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
吴阳,王灵芝,李淑杰,程子朗,鹿捷鸣
吉林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
摘要 :吉林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保证耕地数量及质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西部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为同时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有必要研究其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笔者借助ArcGIS平台、SPS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采用逻辑回归、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1995—2015年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机制,研究表明:1995—2000年、2005—2015年以退耕还草(20.1%和7.4%)、还林(4.25%和9.25%)为主,景观破碎化加剧,交通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2000—2005年以开垦草地(20.32%)、林地(7.29%)为耕地以及开发未利用地为主,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交通条件密切相关,1995—2015年间的耕地转建设用地均与城镇化水平和交通条件显著相关。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转型机制;驱动机制;吉林西部
0 引言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压力剧增的时期,土地利用在深度与广度上均发生着显著转型[1]。土地利用转型指在经济社会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转型相对应的区域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过程[2--4]。吉林西部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包含白城和松原两个地级市,保证耕地数量及质量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基础[5],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吉林西部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梳理出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关键因素,对于有效平衡耕地与建设用地数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必要。借助ArcGIS平台、SPSS软件、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及数理统计方法,笔者对吉林西部1995—2015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因子,从而为政府科学确定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平衡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1 .1 研究区概况
吉林西部地区总面积46 862 km2,辖白城和松原两个地级市,内辖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通榆县、镇赉县、宁江区、长岭县、前郭县、乾安县和扶余县等市县,为吉林省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地区地势整体上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湖泊泡沼众多,属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由东向西的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淡黑钙土和栗钙土。2016年吉林西部人口为471.83×104人,GDP为2 351.83×108元。
图1 吉林西部位置
Fig.1 Location of western Jilin
1 .2 数据来源
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吉林西部遥感数据、吉林西部高程DEM数据、吉林省地理信息系统(1∶100 000)数据、 河流数据和土壤数据源自中国科学院环境中心;平均降水量数据、平均气温数据源自吉林省气象局;吉林西部社会经济数据源自吉林省统计年鉴及实地调查整理获取。
2 土地利用转型分析
2 .1 数量变化
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吉林省西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的Summary模块,按照时间顺序,分别统计各个年份不同种类土地的总面积。经处理后借助EXCEL软件,执行求和等命令,得出吉林省西部各地类总面积变化情况。为更直观表示地类总面积的变化情况,以吉林西部土地总面积为分母,各地类变化的面积为分子,求取各地类面积变化率(表1)。
表1 吉林西部各地类面积变化率
Table 1 Variation rate of land area for different usage in western Jilin /%
从吉林西部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特点看,在20年间,吉林西部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面积变化率分别为4.31%、1.49%和0.73%。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面积变化率分别为8.14%、4.03%。1995—2000年、2005—2015年吉林西部各地类面积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与2000—2005年的变化趋势相反(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
广开投诉举报渠道,突出查办案件,形成震慑违法犯罪执法权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宽投诉举报渠道,在全国率先对匿名举报、企业内部人举报和媒体举报作出奖励规定,社会监督作用充分显现。总队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严惩重处,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己任,紧紧抓住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先后查办了平遥假冒牛肉系列案、太原非法配制医疗机构制剂系列案、朔州不合格乳品案等典型案件。特别是2015年联合公安机关一举破获“9·07”特大制售假冒名牌白酒案,货值金额超过亿元,成为山西省历史上查获的货值金额最大的假冒名牌白酒案,受到公安部、国家总局的通报表扬和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为明确不同地类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借助Arcgis软件的Intersect模块,按照时间顺序,将4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相邻的两期(1995年与2000年;2000年与2005年;2005年与2015年)进行叠加,经处理后借助EXCEL软件,执行数据菜单中的“数据透视表和数据透视图”命令,得到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更直观表示地类转换的数量关系,用公式(1)求取地类转移率矩阵[6]:
T i =t i /C ×100%
(1)
式中:T i 为第i 种地类转移率;t i 为第i 种地类转移量;C 为所有地类总转移量(C =t 1+t 2+t 3+...t n )。
