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四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决议强调要进行“三观”教育,十五大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条。我认为,在“三观”教育中,人生观教育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从人的主体性上看

这主要从人所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三个方面上看:

(一)必须树立起社会整体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教育是指对社会成员进行人生观方面的科学指导和培训活动。要建设好新时期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很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搞好新时期社会整体的人生观教育。社会整体就是社会全局。在我国现阶段,从人这一主体性上讲社会全局即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就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培养以“四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可见其着眼点是整个民族,整体国家,整个社会。这既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也是新时期人生观教育的总体要求。为了保证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关键的问题上,树立起与新时期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相一致的社会整体人生观。

所谓社会整体人生观,是指对社会整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来说,是对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所持有的人生观。因此,其特点是:一具社会整体性,二具社会全面性,三具社会宏观性,四具社会调控性,五具社会导引性,六具社会文明性。社会整体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文明性。具有社会文明性的社会整体人生观,就是我们在进行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二)必须树立起社会群体人生观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社会整体上进行调控、导引,因此需要树立起社会整体人生观与之相适应,而且,这种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树立起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群体人生观。所谓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指民族国家和社会之中的省、市、县、区等单位、部门、战线这样的群体,所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任务是贯彻落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综合素质、培育以“四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说,没有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贯彻与落实,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便无从实现,便会成为纸上谈兵的事情。可见社会群体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要做好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固然需要有社会整体人生观的调控和导引,但它并不能代替社会群体人生观所具有独特功能。这是因为,社会群体与社会整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必然会产生出群体人生观。

所谓社会群体人生观,是指对社会群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社会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所持有的人生观。因此,它的特点是:一具社会群体性,二具社会局部性,三具社会中观性,四具社会适应性,五具社会行动性,六具社会效益性。社会群体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效益性,具有社会效益性的社会群体人生观,就是我们在进行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三)必须树立起社会个体人生观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有社会整体、社会群体的任务,也有社会个体的具体要求。社会个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整体和社会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的细胞。社会整体和社会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最终要落脚在社会个体身上。我曾经把社会个体精神文明的具体要求规定为个人文化的一专多能,个人思想的成熟科学,个人品德的朴实崇高三大方面(详见《精神文明学论纲》,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753 —782页)。这些要求,既反映了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的规定,也反映了社会群体精神文明的义务。因此,只讲社会整体或社会群体,不讲社会个体或把社会个体看成为社会整体或社会群体的附庸,用社会整体人生观或社会群体人生观去代替社会个体人生观,是“左”的突出表现。因为它不承认社会个体人生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存在,有其深厚的土壤和生长的气候,也不重视“芸芸众生”对个人生存的追求和在这种追求中,有利于社会整体和社会群体发展及其利益的一面,相反,是夸大和害怕这种追求的负面影响和作用。当然,对个人生存的追求肯定会有负面影响和作用,这需要有社会整体和社会群体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但这种引导并不能作为扼杀社会个体人生观存在的理由。

所谓社会个体人生观,是指对社会个体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社会个体精神文明建设所持有的人生观。因此它的特点是:一具社会个体性,二具社会多样性,三具社会微观性,四具社会具体性,五具社会复杂性,六具社会现实性。社会个体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现实性。具有社会现实性的个体人生观,就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个体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可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看,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整体性、社会群体性和社会个体性三种不同的层次,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人生观也可分为社会整体人生观、社会群体人生观和社会个体人生观三种不同层次,各层次都有相对的特点,把握这三个不同层次及其特点,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从精神文明内部看

这主要从精神文明内部的文化、思想和审美三要素上看:

(一)必须树立起社会文化人生观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经济物质条件为重要基础的,但在精神文明内部,社会文化的建设则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这里所讲的文化,不是大文化,也不是小文化,甚至也不是中文化,而是特指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艺等主要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这样的文化做基础,尤其是没有教育这个基础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教育兴国”、“科技兴国”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以教育为基础的文化事业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发展,得到现代化;一个群体,比如一个省市,一个县区,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等,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每一位社会个体成员真正按照“有文化”的要求来为人处世,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文化水准和社会文化基础,就一定比较正常、健康,不仅有利于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利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搞好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树立起社会文化人生观。

