采取多层交班模式,在精神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

2.1多层次交班模式 先由夜班护士学校当天24小时交班病人的情况,各医生报告新入院病人情况及本组病人异常情况,各责任护士报告本组病人异常情况,梭班背诵重点病人名单及防范内容,科主任、护士长总结指导重点病人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布置工作任务。每一名剧作人员都可以在晨交班会上发言,而不只是听,从不同的层面将观察到的病情汇集,从而全面掌握病情动态,特别是加深重点病人的印象,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2.2预见性护理

2.2.1病情观察与床位安置 细致细致的病情观察与合理的床位安置是预防风险发生的重要措施。病情观察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患者的主诉和护理人员的主动观察,在鼓励患者及时、主动反映病情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利用晨交班会上获取的信息确定观察内容。对新入院病人,一般先单独安置,观察1——2天,无冲动伤人风险后,可转入留观室;有自伤自杀、逃跑倾向的患者安置于监护室;伴有躯体疾患,跌到风险的患者安置于离值班护士较近的大房间。所有的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安置床位以便更好的进行病情观察。

2.2.2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是预防风险发生的关键措施。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与其交谈,解决患者心理上的顾虑,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能听从护士的宣教,配合护士的工作【3】。在宣教时可告之患者怎样识别精神症状;当受到精神症状支配时,应该怎样求助。并可与有逃跑风险的患者达成“不逃跑协议”等。

2.3评价方法 住院期间根据护理质量评分标准,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査、评分及比较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

2.4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1

4讨论

精神科是护理风险高危的科室,患者的安全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如何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面临的主要课题【4】,本科通过实施多层次交班模式,汇集病情信息,突出了护理观察重点,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其责任心。主动护理意识【5】在风险发生前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徐爱红,施仲芬.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3-9;165

[2]嵇迎春.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9;170

[3]朱莉.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防范护理及展望[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6-1(9);771

[4]田莹.饶艳华,梁桂仙.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护士,2013-9;173

[5]张娅娜.陈白丽.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性评估与护理[J].当代护士,2013-11;93

论文作者:唐志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多层次交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唐志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