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特藏构建与拓展-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

华侨华人特藏构建与拓展-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

华侨华人特藏构建与拓展
——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

王展妮,顾立茵,黄雪珍,白 瑜

(华侨大学 图书馆,福建 厦门 361021)

摘 要: 介绍了华侨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特藏建设背景、原则和建设内容,总结该特藏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在构建特色、使用价值方面做出自我评价。最后,指出了华侨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特藏拓展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华侨华人;特藏;构建;拓展

华侨大学是著名侨校,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华侨华人的活动领域日益多元化,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多元化,华侨大学更应突出侨校特色[1]。图书馆需要对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进行全面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组织和加工,以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侨务工作服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1图书馆华侨华人特藏定位

图书馆建设华侨华人特藏文献库,既要统筹考虑已经存在、且建设已经较为成熟的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资料中心,与之互补、有机结合,又要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以实际科研需求为宗旨,避免重复建设,突出图书馆资源建设优势,所以合理定位华侨华人特藏文献库,尤为重要。通过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四端文物馆以及华侨华人资料中心的调研,图书馆综合考虑,采取了第三种定位方案,将华侨华人特藏文献库定位为综合型文献库,既包括基础性文献,兼做专题研究型文献,该库主要收藏范围确定为3个专题:①侨乡社会文献,重点收集泉州、厦门特种文献,包括侨乡资讯、族谱、特刊、侨刊、历代碑刻等。②中国海外社会背景,涉及海外利益与安全,此专题文献采购已获得本校部分专家教授的项目支持与指导;③华侨华人教育研究资料,主要服务华文学院[2]

2华侨华人特藏文献库建设原则

2.1 为教学科研服务原则

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藏库,首先要考虑其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3]。华侨华人特藏工作致力于充分利用专题馆藏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开展专、深服务,主动融入科研和学习的一线,嵌入师生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从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提升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专业形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档次。

五要加强省际协作和对外合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努力使云南成为长江经济带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

2.2 特色开发原则

图书馆建设华侨华人特藏库,是根据华侨大学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充分满足实际教学科研需求,在文献资源的收藏上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的特藏建设举措。根据本校利用华侨华人特藏文献读者比较稳定的这一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这些读者实行学科跟踪和个性化服务的方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参加他们组织的研讨活动,以更全面地了解读者需求,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服务,使特藏库成为真正的学术服务性资源。

2.3 实体库与虚拟库共建原则

图书馆华侨华人特藏库启动之初便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部分专柜设立都是跟踪重大科研项目,与项目负责人密切沟通,邀请其担任建库顾问,对本库建设的学术方向进行指导,特邀科研项目组成员及其研究生参与建库工作,并获取项目资助购买项目组所需文献。实践表明:研究生是架设在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最佳桥梁。每个研究生都是在参与导师的课题中学习成长的,由研究生针对科研课题开展信息查询与信息传递工作是最直接有效的,由科研人员、研究生、学科馆员组成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图书馆开展特藏库建设的人才保障。此种方式能充分挖掘用户资源,发挥他们的学科专业优势,解决建库过程中信息资源的专业化、专门化分类问题。图书馆该库 “海外社会背景” 专题中的“华侨华人海外利益与安全”文献建构,就获得了华侨华人研究院骆克任教授的指导及其国家重点项目的资助。

3华侨华人特藏建设内容与途径

3.1 建设内容

华侨华人文献资料是随着中国移民以华商、华工、华侨、华裔或再移民等形态移居世界各地的生存过程中生成的,具有积淀丰厚、离散性、多语种性等特征。此外,华侨华人文献资料又是一个不断增加的庞大的原生和再生信息集合体,文献生成还具有动态性、现时性等特征。华侨华人文献资料生成的特殊性和华侨华人研究的边缘学科属性决定了文献资料的珍贵性、稀缺性,书籍采购会出现高价、加价等现象,相应文献采集也较复杂与困难,将会涉及到较多的差旅费、复印费等。图书馆特藏库计划从2015年~2018年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华侨华人特色文献的采集与积累。采集方式包括:抽调书籍、文献采购、接受捐赠与交换、特殊途径采购、文献捐赠与交换、与学校专业学者通力合作。

所谓具有一定学科专业文献素养的学科馆员,是指对所提供学科服务对象的专业领域的文献基本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及对如何利用这些文献的方法、手段有良好的掌握,能够通过开展相关文献调研,对该学科领域发展动向、研究热点、主要作者及研究成果等做出客观的分析和表述,并能很好地及时地与相关学科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并向其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工作者[5]。华侨华人特藏库工作人员从建库始,便转变角色,努力提高学术修养,并发挥专业优势,主动嵌入科研队伍,与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为其研究做好文献咨询工作,并以科研工作所需所求作为开展此项工作的风向标。只有将文献整理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提供服务,反过来,学术研究也能促进和推动华侨华人文献建设实践工作的发展。

