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中学人口教育社会效益评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效益论文,人口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应用“中国普通中学人口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前景研究”课题的调查材料,参加调查的有赵乐欢、吴天海、陈思善、甄长明、冯耀秀;数据处理张明、杨景德。
【提要】 1980年开始,人口教育正式进入了中国普通中学的课堂。10年的实践证明,人口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对5所农村地区人口教育试点中学和非试点中学1982~1986届高中毕业生进入社会之后婚育行为的追踪调查对比分析,说明了人口教育对转变学生人口观、婚育观,对规范他们的婚育行为、自觉执行人口政策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证明,在中学普及人口教育是推动我国人口转变的前期工程。
***
1980年,中国基础教育战线出现了一件新事物:人口教育进入了中学课堂。从世界范围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问题的日益尖锐化,人口教育逐步进入学校系统。美国全身心投入对年轻人教育的专家劳文赫兹博士(Robert·J·Lowenherz)指出,人口教育“是过去10年引进美国学校系统的最重要的科目”。70年代以后,人口教育列为亚洲许多国家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国从1980年开始,在10个省市的10所中学试点,相应的有10所教育学院为其培训师资。1985年开始,试点扩大到13个省市的45所中学。1990年以后,试点进一步扩大到25个省市的900余所中学,负责培训师资的有25所教育学院和师范院校。1992年,国家教委的教学计划又把人口教育列为高中的必修内容,并在政治、地理、生物等课程中增加了人口科学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围绕人口教育开展了展览、人口小调查、人口小论文、主题班会、智力,绘画、演讲比赛等活动,标志着中国普通中学的人口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普及的阶段。
对中学生进行人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他们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人口问题是一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懂得人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必须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理,树立新的人口意识、妇女观、爱情观、婚育观,自觉执行人口政策,做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的公民,以推动中国的人口转变。
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学人口教育的这一目的究竟达到没有、达到什么程度,人口教育对学生的人口、婚育观念的转变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人口教育的社会效益究竟如何?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于1993~1994年(1993年6月为准)在5个省的5所学校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追踪调查与评估研究。
1.调查的组织
1.1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中学人口教育对学生人口观、婚育观的转变所起的作用,了解接受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在执行人口政策方面的行为表现,从而对中学人口教育的社会效益作出客观的评估。
1.2调查样本
确定从1980年开始试点的10所中学取样。北京市第15中学和上海市市西中学,虽然是最早进行人口教育的试点,但毕业生大多考入大学并居住在大城市,由于大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很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极其个别,中学人口教育的社会效益很难显现出来。为此,我们舍弃了这两所中学,在其余8所中随机抽取了5所,即河南省渑池高中、辽宁省海城高中、四川省新都中学、河北省昌黎一中、山东省泰安一中。这5所中学都是农村地区的城镇高中。调查对象是这些中学1982~1986年毕业的五届学生中未考上大学而在市镇或乡村就业、务农者,并逐人进行普查。为了对照,又抽取了与上述相对应的同一地区、同一经济水平,教学水平和学生程度都一致,只是未系统进行人口教育试点的学校。这些学校是:河南省渑池县城关镇中学、辽宁省大洼高中、四川省温江中学、河北省阜宁一中、山东省泰安二中。调查对象也是1982~1986年毕业的五届学生中未考取大学而在城镇或乡村就业、务农者,也是逐人进行普查。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人口教育的效果。
1.3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调查表问卷调查方法。
1.3.1调查表设计为“1982~1986届高中毕业生婚育行为追踪调查表”,共23项。其中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包括配偶)7项(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类型)、婚姻情况(包括配偶)5项(婚姻状况、是否登记、初婚时间、是否再婚、是否近新结婚)、生育情况7项(孩子的出生时间与性别、是否领取独生子女证、第二个孩子是否有出生证、采取的避孕措施、孩子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生育意愿、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动机等)、担任计划生育工作与进行人口知识和政策宣传、宣传效果等4项(详见附表)。
1.3.2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按照上述调查对象的标准,在各校找出毕业生名单。按照名单的地址把调查表寄到本人手中,有的学校通过返校活动发到个人手中,有的学校通过街道或村组织发给个人,然后组织回收。试点中学共发放调查表1711份,回收1417份,有效调查表1389份,应答率为81%,非试点中学发放1827份,回收729份,有效数为677份,应答率为37%。河南省试点校与非试点校的应答率均在90%左右。
1.4数据处理
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处理。汇总用DBASEⅢ数据库进行,分析计算用SYSTAT统计分析软件,图象用时间序列分析软件TSP5.10,共获得了20万个数据。
2.数据分析
2.1总体数据分析
考虑到毕业生就业或务农的住地不同(市、镇、乡村),生育政策要求就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调查对象虽都是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但他们就业后有的人通过成人教育取得了高等学历,有的则仍保持原学历),对婚育观念的影响也不同,因而作了分地域与分文化程度的统计分析。
