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国际资本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_投资论文

善用国际资本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_投资论文

善用国际资本,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较快论文,经济持续论文,促进我国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现状观察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急剧扩大,流动速度空前加快

自2002年以来,国际资本快速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能力空前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空前繁荣。到2008年底,全球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和外汇储备、公共基金等已超过50万亿美元,其中仅养老基金就高达二十多万亿美元。这些基金主要投资于本国,但也有大量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金融证券投资和外汇储备经营,不断从一个国家和地区流入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因此,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入的增长更为突出,期间资本流入总量的规模增加了5倍。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流入总量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2.7%提升到2007年的7.5%,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十分明显。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多样化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来看,FDI(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仍是主要形式,但比重有所下降;FPI(国际证券投资,也称间接投资,Foreign Portfolio Investment)的比重有所上升。具体表现出来的是,以生产资本的转移或流动为特征的直接投资方式比例有所下降,以货币资本转移或流动为特征的包括中长期贷款和证券投资的金融、证券投资方式比例有所上升。这种变化的结果是,对资本流入国来说,资本转移的可控性降低了,不确定性却提高了。

国际直接投资的各种形式也有所变化,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等传统投资形式的流入规模比较缓慢,而股权投资、直接收购等投资形式相对异常活跃,并且和FPI(国际证券投资)一样规模扩张较快。如果我们可以把私募股权投资划入长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话,那么基金大举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正是近年国际资本中的股权投资、直接收购异常活跃的结果。

(三)国际资本的流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来看,发达国家经济体资本流入的绝对规模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的比重在逐步上升。

从国际资本的流动形式来看,FDI主要流向欧洲与中亚市场,股权资本主要流向东亚新兴市场,从而使东亚成为股权投资流向最大的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接受FDI流入的同时,也开始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亚洲和拉丁美洲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推动了亚洲和拉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

然而,无论从全球金融危机前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情况看,美国都是主要的净资本流入国。金融危机前一年,美国的净资本输入占全球净资本流入的近50%,主要原因是美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需要对外进行融资。

新兴市场成为净资本输出国,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金融风暴前,中国是最大的净资本输出国,占全球净资本输出的21%,原因是,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规模最大,构成对外净资本输出。

美国净资本流入的渠道主要是证券投资,新兴市场资本流出的渠道主要是外汇储备。二者形成对流的怪圈是:新兴市场国家在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随后又回流到美国,主要购买了美国的债券,从而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提供了融资。

这就是被称为“斯蒂格利茨怪圈”的资本循环:新兴市场国家在以较高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引进过剩资本之后,又以购买美国国债的低收益形式,把借来的资本倒流回去。在这个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损失大量的福利,并替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着风险。

因此,在国际资本流向多元化中,新兴市场经济体虽具有极大吸引力但处于弱势地位。

(四)全球金融风暴可能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发生变化

首先,美国的金融帝国地位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因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而受到了挑战,从而使美元作为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受到影响。

其次,金融风暴使全球流动性收缩,持续收紧的银行信贷使信贷风险和融资环境恶化,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自去年底以来一直在放缓。尽管各国在金融风暴后均采取了积极的刺激经济措施,但是从信心的恢复、经济的复苏到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正常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金融风暴中受冲击最大的是虚拟经济,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因此,先前那种FDI速度放缓,比重下降,FPI速度加快,比重上升的情况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归。实体经济的率先回暖会带动作为长期资本主要形式的FDI的加强。事实上,金融风暴后全球许多跨国公司的扩张要求正在日益恢复,FDI的规模和比重在一段时期会得到一定的强化,其他形式的流动也在缓慢恢复。

让我们对当前国际资本现状的观察做一小结:

1.国际资本对全球经济产生着影响,全球经济的变化也改变着国际资本的形态及流动。正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的:就金融发展而言,资本流入随着股票流动性和金融开放度提高而增加;就宏观因素而言,资本流入随经济增长的增强而增加。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成本优势的降低,FDI(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开始出现下降,证券投资比重上升,这似乎意味着,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的看法正经历由制造业到市场的转变。也就是说,国际资本今后可能会更多地以证券投资的形式介入新兴市场,而非以往那样集中地以直接投资的方式介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

3.新兴市场国家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制定和实施与新的外部条件相适应的国内政策,以降低本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动荡和经济波动方面的脆弱性,更灵活更务实地保证本国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

二、对中国经济与国际资本相互关系的观察

中国经济和国际资本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关系,是互相合作又互相博弈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和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国际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来把握二者的关系,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一)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情况

近年来国际资本在中国的发展最值得关注的是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来自国际的各种投资特别是长期投资进入中国的数量和速度都增长很快。

进入本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势头迅猛,出现了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势头,亚太地区直逼西欧地区成为国际资本的重要投资场所,尤其是以中国成为吸引国际资本流向的最重要的区域之一。2008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为924亿美元,到2008年底已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2009年1~4月,我国实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277亿美元。随着各国金融机构对中国中长期贷款的增加,以及随着中国企业通过并购、上市等证券化融资的增加,我国利用外资的实际总量要远远大于上述数字。这些特点说明,中国经济与国际资本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其次,各类投资基金在中国迅速兴起,各类投资机构对中国投资的信心越来越强。

随着国际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简称PE)在中国兴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一度在中国广受青睐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已被近年兴起的股权投资所覆盖,“风投热”已融合在“PE热”之中。国际资本通过PE投资在中国大获成功的效应影响深远,国际资本通过PE等方式在中国投资方兴未艾。据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一位高管的说法,IDG在中国的年投资回报率为48%,而在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年回报率仅为15%左右。事实上不少PE对单个企业或单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远远高于这个水平。一方面,PE的投资成就了许多上市公司,成就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司,成就了许多百万、千万、甚至亿万富翁;另一方面,PE机构也从中获得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巨额回报,这是近年国际资本在中国的一个缩影。

