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进生产力”的性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性质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4)05-0018-05
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任务,生产力也是我党“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但现有的生产力研究,特别是生产力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还远不能回答什么是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这样的重要概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欠。这种理论落后于实践的原因或者是把“先进生产力”看成简单的自知自明概念而认为无须进一步解释,或者是把“先进生产力”当作一种装饰而无须认真对待。无论哪一种原因都轻视了“先进生产力”的洞察力和实践价值。事实上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高速发展正是来源于先进生产力。本文准备从生产力的性质出发,考察先进生产力的内在经济规定性和基本内容。
一、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缺陷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专有概念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一大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重要区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概念为主线而延伸开展的理论体系,而西方经济学则根本没有生产力概念的地位。例如整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根本没有收录生产力的词条!就是西方经济学在使用生产力一词时其含义也与我们使用时的含义不同,更多地是指“生产率”。但“生产率”绝不能代替“生产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例如我们不能说中国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提高生产率”,中国共产党代表“更高生产率”。这不是修辞学上的错误,而是不能正确表达我们的核心思想。因此,研究和表述这一生产力理念,在逻辑上应当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也是生产力经济学始终追求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对生产力的看法不能胜任解释“先进生产力”的任务。传统理论对生产力的看法可以划分为三大不同观点:能力论、历史决定论和理性选择论。但是我们认为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表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理念”,对此详述如下。
能力论的生产力。“能力论”是对生产力的最普遍的看法,它的正式说法是: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能力论很明显是对生产力的静态看法,着重在判断生产能力的大小而不是生产力的先进性和落后性。此外“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论背后隐藏着技术决定论的影子:正像生产十万辆汽车的工厂不能生产二十万辆汽车一样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生产力实际上被描述为这些技术标准的总和。由于技术本身对经济学而言是外生因素,因此把生产力研究排除在(传统)政治经济学之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也是生产力经济学长期不受传统经济理论重视的原因之一。但是实践已证明把生产力排斥在外的经济学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生产力经济学第一个意识到纯生产关系经济学的这一缺陷,力图把生产力引入传统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按照能力论的观点解剖了生产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了生产能力的各种来源,为提高人们对生产能力的认识做出了贡献,但最终难逃技术决定论的限制。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日益替代物质技术生产力,这使生产力更像制度约束的生产力,而不是技术约束的生产力(孟庆琳、王朗玲,2002)。能力论的生产力对此力不从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历史决定的生产力。历史决定的生产力观点带有方法论的色彩,典型的说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源泉。这一看法常常被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我们认为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首先,如果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历史的“外生变量”(源泉),那么生产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能停止在这一点,而应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如果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答案应当是“生产力由社会历史决定”。这显然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证或“同义反复”,因而“历史决定的生产力”没有说明任何事物。其次,如果把生产力看成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注: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M].人民出版社,1980.138.),像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一样归于不可预知性和客观偶然性,那么共产党凭什么具有代表一个本质上不可知过程的优先权?在优先权的确定失去客观依据时,只能剩下社会规范的含义,而社会规范的价值判断属性会大大损害“先进生产力代表”认知地位的科学性,使其和玄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后,如果生产力是可以预知的,正如“实证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那样,可以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归纳出生产力的规律。但是只要这一生产力规律具有可预知的客观必然性,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象机器按照机械原理运转一样,按照这一客观必然性“先验”地决定未来实践。且不谈这样的生产力是否符合历史实际,就其可预知的客观必然性而言,生产力只应有符合规律和不符合规律之分,而不应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很明显“历史决定的生产力”的贫乏内含不可能成为描述先进生产力的理论基础。
理性选择的生产力。“理性选择”是当代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方法,现在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我国的经济学各个领域。目前虽然还没有谁把“理性选择”方法明确引入生产力经济学中形成“理性选择的生产力理论”,但这一思想已经广泛地渗透在各种各样有关生产力的描述中,已是不再有新鲜感的老生常谈。例如,如果每个企业选择最优化的生产方式,则社会生产力就是最优化的社会生产力;如果每个企业选择先进的生产力,则社会生产力就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如此等等。这里包含的熟知的原则是:个人是可以选择的;选择是有“理性的”;社会服从这一理性选择的结果。