土地利用转型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和工程技术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10--11]。土地利用转型既受自然条件的作用和制约,又受经济、技术、社会和政策等条件的影响。笔者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多个指标作为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因子,对吉林西部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驱动机制展开分析。
2000—2005年,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表3)。耕地增加面积主要来自草地(20.32%)、未利用地(14.14%)和林地(7.29%),可以看出以开垦草地、林地为耕地,整理未利用地为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为耕地(2.13%)和未利用地(0.85%),说明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继续开发整理未利用地来扩张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开垦成耕地(14.14%),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草地(10.84%),说明对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实现了对耕地的补充。
表2 1995—2000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
Table 2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rate in western Jilin during 1995—2000 /%
表3 2000—200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
Table 3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rate in western Jilin during 2000—2005 /%
2005—2015年,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增加(表4)。耕地流失主要表现为向林地(9.25%)和草地(7.40%)转化,说明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主要来自耕地(3.01%)和未利用地(0.87%),可以看出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矛盾严重。
表4 2005—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
Table 4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change rate in western Jilin during 2005—2015 /%
2 .2 格局变化
交通条件用距主要公路、铁路的距离表征,水文条件用距水域的距离表征,区位条件用距城镇距离表征。通过ArcGIS的Euclidean Distance工具将相关图层文件进行处理,得到对应每个像元至每个源最短距离的栅格数据。地形条件用高程表征,气候条件由多年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表征,土壤条件由砂土含量表征。借助ArcGIS的Feature to Raster工具得到相关图层的栅格数据。通过ArcGIS的Intersect工具得出土地利用转型矢量数据,并根据地类转变类型转为栅格数据;借助ArcGIS的Raster to Point工具将以上栅格数据转为带有地类转变类型属性的点图层;然后,通过ArcGIS的Extract Multi Values to Point工具将相关栅格数据的值提取到点图层。最后,将得到的点图层属性表导出。
2.2.1 景观格局
将得到的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的景观格局指数值按时间顺序求出景观格局尺度指数差(表5),获取景观指数的变化值,将其作为反映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罐头是稀罕之物,除口味鲜美、食用方便外,还可以长期存放。但寻常人家是不会购买消费的,那绝对是奢侈品。只有谁家老人患病,才会上供销社买上两瓶拎着去看望,表示一下心意。一般不会购买重样的,要考虑颜色、形状都有所区别。大部分购买的是苹果、山楂、橘子、黄桃、杨梅、菠萝等用玻璃瓶盛装的罐头。
表5 1995—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Table 5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of land use in western Jilin during 1995—2015
可以看出,1995—2000年、2005—2015年土地利用方式趋于局部化与多元化,土地利用格局分散破碎;2000—2005年更注重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利用格局相对完整。
医药企业方面,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首先,提升其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培养高度责任感。其次,企业还应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努力研制出新型药品满足患者的需要。再者,医药企业应当向一些难以负担药价的患者开放绿色通道,如适当降低其药价或者提供相应比例的减免额度。最后,医药企业也应积极配合政府进行反馈汇报,以降低社会对于药品价格虚高的盲目恐慌,同时可以支取出一部分专利回报作为救助资金,与政府一起对难以支付药价的患者进行援助。
2.2.2 类型格局
鉴于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很多学者尝试探究其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制度质量和宏观条件、资本流动,汇率波动等。Klein发现一国制度因素和金融机构质量影响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7]。Bussiere et al发现从中长期看,制度质量和资本流入构成是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8]。荣晨、董瞾以资本积累率分析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9]。李丽玲、王曦将汇率波动的作用引入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发现控制汇率的波动可以促进资本账户开放收益[10]。
分别得到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各地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格局指数(表6)。
陈友益(2018)研究了影响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在整个链中上下游、多级企业存在一些操作、法律、市场等的风险。会影响其发展。
表6 1995—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变化
Table 6 Pattern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western Jilin during 1995—2015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1995—2015年吉林西部典型地类变化面积分别作为因变量,总人口、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作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按自变量影响力的大小自动排除强相关的变量,同时自动排除对因变量无显著影响的自变量,从而得到更可靠的分析结果(表10)。其中以未利用地面积为因变量进行分析时,没有任何变量进入方程,说明这6种驱动因子均对未利用地面积无显著影响,故不纳入分析结果。
