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与执政党的对策_政治论文

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与执政党的对策_政治论文

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发展与执政党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中国论文,民主论文,应对策略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1)02-0057-05

一、网络民主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发展浪潮中,网络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日益强大。网络正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也对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民主带来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网络民主主要研究网络社会政治民主现象和网络民主政治规律。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民主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方法或手段,“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管理决策的一系列制度的总和,也被称为电子民主。本文认为,网络民主是现代民主发展的新兴现象,是民主政治在网络社会中新的表达方式,体现出网络社会中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的运作机制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中国自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网民数量迅速增加,到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1.8%,在中国,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的参与更加便捷和直接,网络与政治互相渗透,从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权力的重新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网络民主颠覆了传统民主制度对民主政治行为的限制,直接使得民主主体走到民主政治的舞台,行使民主权利,克服了地域和交通所带来的物理限制,直接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包括对现实政治现象的点评、监督、提议,尽管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进行表达,但却能得到和现实近乎一致甚至更大的政治效果。

第二,中国现实的基本民主制度是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由选民选举人大代表参政议政。但不管是人大代表还是政协委员,他们在组织中的政治行为仍然受到特定组织对其政治意识和行为的某种规制,不管这种规制来自于正式的规定还是潜在的规则,但是确实是客观存在的。而网络民主的重要特性就在于给没有任何政治精英身份的民主主体以虚拟的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在网络上发表对某个政治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来体现自身个体价值和实现民主权利。而不需要通过“代表”的代言方式转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可以说,中国网络民主现象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民众力量兴起的标志之一。

第三,中国网民在网络民主行为中体现的平等性特征提高了网民个体的政治价值,网民的政治权利得到极大的捍卫,在政治沟通和诉求的过程中,表达、交锋甚至宣泄都能得到极大的尊重,改变了以往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效果微弱、无足轻重、以官定调的尴尬局面,这种网络民主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这对于很多喜欢上网发表言论的网民来说,网络民主能给他们找回作为公民的政治尊严,满足他们的政治需求。

第四,中国网络民主在现阶段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网络民主选举和竞选机制由于中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不同、网络技术的差异在中国还远远未开展起来。在中国,在传统媒体民意表达不畅,仍然遭遇权力的对抗及种种阻力的情况下,网络民主更多地体现为形成网络舆论和网络监督,从而使得民意得到释放,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并形成对政府及其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巨大压力,成为公民维权的重要手段,积极促进了事件的解决。

二、网络民主在中国已经风起云涌,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

2001年发生的广西南丹“717”矿难事故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开行网络监督的始端。2003年广东发生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一次典型的网络舆论影响决策的案例。随后,网络监督备受关注。2007年,网络舆论监督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真假之辨”等事件纷纷通过网络公之于众,而2009年发生的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的“石首群体性事件”以及“邓玉娇事件”等轰动全国的社会事件更是把网络监督进一步推向高潮。这些事件最后都在网络强有力的跟踪和监督之下,最终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和解决。而在2008年,网络民主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这一年可谓“网络问政年”,举世瞩目的中国“两会”在浓浓的民主议政氛围中召开,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了诸如“向总理进言”、“网民议政”等栏目,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使得遥不可及的“两会”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真正“自己”的会议的感受倍增。这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表明我国网络民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事件的评判和监督,而且中国公众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向党和政府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把参与国家政治、社会事务的管理当做一个公民的责任,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

但是,我们仍然要对网络民主及其各种表现形式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和反思。第一,在网络空间中,虚拟性特征可以让公众毫无顾忌地将自己的意愿与看法以一种更加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能给网民创造极大的宽松、自由环境。民众在这种可以相互交流、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虚拟网络中,不仅可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不分层次、不分职业、不分地域的将自己的舆论力量化零为整,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将多数民众“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集散地。它使得某些只是一个小范围的群体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集聚和放大,甚至可以通过制造舆论压力“迫使”权威服从“大众”意愿。从而形成了“网络暴力”。这种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匿名性、虚拟化与数字化的特质所导致的网民的伦理道德意识淡薄和弱化,不仅带来言论自由的极大张扬,也造成网络交往的极度放纵化。加之法律对虚拟空间规范的困难化,造成网络民主发展的失范和无序,给网络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第二,网络监督的主体代表性问题。我们对网络监督的主体——网民的构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知道网民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群体,作为离乡的“打工者”大部分在从事着沉重的体力活动,上网对他们来讲最多也只是为了聊天和娱乐。这就是说,真正成为网络监督的主体者无非是一些大学生、单位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一些智商和文化程度高、对时事充分关注以及敏感度高的年轻人。如果以此进行网上调查,必然产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调查样本缺乏代表性。而样本的代表性往往能够对调查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样的结果不能说是代表全面、广泛的民意的。这就影响了网络民主参与的平等性。第三,尽管网络中的共识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代表了社会正义,但是网络中的共识并不总能达到一致的。分歧与争论在网络民主实践中是常见的。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提高了现实问题的解决难度。也不时造成混淆视听,造成社会舆论的混乱,非理性化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主观制约。党和政府不得不花极大的力气和时间给予澄清和解释,以使本来不是网民所想象的那种情景得到过滤和“去伪存真”。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四,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迁广泛而深刻,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迅速转型,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维范式、政治文化日益革新且多元分化,以强政府弱社会为特征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但公民力量在客观上逐步壮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民主力量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社会权力分配格局的变化,公民社会政治地位和话语权利也不仅仅限于精英分子,而因网络的普及已经逐步扩大到整个社会民众,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早已从传统的金字塔形的权力配置结构向现代型的蜂窝状权力结构转变,这一结构随着公民对自身权利的维护更加得到强化。权力配置的变化使得执政党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环境的变化作出最具挑战性的反应。