2.1.1初婚年龄状况。是否坚持晚婚是政策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调查统计显示,试点校与非试点校的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初婚年龄
注:*早婚指男22,女20周岁以前结婚
**法定婚龄指男22~24、女20~22周岁结婚
***晚婚指男25、女23周岁及以上结婚
据表1,早婚比值试点校比非试点校低4.2~1.3个百分点(乡村相同),晚婚比值试点校比非试点校高出14.7~7.6个百分点。
2.1.2生育状况是学生执行政策行为的核心问题。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统计的两样本生育状况如表2。
表2 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生育状况
表2数据说明,试点学校只有一孩的人数,按“大学”、“高中”、“市”、“镇”、“乡村”的顺序,分别比非试点学校高11.5、10、2.1、6.5、8个百分点;而有二孩的人数,试点学校分别比非试点学校低10.4、8.6、2.1、5.5、7个百分点;有“三孩”的人数尽管两样本的比重都很低,但试点学校还是低于非试点学校。
2.1.3领证与采取避孕措施状况。上述的生育状况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乡村第一胎是女孩的间隔一定期间还可生二胎。这样由于间隔的时间不同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为此,又分析了领证与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见表3)。
表3 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领证与避孕措施状况
表3数据说明,除采取避孕措施中住地为镇的非试点校略高于试点校(6.7个百分点)外,其余各项试点校均好于非试点校。住地为乡村的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比重,试点校比非试点校高出25.6个百分点,说明按照政策可以生二胎的人中试点校有68%左右的人主动放弃了二胎指标。第二孩有出生证的人,试点校同非试点校相比,住地为镇的高出60个百分点,住地为乡村的高出23.4个百分点。
2.1.4晚婚率、晚育率、节育率、现有妇女独生子女率。
根据上述数据综合计算两样本的晚婚率、晚育率、节育率和现有妇女独生子女率如表4。
表4 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晚婚、晚育、节育、现有妇女独生子女率的比较(%)
表4的数据共有20项,其中有3项即有大专文化程度的节育率、住地为镇的节育率和住地为城市的独生子女率,非试点校略高于试点校,其余17项试点校均高于非试点校。其中最显著的是高中文化程度和住地为乡村的晚婚率,试点校分别比非试点校高18.2和17.5个百分点;晚育率分别高出20.4和22.1个百分点;节育率分别高出8.4和14个百分点,现有妇女独生子女率则高出8.8和10.9个百分点。
2.1.5宣传及其效果。人口教育不但使受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婚育政策,而且为他们离校后自觉参与人口政策、人口知识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表5统计分析了这方面的数据。
表5 两样本学生宣传情况统计表
从表5可以看出,(1)两样本都有半数以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自觉参加了人口知识与人口政策的宣传,而且收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2)试点校参与宣传活动的样本人数高于非试点校16.2个百分点,说明试点校学生进行宣传的自觉性更高;(3)正因为有比较系统的人口科学知识做基础,所以试点校毕业生的宣传效果更加突出,总体宣传效果为160%(各项百分比之和),而非试点校则为90%。
2.1.6平均分、标准差与统计检验。为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两样本的差异,我们又把“追踪调查表”上的8~23项表示婚、育、宣传行为的情况划定了分数,作了综合量化分析,得出平均分与标准差。
表6表明,在10项指标中,除宣传及其效果的标准差非试点校仅有微小的优势外,其余9项试点校全部好于非试点校。
表6 两样本学生婚育行为平均分
考虑到此次追踪调查表的回收率非试点学校偏低,所以对上述平均分又作了统计检验(见表7)。
表7 两样本婚育行为及宣传效果
项目u值 p值检验结果
婚姻
4.163
p<0.01差异特别显著
生育 14.270
p<0.01差异特别显著
意愿 10.324
p<0.01差异特别显著
宣传 11.405
p<0.01差异特别显著
总成绩13.188
p<0.01差异特别显著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P<0.01的显著性水平上试点校的各项行为与总得分均明显好于非试点校。
2.2个案数据分析
河南省渑池县是这次评估涉及的7个县中经济发展最差的县。1990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7662.09亿元,人均678元,而河南省渑池县农业总产值仅8740万元,人均388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2%。
这次调查,渑池县高中(试点)和渑池县城关镇中学(非试点)两样本的情况非常接近。如毕业生中农村人口比重试点占68.7%,非试点占68.8%。试点校发放240份表,回收有效表227份,回收率为94.6%,非试点校发放230份,回收有效表205份,回收率为89.1%,二者的回收率也非常接近。因此,这两个样本的对比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
2.2.1初婚年龄状况。为了能够排除文化程度和住地因素的干扰,我们仍然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统计。
表8显示,“早婚”各项百分比,试点校均低于非试点校;“晚婚”除住地为乡村的试点校略低外,其余各项均高于非试点校。
表8 河南省两样本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初婚状况
注:非试点校没有住市的学生早婚数据。
试点校没有住镇的学生早婚数据。
2.2.2生育状况。从表9看出,试点校各项数据均好于非试点校,其中一孩住地为乡村的百分比试点校高于非试点校20.7个百分点,住地为镇的高17个百分点;二孩住地为乡村的百分比试点校低于非试点校15.6个百分点,三孩则低5.1个百分点。
表9 河南省两样本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生育状况
2.2.3领证与避孕措施状况。表10中除“采取避孕措施”之大专一栏非试点学校高于试点学校而外,其余各项试点校均高于非试点校。“第二孩有出生证”的高中文化程度学生试点校高出非试点校29.8个百分点;“采取避孕措施”的高中程度学生则高出20.1个百分点。
表10 河南省两样本分文化程度和住地的领证与采取避孕措施状况
2.2.4综合分析(见表11、12)。表11、12的综合数据说明,反映执行人口政策的程度与自觉性的各项指标,试点学校全部好于非试点学校,有些指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晚婚率试点校比非试点校高出20.2个百分点,晚育率高出18.4个百分点,独生子女率高出19个百分点。
表11 河南省两样本婚育状况统计表
表12 河南省两样本的晚婚率、晚育率、节育率、现有妇女独生子女率
3.结论与建议
3.1普通中学的人口教育