2000—2005年,林地和草地破碎化程度加剧,建设用地表现出斑块面积减少,破碎化加剧,形状不规则的趋势,耕地与未利用地的完整性与集聚程度呈现上升态势,未利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大幅度上升。
2005—2015年,除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均不同程度展现出破碎化程度加剧的趋势,耕地和未利用地最为明显,草地和林地紧随其后。水域由于其地类的特殊性,破碎化变化幅度不大,但仍存在着聚集程度降低,整体性下降的情况。
GPS-RTK在土地利用现状测绘中坐标转换精度分析……………………………………………………… 陈晶晶(4-69)
3 转型驱动机制分析
3 .1 驱动因子选取
1995—2000年,耕地、草地和水域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表2)。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转化为草地(20.1%)和林地(4.25%),虽然有部分草地(13.05%)被开垦成耕地,但主要以退耕还草、还林为主。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1.90%)、草地(0.17%)和未利用地(0.22%),可以看出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矛盾存在,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同样实现了对建设用地面积扩张的补充。
3.1.1 自然因素
本研究选取地形条件(高程)、水文条件(距水域距离)、气候条件(多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土壤条件(砂土含量)4类自然驱动因子。
以优化园艺植物生态环境为中心,实行减少菟丝子种子的来源、合理轮作、优化水肥、合理密植、覆盖地面等园艺技术措施,达到除草的目的。
3.1.2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社会经济等外生驱动因子的定量化。首先将统计年鉴中吉林西部1995—2015年总人口、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地方财政支出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等数据录入Excel;其次,通过ArcGIS的Join功能将其导入。最终实现土地利用转型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的定量化。
3.1.3 政策因素
本研究以有无土地政策以及土地政策执行和检查严格程度来表征政策因素影响[12]。
3 .2 驱动因子定量化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空间格局,即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7--8]。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吉林西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过景观格局尺度分析软件Fragstats[9],分别在景观尺度与类型尺度展开分析。选取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MN)、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及蔓延度指数(CONTAG)8个变化显著的指标分析景观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选取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及斑块聚合度指数(AI)6个指标来分析类型尺度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
本研究选用总人口、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和第一产业增加值作为表征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标;选用距城镇距离表征区位条件以及距主要公路、铁路距离表征交通条件。
中国1999年开始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2000年开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开展土地执法检查,并随之采取了一系列土地违法治理措施;2004年10月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强化土地管理法规的执行力度;2006年7月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土地违法查处严格程度进一步提高。因此,依照土地违法治理政策严格程度的层次递进关系,将1995—2000年取值为1,2000年—2005年取值为2,2005年—2015年取值为3。
1.2.3 合理增加每日摄入总热量 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导致患者代谢加快,加速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分解速度,因此,护理人员需根据理想体重值、血糖控制水平,合理调整患者热卡值并适当增加每日摄入总热量。
3 .3 驱动机制分析
3.3.1 自然因素分析
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将地类转变作为因变量,距水域距离、距城镇距离、距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高程、降水、砂土含量和气温等驱动因子纳入协变量,采用主效应模型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著性概率值<0.01,偏回归系数的整体似然比检验有统计学意义。
回归结果表明(表7),1995—2000年典型地类转变(耕地转草地、耕地转林地和耕地转建设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距公路距离、距铁路距离和距铁路距离,其显著性均<0.001,偏回归系数分别为-5.353、-2.824和-4.573;表明交通条件对1995—2000年典型地类转变影响较大。
回归结果表明(表8),2000—2005年内典型地类转变(草地转耕地、林地转耕地、未利用地转耕地和耕地转建设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距公路距离、距公路距离、气温和距公路距离,其显著性均<0.001,偏回归系数分别为3.431、8.897、0.070和-21.744;表明交通条件对2000—2005年内典型地类转变影响较大,同时气候条件也有一定影响。
从景观格局尺度的数据分析来看,1995—2000年、2005—2015年呈现出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的形状规则程度、整体性和连通性下降的态势,最大斑块优势度下降, 斑块平均面积减少, 1995—2000年稍为微弱,2005—2015年尤为剧烈。2000—2005年斑块整体破碎化程度减弱,展现出形状规则,连通统一,整体加强的态势。
回归结果表明(表9),2005—2015年内典型地类转变(耕地转草地、耕地转林地和耕地转建设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均为距公路距离,其显著性均<0.001,偏回归系数分别为7.742、4.234和-21.354;表明交通条件对2005—2015年内典型地类转变影响较大。
表7 1995—2000年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7 Log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1995—2000
表8 2000—2005年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8 Log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2000—2005
表9 2005—2015年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9 Log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2005—2015