三、网络民主的发展要求执政党创新地运用政党理论,以网络民主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政党先进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要追求的目标,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标志之一。政党适应性是指政党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环境挑战越多,经历的时间越久,则组织的适应性越强。执政党适应性是指在一国经历其产业结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迅速转型,社会阶层、利益格局、思维范式、政治文化日益革新且多元分化的同时,执政党使其体制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在不改变自身既有政权体制的前提下继续生存的一种改革途径,它能促使其政党组织的结构变迁与演进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对环境的变化作出最具挑战性的反应。新世纪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能否适应时代和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政党整合是指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各个部分更加趋于开放,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流动更加频繁,群体、阶层和个人之间的交往大量增加,在面临着新的交换模式面前,政党发挥规范功能、凝聚功能和协调功能,使普遍和广泛出现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被抑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失衡和失调现象,疏通利益表达机制,将社会上各种同质的和异质的利益诉求有机整合起来,纳入到执政党和参政党政治体系之内,形成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并促进形成新的整合机制,保持社会的稳定,最终实现对社会的整合。政党的先进性、适应性和整合性是合为一体、紧密相关的,适应性和整合性是政党先进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先进性政党在功能上的必然要求。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2007年中央政治局专门举行学习讲座,研究讨论互联网的相关问题,对互联网展示了一种积极、创新的态度和精神,目标是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公开表示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情民意,关注民众对政府提出的愿望、要求和看法,他们还率先垂范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表达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民主的真诚意愿。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新近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政府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各项指标综合得分与前一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近25%。地方党政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稳步提高。这充分表明,重视和发展网络民主已经成为党的一项日常重要工作任务,对网络民主的把握和推进已经成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党领导地位合法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是否得到社会民众的肯定和整个社会的中肯评价。党领导地位合法性的加强不仅取决于党为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做了些什么,还在于这些业绩最终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发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价值特征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就是要破除由财富、身份、权力等差异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与网络民主所包含的平等性有天然的契合和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核心,而互联网是人类交往方式的彻底变革,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自由感是前所未有的,这又显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网络民主内在的相融性。

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应是大众,人民群众的参与,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现代科技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也自然地成为国家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之一,因此发挥网络论坛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网络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机遇。政府通过网络论坛发现社会腐败事件并有效处理已经比比皆是。陕西“周老虎”事件经过网络曝光,最终真相大白,确定周正龙所拍摄的照片为假虎照,一些包庇和掩盖事实的官员也得到相应的处理。南京江宁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为抽了天价烟被网络曝光,受到上级高度重视,结果遭到彻查,最终证明其为隐藏的一大贪官。实现民主向网络发展,使政府改变的不仅仅是管理人或服务人的角色,更体现出政府有接受监督的民主的人民政府的职能。网络民主已经成为民众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的重要途径,使国家政权既不懈怠,又能让权力运作具备高效性和责任性,进而让网络民主成为国家政治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对网络事件的有效处理,大大提高了党在民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水平。但网络民主毕竟有自身中立的特点,可以为不同的利益和目的服务,不提供价值判断和导向作用,所以势必对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带来消极影响。社会主义民主在新的领域实践,应是法治下的民主。如果允许利用民主权利,在论坛进行恶意攻击,或进行违法犯罪行为,那也不是民主应有之义,同样,为抑制民主,利用工作之便或职权不当干涉民主,任意横行,不仅搞闭目塞听,甚至还动用权力追查网络言论,对网民大搞搜查,制造白色恐怖,不但使网络民主实践有被窒息的可能,也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在群众中的合法地位。所以既要发挥网络民主的积极作用,又要正确对待网络民主对党的执政地位所带来的复杂局面。要积极探索崭新的“公开、互动”执政模式,树立开放沟通的理念,加强引导、科学决策、构建平台、完善机制,将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加快执政党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网络民主背景下推进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策略