普通中学的人口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人口科学知识、人口形势、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的认识,树立了新的人口观与婚育观,而且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自觉地执行人口政策,规范自己的婚育行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人口政策是“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而生育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我们依据这些要求设计的晚婚、晚育、少生等各项指标,试点学校都显著好于非试点学校。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则如表13。
表13 两样本毕业生婚育行为6率比较
从表13可见,不是一项指标,而是多项指标,不是小样本,而是大样本,试点校学生与非试点校学生的婚育行为的差异是确定无异的。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结论是试点校的学生接受了系统的人口教育,而非试点学校的学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人口教育。
试点学校系统进行的人口教育,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1)单独开设人口教育必修课,约16~18课时,内容包括人口理论、人口形势、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口政策、新的人口观与婚育观等;(2)在有关的课程中渗透进人口教育的内容,如地理课程中渗透了“人口与自然资源”、“人口与自然环境”、“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分布”等,生物课中渗透了“人口生态”、“性别决定”、“优生”等,政治课中渗透了“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现代化”等内容;(3)围绕人口教育,开展各项活动,如展览室、放映电影或录象片、进行人口小调查,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开主题班会等。
学生接受了系统的人口教育,表现出了与没有接受过系统人口教育学生的显著差异。
调查中,许多毕业生深有感触地谈到了他们的体会:“在学校里接受的人口教育,是深入内心的。尽管毕业许多年了,在作出有关结婚、生育等等的选择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在学校里所受的人口教育,总是感到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去做违背政策的事。”
3.2中学人口教育
中学人口教育为学生离校后进入社会自觉参加人口知识、人口政策的宣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积极的宣传者与教育者,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乡镇中学的毕业生在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中,一般都会成为重要的力量。但从试点校与非试点校的比较可以看出,试点校的毕业生表现得更为显著。两样本中,试点校学生参加宣传活动的人数占入样学生总数的67%,非试点校则为50.8%。其中河南试点校参与宣传的人次数高达207.5%,而非试点校则为70.7%。宣传效果按在“法定婚龄结婚”、“晚婚”、“晚育”、“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制止多孩生育”、“终止近亲婚配”等6个方面的发生次数统计,试点校为160%,非试点校为90%;其中河南省试点校为188.1%,非试点校为62.4%。
“宣传”及“宣传效果”两项的平均分,试点校为5.456分,非试点校为3.289分。统计检验结果u值为11.405,表明在抽样误差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上,试点校学生的成绩远远好于非试点校。
3.3社会效益
中学人口教育的社会效益,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特别显著。
个案数据分析表明,河南省试点校毕业生的“晚婚率”、“晚育率”不但好于河南省非试点校毕业生,而且好于总样本的试点校,也好于渑池县(1990年)的同类指标。独生子女率高于河南省非试点校和渑池县的指标(见表14)。
表14 河南省两样本与总样本、渑池县的比较
河南省两样本毕业生的婚育行为平均分,试点校为15.81分(高于总样本试点校的平均分),非试点校为10.93分(低于总样本非试点校的平均分),二者之差为4.88分,比总样本试点与非试点平均分之差高2.15分。表明在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对人们婚育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学系统的人口教育不仅对改变学生的传统观念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改变农村的意识环境同样有重要意义。日本一位著名人口学家曾经就中国的中学人口教育作过评价,从学生时代就进行人口教育,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婚姻、生育模式的旷世之举。调查证明,此论一语中的。
3.4建议
中国人口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再生产类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类型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在中国单单依靠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是不可能的,必须辅之以社会诱导控制机制的推动。而系统全面地进行人口教育,则是基础一环,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国家教委虽然将人口教育列入高中教学计划,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并没有认真开展。国家教委应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高中普及人口教育。
第二,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与高中生是同一个年龄队列的未来婚育人口,但多数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都没有开展人口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缺漏,应尽快研究解决。
第三,中国人口转变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在于农民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改变。而农村的初中毕业生有70%以上不能进入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大部分成为农民。因此,在初中开展人口教育就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建议制定一个规划,争取在初中逐步普及人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