理性选择的生产力理论(思想)把生产力概念从僵死、机械的技术论和规律论(能力论与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了人本主义的思想,更符合“知识经济”、“后工业化”时代的特点,因而具有强大的“侵略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仍然不足以解释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如果每个人都遵照“理性选择”的过程最优化自己的生产力选择,如果这样的选择就是“先进生产力”的话,那么由于没有人会选择非最优化的生产力,因而必然不存在“落后生产力”。另一方面,如果存在非最优选择的“落后生产力”,那么一定是有人没有“理性选择”,这与“理性选择”的前提自相矛盾,因此这样的事只能看作是“错误”或“例外”,应逻辑地排除在外。但是,在没有“落后生产力”的地方我们还有坚持“先进生产力”的必要性吗?因此在“理性选择”的理念下,“先进生产力”只能剩下修辞学上的装饰意义。
尽管现有的生产力理论都不能说明“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概念,但都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宝贵财富,也是生产力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历史选择的生产力”能够说明“先进生产力”,并且和生产力经济学的历史传统保持密切的血缘关系和一致性。
二、“先进生产力”是历史选择的生产力
我们认为历史选择的生产力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属性。
竞争性
如果说传统生产力把自己定义为“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更多地表现了生产力创造物质有用性的一面,那么当代生产力则更多地表现为竞争的武器。首先,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历史约束,争夺资源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例如奴隶社会争夺的是奴隶,封建社会争夺的是土地,资本主义社会争夺的是资本。这些争夺主要的不同之处仅在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争夺方式从野蛮的战争逐渐进入生产力的竞赛。特别是市场化和全球化摧毁了任何“世外桃源”的可能性,把生产力竞争强加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已经是无可逃避的社会规律。“先进生产力”的提法正是这一竞争理念的反映,带有很深刻的当代特征。其次,把“竞争”引入生产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精神:生产力不可能没有推动其自身发展的“内在矛盾”。“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竞争正是这一“内在矛盾”。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由于双方主体不对称而不可能构成内在矛盾。最后,生产力的竞争性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源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盲目的外生力量了,而是社会竞争的结果。
可选择性
“理性选择”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我们认为这一概念正确描述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符合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因而是能够被“实证”的。生产力不能忽视人类行为的特点,因为生产力毕竟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实际上,每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如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投资何处等,“现实生产力”(注:熊映梧.再论社会生产力的属性[J].江汉论坛,1982,(5).)就是这些决定的产物。这些决策由于是理性行为的结果,它们不再是无法可依、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的过程,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暗合。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知识结构、心理和生理素质、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个人的选择就是在理性的条件下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个人受信息的限制,不可避免地也会犯“理性错误”,因而生产力又是不可准确预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从这一点来看,“理性选择”正是“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的微观基础。
“理性选择”的生产力在竞争性条件下有落后与先进之分。虽然每个人都选择最优化的生产力,但不同的生产力会有不同的竞争力,因而竞争力强的生产力驱逐竞争力弱的生产力,最终形成“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局面。这里竞争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个人理性生产力进行比较的客观基础,没有这一比较就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历史继承性
生产力是一既得的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321.)。生产力要继承的这一既得的力量不只包括技术设备等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还要包括制度和规则等生产力理性选择的约束条件。我们不赞成制度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注:邹东涛、谭志真.“再论‘制度更是第一生产力’——对制度系统及制度生产力的考察”[M].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2001.),但决不轻视制度作为生产力理性选择条件的重要性。(注:孟庆琳、王朗玲.“‘绿色生产力’是制度约束的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2.6.)历史遗留下来的生产力物质基础可能有无数种潜在的现实运用可能性,但实际上游戏规则能允许的选择范围可能很小,例如“你不可以偷盗”,因此有制度约束的理性选择生产力“次优于”无制度约束的理性选择生产力。很显然这使制度约束具有“影子生产力”的性质(注:“影子生产力”是指制度约束条件在最大化生产力目标函数的“影子价格”.),“制度是生产力”只有在这一意义上作为强调制度重要性的“夸张”提法才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生产力的制度约束的继承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至少没有象物质基础的继承性那样受到同样的重视。人们常常把制度建设看成象发布命令那么简单的事,但实际上,人们既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打破旧制度,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建立一个新秩序(制度)。例如20世纪之初俄罗斯共产党可以在一天之内取得政权,但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消灭商品交换的制度;同样20世纪90年代,苏联能在一天之内“私有化”,但却不能在一天之内建立市场经济,时至今日它的市场经济仍然缺少“制度支撑”。“如果转型的经验给了我们任何启示的话,那便是,没有以适当的制度为基础的自由化、稳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太可能产生成功的结果”(热若尔·罗兰,2002P6)。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法权制度、利益博弈(冲突)一向是马克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核心,现在制度经济学中的“道路相依”、“产权与合约”等概念的出现,正是代表西方主流经济学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归,尽管他们很少有人公开承认这一点。