尽管网络民主作为社会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民主发展进程中一个“配角”,其虚拟性、数字性和无序性特征并不能代替现实中社会民主意愿的规范表达,但是其自由性、便捷性、廉价性和全球性使得网络民主对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运作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网络民主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社会功能的今天,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党就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执政环境,与时俱进,利用积极的执政资源,释放政党自身的整合功能,不仅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过程中,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起执政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有效应对网络政治及推进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1、网络民主要求党的执政理念现代化、运作模式现代化、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现代化。我们首先应欢迎网络民主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党改进自身领导方式和领导水平、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契机。一方面,网民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和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往往比现实中各种批评意见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它是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吸取民意的有效来源,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评是我们纠正错误决策、承认工作失误和错误的重要根据,是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推动力。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对待网络民主的科学态度,并把网络民意作为自身决策的有效根据而不是把他看做是自己的对立面,实现执政理念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网络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执政方式的科技化水平,推动网络政府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和网络技术平台建设,把党和政府的政务管理信息,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向所有民众公开,接受民众的监督,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党的执政运作模式的现代化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

2、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具体而细致的执网行为,用提高网络中的权威合法性去占领网络的主导权。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网络从总体而言是拒绝权威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网络之中,在网中每一个主体都是多极主体,彼此之间已经转向交互式和非中心化。作为执政党,虽然中国共产党拥有丰富的执政资源,拥有一大批网络高级技术人才,并拥有网络控制权,但并不表明我们能在网络社会中自动拥有网络主导权。我们必须以提高权威合法性去占领网络主导权。权威合法性的获得是以民意的肯定评价为前提而不是来自于自我标榜。我们首先要开放网络资源,给广大群众提供自由的网络空间,同时我们也用自己先进的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各种党政网站、论坛,用接近群众的网络语言向社会和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政府工作,避免官僚、僵化、刻板、形式主义的纯粹意识形态宣传。领导干部要跟随时代变迁的步伐,掌握和提高自己的网络技能,在网络民主背景下客观认识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地位,主动同社会群众(主要是网民)加强平等对话与交流,让广大群众在网络中感受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人格魅力,努力提高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网络民主中的干部行为是决定我们是否占领网络主导权的重要标志。

3、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对错误言论和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现象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在这方面,应注意两点,一是对各种网络暴力现象要给予坚决控制和打击,对一些民众故意通过网络传播谣言、恶毒攻击党和政府以及守法公民,通过网络曝光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隐私要坚决予以打击,要制定出有效法律和规则,通过有效法律和规则的履行实施,使得网络管理有法可依,经得起社会的监督评价,得到民众的认可,为维护必要的社会稳定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对民众合法运用网络平台揭露社会阴暗面和丑恶现象,对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进行合法合理地监督和批评要给予切实保护,绝不能滥用职权肆意践踏民众的民主权利,更不能随意动用专政手段对付普通网民,禁止出现诸如“跨省追捕”现象的发生。各级领导必须慎重和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对网络所暴露的问题一是要核查,二是要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三是正确把握好舆情控制,不致让舆情失控,最终导致社会混乱,激化社会矛盾。提高各级干部的执网能力,这是网络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4、网络民主过程中反映和暴露的问题,党要切实采取措施,把他们分解到自己日常工作中去,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剑涛认为,“政府上网并不是一种政治秀,它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且应该通过一种成本较低、速度较快、效果较好的解决渠道。只有真正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达到政府上网的目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很多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应该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网络这种低门槛、无边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平台,恰好为政府分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极佳的途径。政府上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拔掉一个个雷管,平复社会暗礁的过程。

5、要加强对网民和网络从业者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积极宣传正面舆论,为网民制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从现实来看,要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失范现象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无论对于网民还是网络从业者来说,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是促进净化网络社会的有效保证。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而对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民主政治发展形势教育更是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掌握着网络的控制权,一些干部不能正确对待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经常不适当地使用职权对群众实施网络恐怖,这些都是对网络民主的窒息与损害。因此,积极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民主文化环境,创造既活泼自由又严肃认真的网络规范和秩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标签:;  ;  ;  ;  ;  ;  

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与执政党的对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