所谓社会文化人生观,是指对社会文化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艺等方面所持有的人生观,可以分为社会整体文化人生观,社会群体文化人生观和社会个体文化人生观等不同层次,其共同特点大致有:一具社会文化基础性,二具社会文化继承性,三具社会文化创造性,四具社会文化中和性,五具社会文化民族性,六具社会文化国际性。社会文化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基础性。具有社会文化基础性的社会文化人生观,就是我们进行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二)必须树立起社会思想人生观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以它的社会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它的社会思想建设为核心的。这里所讲的社会思想建设,包括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价值观等主要方面的建设。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建设这一核心的核心。在当代中国,建设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它要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奠定牢固的基础。这样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告诉人们,抓住了社会整体理想,就抓住了社会思想的龙头,也就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中,通过正当的劳动而先富起来,并树立起先富带后富的理想,是完全符合社会整体的理想的。所以,以理想为核心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带动道德、情操、纪律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就能把社会思想建设搞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搞好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树立起社会思想人生观。

所谓社会思想人生观,是指对社会思想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价值观等所持有的人生观,可以分为社会整体思想人生观、社会群体思想人生观和社会个体思想人生观三个不同层次。其共有的特点:一具社会思想核心性,二具社会思想阶级性,三具社会思想政治性,四具社会思想原则性,五具社会思想批判性,六具社会思想可变性。社会思想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思想核心性。具有社会思想核心性的社会思想人生观,就是我们进行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三)必须树立起社会审美人生观

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社会文化建设为基础和以社会思想建设为核心,必然会生长出社会审美建设的硕果。因此,社会审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大块,它是社会文化基础和社会思想核心交融升华的结晶,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现在流行的观点,只把精神文明的内部,看成是思想和文化这两大块。我认为不够完整,所以在80年代末期,从真善美的角度,把文化看成真,把思想看成善,在真与善中分离出美来,使之相对独立,构成精神文明内部真善美的三位一体。此外,还从现实情况出发来考虑这种结构。因为我国很长一个时期不讲美,把美打入冷宫,结果是美丑颠倒,美丑不分,以美为丑,以丑为美,无论过去计划经济年代,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社会现象到处可见,究其原因之一,就是美没有正当的政治地位和理论地位,名不正,言不顺,吃苦头就不奇怪了。所以,社会审美建设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审美欣赏等主要的方面,都需要加强研究。因此,从人生观角度来探讨,便有社会审美人生观的问题。

所谓社会审美人生观,是指对社会审美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对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和审美欣赏等所持有的人生观,可分为社会整体审美人生观、社会群体审美人生观和社会个体审美人生观。其共有的特点是:一具社会审美的真善性,二具社会审美的高尚性,三具社会审美的追求性,四具社会审美的大众性,五具社会审美的日常性,六具社会审美的发展性。社会审美人生观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想的融合性,即真善性。具有社会审美真善性的社会审美人生观,就是我们进行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重视的人生观,而且是关键的一环。

可见,从内部的结构看,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文化、社会思想和社会审美三个不同部分的区分,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必须把握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的文化人生观、思想人生观与审美人生观及其不同层次和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它们自身的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

三、从社会的现象中看

这主要从社会生死观、苦乐观和义利观三现象来看:

(一)要抓好社会生死观教育

所谓社会生死观,是指对社会上的生死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面对的生死问题所持有的人生观。人有生必有死,有死才有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人为何而生,怎样才生得其所,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并不是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当然,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固然较为突出,但在和平年代,如果不重视生死观的教育,放松生死观的教育,不做长期性的、持续性的、深入性的生死观教育,就有可能为生死观问题留下空白,留下隐患,留下致民族、国家和社会,甚至群体和个体于绝处的境地。因此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来激励人们,导引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完全必要的。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少,但提高到社会生死观高度来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则显得较为薄弱,这是需要加强的环节。

同时,新时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所强调的社会生死观教育,不仅为了民族、国家和社会在受到外侵或天灾人祸时,能够接受生死危急关头的考验,还在于今天的社会现实中,仍然有许多面对生死考验的现象,如果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在个人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却见危不帮,见死不救,甚至把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当成“傻瓜”,势必会助长社会治安方面的混乱,国家民族安定团结方面的破坏,既直接危害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长远利益看,还是从现实利益看,都必须把社会生死观的教育摆在更加自觉的高度上来认真对待,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社会生死观在新时期得到更新、发扬和光大。

