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_道教起源论文

道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_道教起源论文

道教生态伦理观的哲学涵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伦理论文,哲学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世界七大宗教之一的中国道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博大精深,几乎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包括气功、八卦、《周易》、阴阳、五行、中医、针灸、数术、巫术等等。鲁迅先生曾感慨地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近些年来,理论学术界对道教的形成及其文化涵蕴、玄道的根旨、方仙道的精神旨趣、丹道理论及性命学说以及道教与社会、政治、科技等的关系、道教及其思想对中国人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等都有见仁见智的深刻论述,著述颇丰,但对道教生态伦理学的哲学涵蕴却探讨不够、论述较少。笔者试就这一论题作一浅陋文章,以求教于广大专家和学者。

一、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道教在研究人和世界的问题上,采用了一条由重人贵生到人物睦邻的路线,其生态伦理观是在其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又上升到人物睦邻的自然宇宙观。因此,我们在研究道教生态伦理观时,不得不研究其人生价值观和自然宇宙观。这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的,也是本文题目之所故。

在研究宗教时我们发现,不论宗教的形式如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所关注的对象不是人类的肉体,而是人类的精神。在它们的眼里,肉体及感官所带来的一切欲望都是罪恶的,都是要被努力丢弃的。宗教的目的只在升华人们的精神,宗教的各种仪式都是使精神升华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所以,各宗教都重视修炼,而修炼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存天理,灭人欲。比如,佛教的最高宗旨就是修炼成佛,即通过礼佛、功德、诵经、打坐、口宣佛号等仪式,清除来自世俗的杂念,压制肉身的欲求,使人达到一种“无我”、“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其它的宗教诸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也都是注重精神的修炼,而忽视甚至鄙视肉体的存在。即是说,大多数宗教都没有正确处理好肉体与精神的关系。这也是邪教能够常常利用宗教来残暴人们的身体、杀戮人们的性命的原因之所在。

而中国的道教虽然在几千年里传播不广(仅限于中国和东南亚一带),但在处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它最为直观,最为合理或科学。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一个突出的区别就在于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佛教讲修成正果,基督教讲死后升入天堂,伊斯兰教则认为信徒死后回到真主那儿,它们一致构造的是一个人死以后的世界,它们都在研究人死后如何升天的问题。而道教却恰恰相反,它不是研究人死以后如何,而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如何才能长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道教可以称为是关于人体生命的宗教。珍视生命,重人贵生,是道家、道教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亦是其最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之一。从《老子》所强调的“自爱”“摄生”、“贵生”和“长生久视”,《庄子》所说的“尊生”、“保生”、“全生”、“尽年”,《吕氏春秋》所说的“贵生重己”,到《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太湖真篇》等,始终贯穿着身性双修、重人贵生的思想传统。道教的宗教理想就是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因此,道教非常重视人的存在、非常珍惜人的生命。《老子》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故应防患未然,以求“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庄子》虽然倡导“齐生死”,但仍重视己身。其主张“无情”、“轻物”、“薄利”,目的都是在于“保身”、“全身”,并假托黄帝学道广成子之言,讲述“长生”固形术。《吕氏春秋》进一步揭示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明白地指出:“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其后,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将“生”代替“人”,而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认为“生”是“道的别体”,是道在天地间的具体显现,无生命即无大道。《太上老君开天经》中也描述了万物的形成及生命的起源,它说:“太初剖判,天地初分,中有日月,包含元气”,“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万物之中,人最为贵。”这就明白地提出了道教系统的人生价值观:生命来源于自然,最初创造生命的是天,使它得到保养和生长的是人,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就是“贵生”,贵生是人类之至德;贵生的方法有许多,其主要的原则就是凡对生命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对于生命有害的事情都应制止,即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贵生篇》),尊重生命,也就是保护生命。尽管道教同其它宗教一样,强调人的精神比肉体更为重要,提出了“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论断,但十分有趣的是,道家通过形而下的“器”修炼形而上的“道”的目的,恰恰是为了形而下的“器”即人的肉体可以“白日飞仙”、永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肉体永生不死的前提是精神的自觉修炼,在修炼精神的过程中,肉体可以脱离生命存在的一般法则,二者是互利互惠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道教不仅像其它宗教一样注重“性”即精神的修炼,而且珍视生命的存在,其基本的人生价值观是重人贵生。道教关于生命本质的思想,是从《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发展来的,它所遵循的是一条万物递进化生的思维路线,它的修炼方法完全是肉体和精神互惠互利的“精神进化法”。应该说,道教的人生哲学具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正如《抱朴子内篇·黄白》中所说:“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这就是道教重视现实、参与造化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道教的人生价值观中包含着一种奋斗的精神,尽管在教义理论上常以无为、不争等概念来论述其道旨,但究其本质,无为、不争仅是其手段与形式,积极上进才是其根本与目的。