3.3.2 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995—2000年,除耕地与建设用地外,其余各地类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与优势度上涨明显,耕地完整性上升,草地与林地的最大斑块面积下降,优势度与聚集程度明显降低。
表10 1995—2015年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10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during 1995—2015
使用定系数检验法(R检验)对以上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R值分别为0.900(以耕地面积为因变量)、0.691(以林地面积为因变量)、0.988(以草地面积为因变量)和0.947(以建设用地面积为因变量),整体拟合度较好,以林地面积为因变量的模型拟合度略低。同时,以上多元逐步回归选取的自变量均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P-value均<0.05,选取的自变量均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来看,城镇化率与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导致这3类土地面积变化的共性驱动因子,表明驱动耕地转建设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城镇化水平。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表明典型转变(耕地转草地、耕地转林地、草地转耕地和林地转耕地)与农民收入有显著的相关性。
在地下水水位年际变化研究中,一般有两种数据选择方法:一是以监测井年平均数据作为研究指标,二是在研究时段内,选取监测井每年某一特定时刻的水位数据作为研究指标。由于3月份受降水等气象因素影响大,地下水开采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故常选取每年3月份的水位值作为年内特定时刻的水位指标。
3.3.3 政策因素分析
以政策因素分值为自变量,典型地类转变为因变量,采用主效应模型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著性概率值<0.01,但该模型能解释地类转变只达到17.9%,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不理想,结果未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普洱茶醇化技术对普洱茶品质转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保证普洱茶感官风味品质和营养保健功能品质的良性发展需要出发,从“看茶制茶,因茶而异”的制茶技术金标准出发,都必须深入研究普洱茶的醇化过程,特别是不同类型普洱茶的醇化规律,普洱茶的醇化必然也必须成为一道专业的加工工艺,由专业厂家来实施完成。
4 讨论
笔者通过探讨获取1995—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特点及驱动机制,对吉林西部未来土地利用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吉林西部虽然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建设用地扩张带来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城镇化水平提高[13],但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中,应保证耕地总量不突破安全阈值[14--15];同时必须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速率,注意内延式的集约节约用地,控制外延式的建设用地量的扩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拉动吉林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
研究过程中,政策因素量化效果未达到预期,这与研究区域土地政策执行情况等相关,后续研究中将重点考虑政策执行力度与土地利用转型影响的强度与力度,不断优化政策量化指标与方法。同时本研究主要关注于土地利用显性形态的变化,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中应更多关注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并将其与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制定密切联系起来[10],以期加快推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从单纯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综合管理转变,以更好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城乡土地资源。
3.4 提高姜黄素的缓释作用 微胶囊可以做到缓慢释放药物,维持稳定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从而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其中,壳聚糖微囊可通过形成电解质膜来达到缓释给药。曲建全[25]发现,儿茶素-壳聚糖微囊的释放速度较姜黄素-壳聚糖微囊更快,这可能由于姜黄素为脂溶性物质,缓释能力相对更强。潘振华等[26]对姜黄素微囊进行体外释放实验发现,微胶囊化后的姜黄素在12 h内释放相对较慢,体外释放略微延长,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5 结论
(1)1995—2000年、2005年—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主要特点为以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矛盾。2000—200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变主要特点为以开垦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为耕地为主,耕地与建设用地矛盾突出。
肖恩(D.A.Schon)在对上述技术理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专业实践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不确定的、多变的、独特的、并呈现出价值冲突。[3]因此,如杜威所说,教学工作不是教师去实施一系列逻辑化、理性的操作程序。相反,教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教师需要进行直觉判断,有情感投入,而这些是无法简单地打包给教师使用的。[4]现代学习理论也提出,教学不是简单地使用教材,而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缜密判断。例如,课堂中哪些学生在学习?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哪些学习活动能够支持他们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差距是什么?哪些教学策略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共同的进步?等等。[5]因此,教学不是机械的,是反思的、探究性的。
(2)驱动1995—2015年吉林西部土地利用转型的共同驱动因子为交通条件和城镇化水平。1995—2000年、2005—2015年,耕地转草地、耕地转林地多发生在交通条件较差的区域,主要驱动因子为交通条件;2000—2005年,农民通过开垦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来提高收入,土地利用转型多发生在交通便利的区域,主要驱动因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交通条件。
(3)在吉林西部的土地利用中,耕地与建设用的矛盾比较突出,耕地被建设用地大量占用,同时耕地与草地、林地之间的反复转化活动使得耕地连通性和完整性下降。
参考文献 :
[1] 刘永强,龙花楼. 黄淮海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6,71(4):666-679.
