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思考论文_刘彦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思考论文_刘彦婷

刘彦婷

神华亿利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电厂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 014300

摘要:十九大召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最新成果,是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宣传贯彻的重要思想。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有助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内核,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以两者相通之处作为宣传重点和突破口。通过多方努力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播种、开花、结果,除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外,还因为有着适合它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部分具有内在亲缘性。这种亲缘性既说明了近代先驱何以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

2012年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规划执行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效推进,文化强国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同和践行。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入把握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建树、基本方略、历史意义和理论特征等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维度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一,阐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坐标、文化根基、文化立场和文化使命等基本问题,为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精神指引。第二,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为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基本方略。 第三,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格局,为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灌注了世界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亲缘性

对于二者的亲缘性,梁启超曾在《欧游心影录》的“社会主义商榷中”阐述:“讲到国民生计上,社会主义自然是现代最有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精神是绝对要采用的,这种精神不是外来,原是我所固有。孔子讲的‘均无贫,和无寡,孟子讲的‘恒产恒心,就是这主义最精要的论据。我并没有丝毫附会[1]。”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联系。

第一,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将“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对立,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可以得到极大满足,因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追求与《礼运·大同篇》所幻想的人们和睦友爱、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辩证思维与中庸之道。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要求人们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变化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这符合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

第三,实践观和知行合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就是对这个观点的最好注脚。例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充满生活智慧的的诗句,是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 四,群众史观与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荀子所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这个论断同样深刻揭示了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力量。总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都强调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利益。

第五,解放世界与修齐治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都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而且对社会现实问题都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肩负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同时要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不能寄希望于来世以及对资产阶级的幻想。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理想,同样包含着济世情怀。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相似相通之处,使中国人对这一异域思想文化抱有极大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正如张岱年、程宜山先生所言:“中国文化中本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3]。”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提出什么样的文化问题是时代的反映。文化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不同问题显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历史上佛教曾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有过激烈的碰撞,在历经数百年的交流、融合后,佛教最终被中国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历史的眼光看,近百年前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但要加快这一历史进程,还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要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更要注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接。要善于借用传统文化的“外衣”,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的中国色彩。要注意系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相通的思想文化资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借用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传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复兴[4]。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宣讲其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或是注重宣传形式的大众化、普及化,而对如何拉近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则重视不够、办法不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能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似相通之处,作为宣传重点和突破口,以民族化的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既讲清二者的天然联系,更讲透二者的本质区别,或将有助于人民群众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同时强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三、文化强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践

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特征。第一,实践性与总体性的高度统一。既强调要努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又注重从总体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第二,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既强调要坚持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为根基去发挥中华文化精神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注重在海纳百川中激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把握和引领时代精神。第三,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高度统一。既强调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又注重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人类文化实现更好对话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第四,包容性与原则性的高度统一。既强调文明的多样平等包容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又始终坚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创性,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自信是不能断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自信当然要更重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它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继承“红船精神”开辟的革命文化,又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的文化。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人类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社会形态。如果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总方向,那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文化,具有人类文化发展方向的导向性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道德榜样,就在我们生活中。

“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尤其是其中的文化自信,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因而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题中之义。首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为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保障;其次,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之中,使其每一理论的外化表现都具有中国的阶段性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依据;再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进程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辩证地看待取得的成绩、当前的局限、未来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最后,以唯物史观作为科学评判,扬弃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底蕴。

四、聚焦新时代新战略,形成文化强国精神动力

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形成文化建设指导方略。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国运沉浮中艰难发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中国近代文化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文化显得底气不足,并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渐丧失了自信心,甚至一些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获得了新生,还在与马克思主义具体的、历史的结合中,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明确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立足实践,源于生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二是丰富和完善新时代新战略,推动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与中国道路、中国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文化思维、解读话语方式、大众文化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表征中国现代文化特性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5]。

三是通过伟大斗争,加强文化强国顶层设计。在过去五年的历史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发扬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新时代,面临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更要通过伟大斗争继续加强中国共产党顶层设计和自我建设的决心,牢固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信心,加强中国共产党创新社会治理的恒心。全党全社会要继续进行更为长期、复杂、艰巨的伟大斗争,在自我批判和自我革命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约束力,在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化大众化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凝聚力。在强化斗争精神和提升斗争本领中,形成全党全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支撑,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打破旧理念、旧方法,与固化矛盾、利益藩篱作斗争的精神动力。

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依据,并以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手段,通过坚持文化创新,实现建立起具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强国的最终目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发展问题,把握发展规律,统筹一切力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彰显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讲文化[M].冯志阳,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

[5]俞思念.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

论文作者:刘彦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思考论文_刘彦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