(二)要抓好社会苦乐观教育

所谓社会苦乐观,是指对社会上的苦乐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面对的苦与乐问题所持有的人生观。人不仅有生死,也有苦乐。能够正确对待生死的人,一般也就能够正确对待苦与乐,甚至以苦为乐,乐在其中,一事当头总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或者乐于帮助别人,乐于为社会为集体作贡献,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最大欢乐。大家熟悉的雷锋,为什么会有死后而长生的感人力量?其中最可贵的精神之一,就是乐于助人,乐于为社会为集体添砖加瓦,这就是革命者的社会苦乐观。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比以往大有改善,还需不需要“艰苦奋斗”?还需不需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需不需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回答是肯定的。

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不愿吃苦,不愿通过艰苦的、正当的劳动,而拼命追求人生的所谓“享乐”,使不少人陷入了人生的悲剧之中,已经有许多血淋淋的教训。同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一些部门,一些人中间,也成了多余的东西,古板的东西,这是不对的。更有甚者,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一些人,由于长期不重视社会苦乐观的修养,早就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倒转过来,成了“享乐在前,吃苦在后”。这已是社会苦乐观的一种质变行为,如果听之任之,就只剩下“享乐”二字,绝无“吃苦”二字可言。不少人民的“公仆”之所以蜕化为人民的“主人”,如陈希同、王宝森、欧阳德、胡建学等蛀虫,就是这样滑向罪恶的深渊的。因此,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敲响社会苦乐观教育的警钟,并使之长鸣于世,不仅仅是挽救党政干部队伍中一些人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关系到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是否繁荣昌盛的问题。也因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显得可贵。

(三)要抓好社会义利观教育

所谓社会义利观,是指对社会上的义利现象怎么看的人生观,具体说来,是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中面对的义与利问题所持有的人生观。从现代意义来看这个“义”与“利”,就是合乎我们的国情,合乎我们的宪法和有关政策方针的,一切正当的、正道的事理与利益。而一切与此相反的事理和利益,就是“不义”、“不利”。人们用正当的、正道的手段求取事理和利益,反对用不正当、不正道的手段去求取事理和利益,就是“义”与“利”的统一。事理和利益都有大小之分,相对于民族、国家和社会来说,群体或个体的事理和利益再大,也是小,也要坚决地服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大事理或大利益;而对于群体或个体来说,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大事理、大利益应当而且必须照顾到群体或个体的小事理、小利益。人们通常讲的“见利忘义”,实际上指的是“不义”又“不利”,也就是既不合国情,又不合国法或有关政策、方针的事理与利益。所以在社会义利观的问题,要有个新的界定,要有个新的说法,才会使“义”与“利”本身,真正达到合国情、合法度的辩证统一。

在新时期建设精神文明,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义利观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不过,那些惯于使用不正当、不正道的手段,攫取到不义与不利的东西的人,虽然一时可以弹冠相庆,甚至飞黄腾达,但在社会义利观的审判时,已被钉在耻辱柱上;而其中一些人又往往难逃法网,最终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这可以从新中国之初,枪毙刘青山、张子善之流的“爆炸”新闻,到近10多年间枪毙这个、处决那个的“习以为常”的新闻中看到,也可以从身边日常接触到的事实中看到,从拜神到拜人再到拜物与拜金的丑恶现象,正如莎士比亚在他的《雅典的泰门》中所描述的:“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有一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也正如哥伦布所说:“真金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在今天,拜金主义还大有市场。这种拜金主义说明社会义利观上发生的问题,决不可以等闲视之,决不可以掉以轻心,决不可以放任自流。而要真正改变社会义利观严重失范的问题,就需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法制、讲慎独、讲正气,讲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从社会的现象看,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要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好人生观教育中的社会生死观、社会苦乐观和社会义利观等这些重点问题或关键部位。这些重点问题和关键部位表明:它与从人这一主体性上区分的社会整体人生观、社会群体人生观和社会个体人生观,及从精神文明结构上区分的社会整体、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的文化人生观、思想人生观与审美人生观是相互联系、综合展示的,而且最为突出。

标签:;  ;  ;  ;  ;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