可代表性
在竞争性、可选择性和可继承性的条件下生产力存在着先进与落后之分,并且具有可代表性。这里的逻辑是:历史给人们遗留下来确定的生产力物质基础和制度约束,这是理性个人能够进行生产力最优化选择的可行的“技术集”和“行为集”;个人的“禀赋”差异和社会差异使其选择的生产力不同;不同的生产力具有不同的竞争力;竞争使竞争力强的生产力取代竞争力弱的生产力而具有先进性。由于“资源稀缺”是历史性的基本事实,上述过程不会停止于一点,支持、保护、推动有竞争力的生产力的政府和集团就具有先进生产力历史代言人的角色,相反,限制、阻碍有竞争力的生产力的发展或支持、保护没有竞争力的生产力的政府和集团就具有落后生产力历史代言人的角色。很显然“历史选择的生产力”对“先进生产力”的看法符合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或者说当前“先进生产力”概念的一般含义应当包含在“历史选择的生产力”观念之中,如果这一点能得到认可,我们的解释就是“成功”的。
三、结束语
我们很难为“生产力”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客观明确的内涵,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复杂概念是不能简单描述的。但是我们可以照着马克思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59.)思路,把它简单地定义为生产财富的总体能力和效率。
“先进生产力”具有“历史选择”的性质,这一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的延伸、能为“先进生产力”建立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有很深刻的洞察力,这里无须指出中国经济成功的奇迹正是来源于先进生产力理念这一无可否认的事实,就经济学中的争论而言也有同样强的解释能力。特举例如下。
(1)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按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达国家有较多的教育、R&D等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因而我们看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不是象新古典理论预期的那样两者的差距会收敛。但按照“先进生产力”理论,不发达国家的原因更可能是没有象发达国家那样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许多不发达国家继承下来的制度约束严格限制人们的选择行为集,政府又不支持任何危及统治的生产力改革,因而使经济(生产力)处于停滞与不发展。例如“明治维新”使日本制度约束放松,人们的选择行为集扩大,加之政府鼓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近代日本经济从落后于中国最终到超过中国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生产力水平和欧洲其他国家没有本质区别,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是因为政府和教会权力的减弱使工厂制度的选择成为可能,政府保护私人产权和公平竞争的制度为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准备了条件,通过“优胜劣汰”的历史选择,英国最终成为工业大国。美国的兴起是和新移民的“天赋人权观”给予人们最大的选择可能性和把商业竞争引入任何一个角落的事实分不开的;充分的选择权和激烈的商业竞争,使生产力不断进步,几乎成为争夺资源的唯一手段。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要求人们按计划指令行事,没有商业竞争也没有个人选择。在没有商业竞争的地方没有办法识别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先进生产力”只能由政治斗争决定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些决定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大(支持了落后生产力)。在个人任何选择增加财富的行为都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计划经济不代表(支持)先进生产力。80年代以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中逐渐把商业竞争引入经济活动,允许人们进行更多的选择,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支持具有竞争力的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如“家庭承包制”代替公社制,特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等,这样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因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3)“东北现象”。所谓“东北现象”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起支柱作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下日渐落伍,以至于成为经济拖累的现象。对老工业基地问题的研究目前仍然仅限于“现象”,尚未找出病因。但以历史选择的生产力理论看,这一地区相对落后的原因正是没有代表先进生产力。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约束是保护国有企业免于竞争。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存在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政府允许国有企业吃财政,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同行(三角债),这实际上是支持落后生产力。支持落后生产力的制度导向不但破坏了市场上的公平竞争,而且也破坏了国有企业内部的公平竞争:使“官本位”盛行;资源按行政级别配置而不是按生产力(竞争力)配置。在“官本位”优先的制度约束下,理性选择的个人首先选择“位置”而不是选择生产力作为竞争的手段就不足为怪了。例如职工首先选择保国有身份和“铁饭碗”,企业干部首先选择保领导地位和控制权,主管部门首先选择保“势力范围”,地方领导首先选择保稳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把生产力置于理性选择次优地位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竞争力日益相对低下,随着竞争力的丧失本地区获取的经济资源日益减少。当获取的经济资源减少到一定程度,失业和低工资会引起政治危机时,就迫使中央政府转移资源以保稳定。只要这一地区仍然把生产力作为次优选择,中央的稳定资金迟早会消耗尽,那时第二次危机又会到来。当地人把国有资产的周期性消耗形容为“冰棍现象”:国有资产最终会“化”掉,但谁也“吃”不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大好时机”又要到来,我们希望这一次不要从要资金、上项目开始,而是从回归生产力竞争开始。
可以看出,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方法为主线,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经济演进理论和短缺经济学的许多结论和观点,由于篇幅所限不能详加说明,在此仅列于篇末文献之中。我们理解的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加法过程”:经济的历史过程会淘汰那些经不起考验的理论观点,而保留下经得起考验的理论观点,各种经得起考验的理论观点是一个加法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即新的经得起考验的理论观点补充和完善已往的经得起考验的理论观点从而使整个经济理论得以发展,而不是一个新理论出现一定意味着一个旧理论的消亡。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应如此,通过吸收当代那些经得起考验的观点而得以发展。我们希望如此能打破马克思经济学在当前的沉默和冷遇。
标签:理论经济学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