(3) 环青藏高原边缘的新构造运动强烈、活跃,地震作用强烈而频发,河流持续下切和青藏高原持续隆升,造成川藏高速公路所经地区的高陡峡谷区发生了强烈的动力作用过程,促进了危岩的形成和崩塌的发生。

3.2 文献搜集途径与方式

华侨华人特藏致力于征集、典藏海内外华人文献、侨乡文献及华侨华人研究学术论著、侨务政策文献等纸版、电子版资料,满足本校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3.1.2 服务本校教学科研。 为本科教学提供基础性文献,为专题项目提供文献支撑与学科馆员服务。关注学校华侨华人研究的各级立项课题,如国家、省级社科基金、教育部各类基金及国务院侨办重点课题研究等,及时与课题组成员联系,并积极主动为其项目提供文献咨询与查阅服务。

4构建特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学科性、知识性[4]。他们关注与自己科研相关的学科领域的进展情况,希望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捕获和析出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希望一站式获取到将这些信息融合和重组的相应知识或解决方案,用户需求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结构合理的特色资源体系,还要建立针对具体学科用户或用户科研过程的服务责任制——学科馆员制度。

今宁波设立的“平字水则”建立在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的古“平字水则”基础上。据史书记载,在温州谯楼前五福桥上的“永嘉水则”为宋元祐三年(1088年)所立,比宁波“平字水则”早170年,并具有管理运用功能,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 “平字水则”。出土于温州的“开平闸”石刻,显然与“平字水则”有着必然的联系,“平字水则”的“平”字极有可能取自“开平闸”的简化运用。因此,“开平闸”石刻很可能是“平字水则”的前身,“平字水则”是其演化的结果。它既是石刻记录,又具运用调度功能,是“水则”发展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渡。

4.1 邀请科研人员参与建库工作,共建华侨华人特藏库

华侨华人特色馆藏资源是特藏建设的核心,特藏资源的采集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特藏馆舍是承载着独特使用功能的建筑体,又是知识聚集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是体现特藏价值的重要物理载体。为保障华侨华人特藏建设工作有条不紊,要重新整合规划选址,再根据该资源特色进行相应的空间布局与装饰,使物理特色库的设计、建设与馆藏定位、采集同步进行。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色资源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很多馆都已经把特藏资源数字化了,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只是基础,还要探索数字化检索工具与应用,华侨华人建库应该高屋建瓴,建设虚拟文库,植入数字人文概念,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4. 2 特藏库工作人员嵌入科研项目,把华侨华人特藏库作为培养学科馆员的有力平台

3.1.1 资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收集华侨华人基础性资料,收集侨乡社会文献,中国海外社会环境文献以及华侨华人教育研究资料,建立华侨华人民间文献资料库。

5未来发展方向

5.1 依托侨乡,加强与海外华人社会的联系

加强与华人社会、华人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资料合作交流机制。与华侨华人资料中心密切合作,向其学习,拓展华侨华人特藏文献的搜集途径,加强与外界华人社会的交流与联系。

5.2 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加强华侨华人特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藏为所用”,图书馆特藏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广泛搜集、妥善保存珍贵文献、专题文献,更要深度挖掘特藏文献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图书馆特藏部将会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华侨华人文献的宣传力度,如利用图书馆宣传栏、宣传单和网络站点等将相关文献向读者进行主动推介;利用开展华侨华人的专题书目、专题书展、专题资料报道等形式,做大做强宣传工作,吸引师生到馆充分利用,促进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对华侨华人文献的二次开发与整理。

5.3 借助大数据工具,共建华侨华人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任何一个图书馆或文献信息机构都不可能全部满足科研读者的需要,大数据时代,共建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国家层面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服务地方的上海市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免费传递平台等,在节约公共资源、方便读者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文献共建共享平台,在某个区域或行业系统范围内,设立专门的“华侨华人”文献建设协调机构,定期组织各图书馆交流和沟通,根据各参与馆的特点和财力情况分配任务,用有限的经费科学合理地建设“华侨华人”文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包括“华侨华人”文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编目、人员联合培训和联合参考咨询等方面[6]

施工期沉降值估算法在吹填工程中的应用…………………………………………… 王启贵,姜珍妮(11-123)

[参考文献]

[1] 晏凌,高瑄,何玉,等.谈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工作中文化传承与服务创新的融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80~83.

[2] 庄国土,张禹东,陈景熙.华侨华人文献学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易淑琼.华侨华人文献专藏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8,(1):52~56.

[4] 徐云.华侨华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共享网络的建设[J]. 八桂侨刊,2012,(1):43~48.

[5] 陈维.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共享与服务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6] 吴春浩.“海上丝绸之路”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6).

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8—0105—02

收稿日期: 2019-04-28

基金项目: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FJJKCGZ17-186)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展妮(1980—),女,华侨大学图书馆馆员。

标签:;  ;  ;  ;  ;  

华侨华人特藏构建与拓展-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