二、珍视生灵的生态伦理观

从其人生价值观出发,道教在对待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态度上,采取了更为合理的珍视一切生灵的生态伦理观。这也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的一个显著区别,或者说是道教的一个独立不群的特点,世界上其它任何宗教都是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都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偏偏道教关心的重点是勃勃生机的大自然,它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它的整套学说不是以人与人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而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研究重点。虽然在道教学说中也涉及到人,但它所关心的人不是社会状态下的人,而指的是人的自然态,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道教并非关于社会的宗教,而是关于自然的宗教,甚至可以把道教称为自然宗教。

道教对一切生命都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被道教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的《度人经》开卷即说:元始天尊说经十遍,天地开辟,万物长生;其第八遍:“妇人怀妊,鸟兽含胎,已生未生,皆得生成”;人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养育,九气结形,故九月神布气满能声。声尚神具,九天称庆,太一执符,帝君品命,主录勒籍,司命定算,五帝监生,圣母卫房,天神地抵,三界备守,九天司马在庭东向,读《九天生神宝章》九过;男则万神唱恭,女则万神唱奉;男则司命敬诺,女则司命敬孝顺,于是而生。九天司马不下命章,万神不唱恭诺,终不生也。夫人得还生于人道,濯形太阳,惊天骇地,贵亦难胜,天真地神,三界齐临,亦不轻也。当生之时,亦不为陋也。”正是在万神唱恭、惊天骇地的庄严而神圣之际,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在这里,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歌颂与赞誉,从孕育到诞生,整个过程都是非常神圣的。从表面上,这段描述生命孕育产生的过程,似乎充满了神秘的色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包含深切情感的文句,使人们对生命满怀敬畏,充满神圣,从而懂得应该珍惜生命,维持生命,重视一切生命的存在价值。

道教对生命的态度不仅仅停留在歌颂和赞美的层次上,而且还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把是否珍视、爱护一切生命作为衡量人的道德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首无,在道教看来,人类财富的多寡,并不是以拥有多少金银珠宝为标准,而是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评判。《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所谓“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物种延续发展下去而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至下皇时物种更少了,为大贫;此后,物种难以足万,为极下贫。天地为人之父母,此父母贫极,则人子亦大贫,结果天地人皆悉被伤,为“虚空贫家”。因此,天子的责任就是让小鸟飞得更轻更高,让野兽跑得更快更远,让珠宝更加美丽,让植物更加茁壮,让圣人更加聪明,这就是治理天下的圣道。其二,基于这种认识,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应观察天地变化之机,分辨万物生长之利,以促进生命的发展,使万物各尽其年。《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度人经》说:“日月合明,昆虫遂性,至化无边”;《太上境太清经》说:“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由此可见,生命关天,岂可轻视,任意暴殄。对于那些暴殄天物、残害生命的各种恶行,道教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与严厉的批判。《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卷三中详细地论述了末世恶人们的所为,他们或杀牛羊驴马猪禽之类,或杀鹿虎狼豹野兽之类,或杀鹊鸠燕雀飞禽之类,或杀虫蛇蜂蝎蝼蚁之类,或杀龟鳖鱼虾水虫之类,等等,其可谓杀机大发,万物遭殃。其手段亦非常毒辣,或飞鹰走犬,张罗布网;或放火烧山,穷林竭泽;或持弓矢刀杖,手揉足踏,坐按卧捺;或穿坑出土,折篱作障;或剖胎破卵,热汤泼地;或断其头足,剥裂皮毛;或猛火煎烧,沸汤烹煮;或生分子母,断其胎育;或固绝命根,令其永灭。凡此种种恶行,杀害无数生灵,罪业深重,皆为逆天叛道,必遭报应,死后堕入九幽地狱。这些警示性的语言其目的还是规劝人们,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多一些爱心,使生命得以保护,使万物得以生存,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其三,道教强调,尊重生命,善待万物,正是大道本身拥有的普济救世美德的最好体现,亦是做人的根本与修道的必须。《老子》说:“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赤松子中诚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抱朴子内篇·对俗》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感应篇图说》指出:“慈者,万善之根本。人欲积德累功,不独爱人,兼当爱物,物虽至微,亦系生命。人能慈心于物命之微,方便救护,则杀机自泯,仁心渐长矣,有不永享福寿者乎!”这就把行善积德与修道成仙明确地联在一起。一个人要想成仙,就必须慈爱万物,积大功德。因此,《元始洞真慈善孝子报恩成道经》说:要教育世人,懂得慈爱孝敬,遵顺自然的规律,守正道以宝身形,怜悯万物而不伤害生命,承认宇宙间的生命都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同人的生命一样,应得到重视和保护。在这里,道救珍视一切生灵的生态伦理观已发展到了极致。这种尊重生命、强调保护物种的思想,早在一各八百余年前就被提出,不能不说是道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一大思想贡献。

