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辉
(第三人民医院 河南 灵宝 472500)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术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穿刺粉碎针,依据CT定位,在电动驱动下只穿入血肿中心引流脑出血,观察疗效。结果:观察78例,良好61例,良好率为78.20%。结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配合血肿冲洗液治疗脑出血效果明显,创伤小,恢复良好,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关键词】 微创术;高血压性脑出血;YL-1型穿刺粉碎针;治疗;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057-02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危重病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外科开颅手术创伤大,对于年龄大、合并有其他疾病者又有很多禁忌。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78例,且与同期在他院开颅术后转我科康复治疗的15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8例中男52例,女26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1岁,平均64.8岁。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71例,颅脑外伤性7例。血肿部位:基底节区58例,丘脑4例,颞顶部12例,硬膜下3例,硬膜外1例。血肿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者30~50ml 56例,51~90ml 9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4例,均在120~250ml左右。30例中血肿破入脑室者5例,穿刺前昏迷4例,瞳孔散大3例,失语9例。
对照组15例中,男10例,女5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8岁,平均61.5岁。病因:高血压性脑出血12例,外伤性3例,血肿部位在基底节区14例,硬膜下1例。血肿量30~50ml 3例,51~90ml 2例。
1.2方法 病人术前尽量少用甘露醇等脱水剂,以利于血肿引流。常规预防感染及支持治疗。除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外,病人发病至手术时间短于6小时9例,6~48小时6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操作过程为:根据头颅CT扫描下定位,以出血量最多层面为穿刺平面,从血肿中心点向矢状中线作垂直线。其延长线与出血侧头皮的交点为穿刺点,测量头皮穿刺点至血肿中心靶点的距离为选针长度(硬膜下血肿穿刺点则在交点偏后)。使用北京万特福科技公司生产的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穿刺针固定在钻头上,在电钻带动下钻透颅骨,针头刺破硬脑膜后停钻。将针缓缓送到血肿中心,拔出针体,即可见陈旧性血流出,拧上帽盖,连接上侧管并连接上5ml的注射器 抽吸血肿。第一次清楚血肿量不超过血肿量的30%~50%。(硬膜下及硬膜外不超过80%)其后向血肿腔内注入2.5ml生理盐水加2~3万u尿激酶,后再次用1.5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闭管4小时后开放引流并抽吸,每4~5小时一个循环。根据引流情况复查头颅CT。总清除率达出血量的75%左右即可拔管。(硬膜下及硬膜外除外)
2.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病死率,生存患者观察术后1至6个月随访生存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分为五级。分数>60为良好;41-60为中等,存在功能障碍,可部分自理;<40分为差,生活不能自理。良好共61例,良好率为78.20%。对照组1至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1级2例,2级1例,3级4例。良好共7例,良好率50%。两组治疗结果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急,病情凶险,致残率极高。单纯内科治疗效果差。开颅手术创伤、损害及风险均大,适应症窄,且家属不易接受。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清除颅内血肿的手术方法之一,其手术操作简便,快捷,创伤小,治疗费用低,疗效显著,易被患者家属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最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方法。掌握好技术和适应症能给病人带来很大益处。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有以下注意事项。
第一是严格病例选择。要严格掌握2006年10月出版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指南》制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脑干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严重出血倾向、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均是绝对禁忌症。
第二是手术时机尽量选择出血后6~8小时。83%血肿扩大发生在6小时内,脑出血6~8小时血肿周围开始出现病理变化,6~12小时血肿周围组织出现坏死。手术时机掌握得当,提高安全度和疗效。
第三精准定位,选好靶点。我院所有手术均选择在CT下定位以保证精确。这对手术成功及血肿清除率、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是及时抽吸,冲洗液化。其目的是既要加快血肿的排空,迅速缓解颅内压,又要防止继续出血和再出血。首次抽吸血肿液态部分不能过快,过多,而形成颅内负压,让大量空气进入颅内形成气颅。首次或术后血肿清除不满意时,切忌心浮气躁。用暴力抽吸,始终只能用0.5~1ml负压缓慢抽取,必要时采用震荡手法抽吸,注入液化剂,待血块液化后再逐步清除血肿的固态部分。对大血肿可增加液化剂种类,尿激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应用比单用尿激酶效果好,对无出血倾向者,加用6250~12500u肝素,液化效果更好。
第五是及时防治、处理并发症。再出血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原因主要有手术时间过早出血尚未停止,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动脉瘤,穿刺针固定不牢,反复穿刺,负压过大及冲洗过度,血压控制不佳等。只要在诸环节中注意,大多可避免。另避免抽吸过多,引流过度多可防止颅内积气及低颅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规范化指南》2006.87
[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3]单宝昌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微创穿刺清除治疗70例分析临床荟萃2001,9:19
论文作者:李文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血肿论文; 脑出血论文; 颅内论文; 高血压论文; 手术论文; 微创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