2007年针对亚洲新筹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比2006年翻了一倍(逾300亿美元),针对中国的新募基金翻了4倍。另有第三方调查显示,中国成为全球PE最活跃的投资市场之一,2007年全年针对中国内地的整体投资额达124.86亿美元,是前一年度的2.5倍,对此不少媒体用“井喷”来形容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PE和各类基金、投资机构仅仅平静观察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便出现了回暖。

(二)我国利用国际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存在监管缺失的状况。比如关于目前方兴未艾的私募基金,自国家发改委2006年颁布《创业投资管理办法》后,一直没有正式出台相关的法律。

二是存在国际热钱涌入中国的忧虑,虽然目前还无法判断外资是否正在大规模地流入中国,但是考虑到欧美所采取的低息政策以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良好,中国的确成为国际资本的最大诱惑。当欧美日经济形势严峻时,中国成了国际资本难得的避风港。

三是流入的资本存在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的产业机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四是我国的引进外资政策、存贷款政策存在偏颇,资本市场的资本形成能力还相对较弱。

(三)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善用国际资本

1.从国家战略、国家法律层面

首先,应当尽快健全法律和法规,如一直在积极制定的《私募基金法》、《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管理办法》等,需尽快制定出台,以便规范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和流动。

其次,对于当前外资可能大量涌入的情况,要提高警惕,区别对待。外资的大规模进入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没有必要过于惊慌和担忧。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维持增长速度,实现保八的目标,除了财政拿钱,还需要借助各种投资,一个长期稳定的资本流入,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动力。

第三,在吸引中长期国际资本的同时,也需要防范限制短期资本泛滥。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资本管制和监督,严防资本市场脱离经济实体的复苏而过度膨胀,另一方面又须加强对中长期资本市场的引导开发,鼓励与产业挂钩的国际资本的投资,要进行适当的“引流”,引导资本流向它应该去的地方。

第四,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资本来自企业积累和财政分配,但更多的是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城乡居民、工商企业、各级政府暂时不用的资金转化为社会资本。在我国,本来国内社会资金相对宽余,但资本形成能力较弱,转而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既增加了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又降低了我国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应尽快在政策层面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引导。

2.从企业的战略决策层面

首先,企业要了解自己,企业自身处于什么阶段,企业最需要的是什么。融资渠道很多,哪一种适合自己;资本市场很多,哪一处适合自己;投资基金和机构很多,哪一家能成为合作伙伴。不要追风,不要盲目融资和上市,融资和上市要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

其次,要了解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和游戏规则,了解有关法律法规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合作机构所在国的法律法规,都要谙熟,必要时要借助守信的专业机构,避免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避免陷阱,合法融资,阳光上市。

第三,和国际资本合作前,企业要了解自身的身份和价值。我在各地接触过一些企业,也有地方的同志跟我讲,我们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和国际资本打交道时,往往以一个不明晰的股权架构、不清晰的财务状况、不明朗的发展前景,再加上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管理团队,去面对资本机构,虽然你拥有专有技术,你的市场份额很有优势,你眼前的赢利也很好,但往往得不到好的认可和好的估值。因此,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的企业要以“干净之身”、“健康之身”、“金贵之身”和国际资本合作,获得应有的估值,达成双赢。

三、中国西部和国际资本的合作

(一)西部的优势

西部的优势可以分为存量优势和增量优势两个方面。

1.西部的存量优势

第一种存量优势是自然资源优势。西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全国75%的水电资源,80%以上的矿产资源,82%的草场资源,51%的森林资源等等。此外,在中草药、农产品(农业开发)、旅游、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旦获得国际资本的介入,前景不可限量。

第二种存量优势是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交通运输、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基础。特别是蜀道不再难,缩小了西部与中东部的距离。去年西部GDP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了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就说明了西部60年来取得的成就,形成了很好的存量基础。

2.西部的增量优势

第一种增量优势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了政策优势,为国际资本进军西部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为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从而为国际资本进入西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种增量优势是西部以成渝经济区为龙头形成的后发优势。成渝地区将成为能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相媲美的中国第四大城市集群。因此,以成渝经济区为龙头的西部经济有后发优势,潜力无限。这种后发优势,将会形成很好的增长环境,形成很好的投资机遇。

(二)在利用国际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一是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的分布不合理,农业基础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处于初始状态,加上人口众多,城市发展极不平衡,成都、重庆独大,缺乏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城市,大城市辐射力受到限制,结构调整艰难,重工业多于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些因素,成为制约国际资本西进的障碍。

二是西部的投资环境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善。硬环境方面,包括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此为前提条件的营销网络在西部的发展和布局仍然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很落后。软环境方面,包括观念、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劳动力素质、政策、体制等等,都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三是西部地处内陆,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高,成为国际资本生产性投资的天然区位障碍。

(三)西部吸引和利用国际资本的策略

一要制订科学的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激励政策,以政策为导向,借助国际资本的力量参与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要加大改善西部投资环境的力度,除了从上述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改善外,特别要注意加大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力度,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善用国际资本的意识和水平。

三要搭建企业与国际资本交流合作的权威平台,改善企业与国际资本合作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指导企业与国际资本开展合作,降低中国企业和国际资本合作的风险,提高企业与国际资本合作的成功率和收益率。

标签:;  ;  ;  ;  ;  ;  ;  

善用国际资本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均衡发展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