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探究论文_陈冠利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探究论文_陈冠利

北京东方利禾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景观环境同质化、乡土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域特色、生态环境、人文素养、民风民俗和产业支撑等诸多因素,只有这样其才能真正成为既能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又能改善乡村宜居环境的方式和途径。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不是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初衷和归宿,而应充分考虑并结合当地的优势,就地取材,提高景观设计与环境的契合度和融合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发展

引言

2017年12月党“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需要根植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必指望通过工业持续的“反哺”来帮扶、鼓励或规劝农民返乡择业。这就要求人们在保护和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保留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修复受损生态,挖掘保护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塑造不同于城镇的自然人文和谐景观,使乡村振兴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多元,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促进美丽乡村的建成。

1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1.1乡村景观设计的定义

当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乡村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等战略的提出,乡村景观设计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影响乡村建设品质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乡村景观,顾名思义,就是在尊重乡村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商业运营模式和价值,以形成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乡村落后的面貌。乡村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的设计,需要综合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地域特色、生态环境、人文素养、民风民俗、产业支撑等诸多因素,只有这样,其才能真正成为既能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又能提高乡村宜居率的方式和途径。乡村景观设计可繁可简,关键是要找到艺术性和生活性的结合点,布置切合当地实际的景观,在利益最大化或者资源合理化的原则下,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目前,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就是农家乐,集生活、旅游、休闲、商业于一身,既改变了乡村的村容村貌,又给农民带来了收益,非常契合现在国家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1.2乡村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

1.2.1最大程度保持原生态

乡村建设最不可进行的就是过度开发,导致过度破坏。当前,部分乡村建设借发展之名大拆大改,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要真正建设美丽乡村,首要的就是要尊重生态,不能为了发展而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不能只求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以生态保护为原则的建设都是不道德的,都将招致恶果。

1.2.2充分体现当地特色

我国经济建设起步较晚,都是在探索中前进,必然会有些许的弯路要走。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景观建设同样也要不断实践。可是,有些管理者或者设计师,习惯照搬照抄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顾当地的实际,忽视了当地的特色,导致城市不是城市、乡村不像乡村,没有特色。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要走中国特色之路,要走乡村设计特色之路,充分尊重乡村各自的个性化差异,突出亮点,凝练特色,不搞雷同,如此设计才能具有核心价值,才能赢得欣赏的眼光。

2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角度的山林、水系,人造景观的村落、农田、道路以及地方长期形成的文化景观等。每一类型的要由这些不同的要素构成的环境形成了以下特征:大地般的宽广与辽阔感;伸向远方的平远感和深远感,稳重的安定感与宁静感;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景观;具有可以成为地区象征的场所;丰富的水系与植被,各种生物可以生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四季变化;山脚或者树林的边缘坐落村落,形成具有稳定感与安全感的居住环境;按照人性化尺度营造的农村构筑物;以当地建设材料为主的统一与协调的村落景观;具有历史性遗产等。这些独特的地方元素,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景观风貌。

3乡土景观的类型

乡土景观从人的参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包含:经济景观、村落聚落景观和文化历史景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景观。

3.1自然乡土景观

自然乡土景观是由土地、山脉、水系、水文地质、动植物群落和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构成的一系列景观现象的统称,是一个地区乡土景观框架的物质基础和存在根基。该区域的岩石、土壤、气候、水文、地形地貌、野生动植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房屋与住宅特征、其它人工设施和历史遗迹等相互叠加、相互作用,其区域特征为人们的特定感知和视觉美学效果提供了源泉,如乡间梯田、植被、街道、道路、乡土建筑、特色庭院、栅栏等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包含宜人的环境与事物、遗产与传统、文化、美学等,它的多种社会价值,是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演变在此区域留下的独有记录。

3.2人文乡土景观

3.2.1聚落景观

乡土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聚落景观。由自然环境、建筑、构筑物和建筑外部空间构成了传统聚落景观,建筑群及村镇村落形成的景观氛围为主体。文化景观 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的和非物质形态。牌坊、宗祠、碑刻、寺庙、戏楼、图腾等传统文化乡土建筑中的常见形式和现代乡土景观中的“野草之美”是其物质表现,而各地的宗教、民俗活动、风土人情等属于非物质形态景观,属于乡土文化景观的范畴,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吸引人们的重点所在。