LIU Yong-qiang, 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their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71 (4): 666-679.
[2] 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6):645-652.
CAI Yun-long. A study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the need for a new integrated approach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20(6):645-652.
[3]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90.
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 new integrated approach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study [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19 (1): 87-90.
[4] Lambin E F, Meyfroidt P. Land use transitions: socio-ecological feedback versus socio-economic change[J]. Land Use Policy,2009, 27(2):108-118.
[5] 王灵芝. 吉林西部旱涝灾害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WANG Ling-zhi.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flood disasters and land-use changes in West Jilin: doctor’s degree thesis [D].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2014.
[6] 朱邦耀,石丹,毕馨予. 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吉林省中部城市群LUCC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128-132.
ZHU Bang-yao, SHI Dan, BI Xin-yu. LUCC 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entral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J].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9, 40 (1): 128-132.
[7] 范强,杨俊,吴楠,等. 海岸旅游小镇景观格局演变与动态模拟: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2):1467-1475.
FAN Qiang, YANG Jun, WU Nan, et al. Landscape patterns changes and dynamic simulation of coastal tourism town: a case study of Dalian Jinshitan National Tourist Holiday Resort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 (12): 1467-1475.
[8] 张玲玲,赵永华,殷莎,等.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12):3276-3284.
ZHANG Ling-ling, ZHAO Yong-hua, YIN Sha, et al. Gradient analysis of dry valley of Minjiang River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moving window method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 (12): 3276-3284.
[9]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 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格局指数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61(2):157-168.
PENG Jian, WANG Yang-lin, ZHANG Yu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on landscape metric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61 (2): 157-168.
[10]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34(9):1607-1618.
LONG Hua-lou.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land management [J]. Geographic Research, 2015, 34 (9): 1607-1618.
[11] 陈百明,张凤荣.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发展态势与重点领域[J].地理研究,2011,30(1):1-9.
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rend and priority areas in land use research of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 (1): 1-9.
[12] 龙开胜,陈利根. 中国土地违法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9年—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J].资源科学,2011,33(6):1171-1177.
LONG Kai-sheng, CHEN Li-ge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and law violations in China based on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during the period 1999--2008 [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 (6): 1171-1177.
[13] 刘涛,史秋洁,王雨,等.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J].地理研究,2018,37(8):1609-1623.
LIU Tao, SHI Qiu-jie, WANG Yu,et al.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occup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trends, geography, and driver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 (8): 1609-1623.
[14] 李国敏,卢珂,黄烈佳.国家尺度下耕地功能占补平衡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6):110-114.
LI Guo-min, LU Ke, HUANG Lie-jia. Model of requisition-compensation balance of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nder national scale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7, 36 (6): 110-114.
[15] 向雁,陈印军,侯艳林.基于东北地区耕地增减变化的资源环境保护策略[J].科技导报,2019,37(12):60-66.
XIANG Yan, CHEN Yin-jun, HOU Yan-lin. Conservation of land resou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2019, 37 (12): 60-66.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d use in western Jilin
WU Yang,WANG Ling-zhi,LI Shu-jie,CHENG Zi-lang,LU Jie-mi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China
Abstract :The western Jilin is an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 of the country. Ensur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afety of food p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demand for construction land in western Jilin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food production safety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the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platform, SPSS software and Fragstats software,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n western Jilin from 1995 to 2015 u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s such as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linear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00 and 2005 to 2015, the conversions were mainly from farmland to grassland (20.1% and 7.4%) and forest (4.25% and 9.25%),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aggravated, traffic condition was the main driving mechanism; from 2000 to 2005, the conversion was mainly on the cultivation of grassland (20.32%) and forest land(7.29%) , and development of unused 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weakened. The change of land usag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rmers’ per capita income and traffic conditions.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from 1995 to 2015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traffic conditions.
Keywords :land use transition;transformation mechanism;driving mechanism;western Jilin
中图分类号 :S 15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589.2019.04.030
文章编号 :1004—5589(2019)03—0879—10
收稿日期 :2019-05-20;改回日期: 2019-06-03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A2201)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技术项目(JJKH20180163KJ)联合资助
通讯作者 :王灵芝(1984-),女,讲师,从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E-mail: wanglingz@jlu.edu.cn
标签:土地利用转型论文; 转型机制论文; 驱动机制论文; 吉林西部论文;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