三、人物睦邻的自然宇宙观

从道教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在对待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问题上采用了一种自然宇宙观,其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一切非人类生物都应和睦相处。其一,反对唯人独尊,主张万物平等。道教认为,生命是神圣的,无论是天地的至灵——人类,还是遍布山川空间的禽兽鱼虫,它们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大道至德的显现。任何生命在其孕育、诞生、生长及至死亡的过程中,始终都充满了神圣的色彩。人们对一切生命都应怀着敬畏与热爱的心情,都应从事保护生命、善待万物的事业。其《文昌帝君阴骘文》说:人们都应该“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应该“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如是则吉神拥护,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其《尽数篇》亦说,天地精气集聚,必有所生所附;集于珠玉,就明亮精莹;集于树林,就茂盛成长;集于圣人,就化为卓识。其《贵公篇》进一步说,天地是伟大的,它生育万物,却不把万物看成自己的儿子;它长养万物,却不将其据为己有;万物都接受它的恩泽,却不知道这些恩泽来自何处。这就是天地的美德,亦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德。在这里,道教既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了人类善待万物的主动性,而不是相反;同时,又摆脱了唯人独尊的思想,否定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自大狂妄态度,用《无能子·圣过》中的话来说:“人者,裸虫也。与夫鳞毛羽虫俱焉,同生天地,交气而已,无所异也。”既然如此,人类应该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慈悲的心情去善待生命,应该承认各种生物的生存权利,并把护养万物、维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作为人类的重大责任。其二,否认人我独存,指出万物同体。在道教看来,所有的人,所有的非人类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矿物土地,共同构成了一个在共同的宇宙之中相互连接、相互协同进化着的共同体。早在一千八百年前,道教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无能子·圣过》说,天地定位,阴阳气交,于是裸虫、鳞虫、毛虫、羽虫、甲虫生化,万物生化。从“天地定位,阴阳气交,万物生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教认为人的本性和其他一切自然事物是同一的,人和万物都一起处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不息的宇宙之中,正如《关尹子》所说,自然界好比大海,其中包含着亿万的生命及其变化,这亿万的生命及其变化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并没有可以单独生存的人我,所有的生命都像锁链一样,一环套一环,若其中的任何一环遭到破坏,那么这条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归宿将会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人和万事万物都应睦邻相处,要认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保护生命、善待万物,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道教的人生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和自然宇宙观是一脉相传的,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含有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思想和主张。目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世界范围内的环保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生态伦理学在世界范围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在这方面,中国的道教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发与感悟,其中那些具有远见的观点理应发挥它本身的光芒,为21世纪的人类新文明、新伦理做出贡献。当然,同其他宗教一样,道教在本质上也是唯心的,其中也包含着许多诱导人们误入歧途的东西,这是我们在研究道教时要切记的。

标签:;  ;  ;  ;  ;  ;  ;  ;  

道家生态伦理的哲学内涵_道教起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