3.2.3经济景观

人类长期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的经济活动是乡土景观中的经济景观,经济景观是乡土景观的特色所在,是社会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经济景观包括生产场景、农田、林带生产工具与生产相关的经济作物、饲养的家禽和有这些元素组成的景观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乡土景观设计的问题分析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关注,乡村建设发展显著。乡村旅游开发的逐步兴起,为乡村景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可喜成绩的背后也随之带来了诸如乡土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风貌的遗失、乡土文化特色的丧失等隐患。究其原因,有几点:(1)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快速传播为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带来了便捷,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开始不断地相互融入借鉴,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环境的同质化现象。(2)技术的标准化、材料的便捷流通,导致了地域建造技术难以传承,地域景观随之失去特色,民族本地区应有的个性景观丧失殆尽。(3)地方政府缺乏对乡土景观的正确认识,管理与从事乡村建设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回报的效益,忽略了乡村所在的村落环境是自然发生、渐进生长的客观规律。其乡村建设照搬城市化建设的模式,用简单的拿来主义造成了走到哪里都好像似曾相识的乡村环境感觉,缺少创意的新鲜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最终导致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乡土特征丧失。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固然重要,但不能以农村环境和乡土文化的破坏为代价,不能放弃对地域文化、地域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在当下的特色小镇、新农村的建设大潮中,对乡土景观的整体性把握,特色性的提炼和保护,对地域乡土景观价值的挖掘和应用,是今天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5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复东教授提出设计要有‘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重视乡土建筑与文化研究,崇尚设计以人为本,尽可能体现对人生活生存行为的关怀。今天要把这种理念和原则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现代骨”即构建现代化的框架;“传统魂”即传承传统文化;“自然衣”即融合地方自然山水。宏观上要充分分析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环境、自身特色和在整体规划中的定位与周边乡村的联系,确定大致方针政策;微观上,对新旧建筑的融合与修缮,硬性景观与软性景观的相互搭配,人文色彩,历史风貌的传承,切不可生硬地拼凑。整合乡村的优势资源,提炼村庄特色基因,重塑识别性强的乡村空间。笔者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认为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围绕“乡村性、传统魂、自然衣、人文情”四个方面进行乡土特色营造与保护传承。

5.1乡土特色景观营造——乡村性

乡村性是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命之所在,农村是人类活动的承载体,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遗留下许多当地特色的景观实体,探寻他们的内在形式,在本质的基础上塑造新的形式是新农村景观规划的重中之重。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应与村民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特色息息相关,切不可照搬照抄城市的设计理念,而应该区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原则上的不同。针对乡村发展需要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景观改造和规划,特色景观规划应保护好乡村原生态资源,着眼于改善乡村的景观;避免建设大广场、过度水泥硬化,未使用乡土材料。然而当前广大农村乡村性逐渐被异化,表现为田园风光碎片化、村落景观城镇化和乡村文化建构化。保护生境,就是保护生态基质不碎化,不破坏乡村的地貌性状、水文特征、景观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旅游开发建设必须进行生态调查、生态适宜性评价,明确划分严格保护、有限利用和设施建设的分区;改善“情境”,改善是对乡村内人与自然、人文格局的优化,乡村内的古景建房、古建筑的强拆与新建、居民外迁与“空心村”等现象,是导致乡村意象原真性缺失的主要体现;提升“意境”,目的是唤醒乡村社会记忆,彰显乡村个性,使乡村“空间原真性”得到完美再现,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保护传统乡村,传承中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诗意栖居。

5.2乡土建筑风貌整治——传统魂

开展裸房整治,可采取粉刷、垂直绿化、艺术装饰、遮挡等方式,有条件的“平改坡”或“平改绿”,协调房屋外观、形成协调风貌,新建住宅宜选用省市县通用图建设。应避免简单采用水泥抹面、用涂料直接涂刷在裸墙表面,过于粗糙简陋。保护具有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房屋,不得随意拆除和进行破坏风貌的改造。避免影响传统风貌,水泥粉刷传统建筑外墙、严重破坏传统建筑风貌,新建住房与周边传统风貌不协调。与古村风貌协调传统建筑保护好,增加传统建筑符号。如福建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建筑统一色彩,通过坡屋顶、畲乡特色彩绘等形成较好的风貌。村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人改造着自然并适应着自然,自然也相对地在改变村民的环境思想,在相互发展的进程中,规划中要提炼并应用当地的符号,具有特定的形态、内涵和行为,强化原有的景观特征,建设与地域基因相符的特色村民院落,利用自然因素布局乡土性的规划风格,独特的构筑方式融入背景景观中,建筑群落的协调统一与乡村植物斑块的交相辉映,节约了建设资金又保护了传统文化气息,两者兼得。

5.3乡土生态资源保护——自然衣

新农村景观规划有着农村较好的自然环境为基底,但村庄的发展建设常伴着较为严重的污染,经济的来源大多是工厂的崛起,外加村民对环境的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村民的环保观念整体上素质不高,所以环境问题是一大难题,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应坚持以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乡村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山林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村庄原有肌理,塑造富有乡土气息的当地特色景观风貌。早期我们的先民在村落的构建过程中,就十分注意择吉而居、顺应自然,为我所用、合理布局,“天人合一”等思想,尊重自然生态,构筑和谐人居环境。

5.4乡土文化遗产传承——人文情

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最高理想都是为人类服务,在广大乡村环境背景下,从不同人群的角度出发,了解村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保证物质的前提下追求更加崇高的精神粮食。尊重前人,是美丽乡村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怀今人,应是美丽乡村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建设是影响深远,绝非临时性的。科学发展观本质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人服务。土人景观俞孔坚先生特别指出在祖国大地上通过乡土遗产景观网络的建立,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民间信仰,保护那些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门保护,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景观元素、土地格局和空间联系。

结语

总之,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有效地表达村落内涵和村落乡土特色,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朋朋,张丹华,侯爱敏,等.国外村庄规划中的文化要素处理及启示[J].小城镇建设,2011(11):100-104.

[2]周静敏,惠丝思,薛思雯,等.文化风景的活力蔓延——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振兴潮流[J].建筑学报,2011(4):46-51.

论文作者:陈冠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  ;  ;  ;  ;  ;  ;  ;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特色景观规划设计探究论文_陈冠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