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361006
摘 要:我们学校针对外来学生的不断涌入、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提出了办学主张——“借赏识力量,办一所让每个学生成长的新优质学校”。我们的“新优质成长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注重的是人的成长才是根本。我们借助的是教师善于赏识的力量,建设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即以赏识为手段,以成长为目标,同步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教学研训实效。
关键词:赏识 成长 实践
一、“成长·赏识”的内涵
1.字源解说。《说文解字》:成,就也。长,久远也。“成长”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1)生长而成熟;长成。(2)向成熟的阶段发展;生长。在现实生活中“成长”泛指动物或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欣赏、赞赏,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2.“成长·赏识”解读。对于“成长·赏识”,以上是工具书的解释,我校对“成长·赏识”有自己的解读、独到的见解。
二、“成长·赏识”的实践
1.德育活动展“成长·赏识”之韵。德育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对于个人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凸显“习惯比分数重要”这一理念,围绕“做好人——厚德(健康的心性品德)” 这一核心目标,以赏识为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打造“成长·赏识”型德育。(1)育习惯。把养成训练和养成教育放在主要的议事日程上,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通过导护师、文明督导队员、协管员的提醒,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每周的三项评比、文明班级、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的评选,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2)塑品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组织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班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
2.校园文化蕴“成长·赏识”之美。我校以“厚德求实,和谐进取”为校训,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厚德”为首,既有对教师师德的高要求,也有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殷殷期盼。我们一直积极营造师生相互赏识、和谐共处的氛围,让校园的一切设施都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3.多样课程保“成长·赏识”之需。什么是“成长·赏识”型课程?就是创造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从而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让每个孩子体味不同课程带来的不同滋养,给予他们更多自主选择和自由成长的空间。今后学校要做好精品课程,遵循“健康比什么都重要”的理念,落实“爱运动——健体”的目标,让康乐二小走出去的孩子有鲜明的体育特征,即每个人都掌握至少一项体育技能,具有高于同龄孩子的体育文化修养,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与爱好。我校要让体育文化成为学校的特色,“三球(篮球、足球、羽毛球)”课程成为精品课程,“三球”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4.课堂教学行“成长·赏识”之意。(1)“成长·赏识”课堂特征:①学生成长。成长课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老师们在“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发展”理念引领下,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代替学生成长。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我们“成长·赏识”型的课堂体现了学习中心课堂的理念: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要学习、真学习、会学习、乐学习。②教师赏识。学生的大多数文化知识都来源于课堂教学,在校大多数时间也都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因素。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学会赏识学生。通过赏识,孩子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快快乐乐地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 落实素养的实践。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我校的“成长·赏识”的课堂以能力为导向,课堂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学生要“生长”言语智慧、思维能力、优秀人格。
5.教师团队炼“成长·赏识”之能。叶澜教授曾说:“只有教师发生变化,真正把学生看作主动发展的主人,真正与学生共同投入教学、互动对话,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同时教师也获得智慧成长。”我校“赏识·成长”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激活教师潜能、和谐团队,鼓励教师们提升文学素养、锤炼专业技能,引领先进的教学思想,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不可替代的“助长者”。(1)提升自身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如我校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全员读书岗位练兵活动,阅读书目一由区进修学校指定,二由我校自主推荐。创造交流分享的赏识平台,让教师们在分享交流中成长,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在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身素养,从而助力学生成长。(2)规范教备组管理,关注学生成长。成长课堂的真正改革要从教师开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变革者、实践者。校本教研是教师转型的有力落脚点,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质量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我校教研组和备课组所有的教学研究都紧紧围绕“成长·赏识”的主题。
论文作者:蔡坚信 李春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我校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堂论文; 素养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