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统计体系的几个问题_统计学论文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统计体系的几个问题_统计学论文

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计体系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统计学理论的依据和基本框架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人们对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加以高度概括而总结出来的知识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真正的理论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统计学理论的本质就是人类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相应地统计学理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其实践性。

从初级阶段的国情来说,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形式和特点,社会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的长期经济政策,国家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既与别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又与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相区别。因此,我国当代的统计学理论与过去和别国相比较既有共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从而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的深刻内涵。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除了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为社会主义服务外,还要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的现实,摆脱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束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依据,实现统计学理论的更新和变革。

历史上的统计文化传统是每一代新人形成自己的统计意识、统计理论、统计制度和统计行为模式的起点。我们的祖先创造和积累了影响深远的统计文化。尽管前一时期我们有的统计学理论是从前苏联引进来的,但经过几十年的统计实践,也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自己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下的统计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实践,就能更好地形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

围绕如何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近些年来学术界展开了积极的争论,一部分人提出了构筑一种“大统计”理论(注:张汉屏:“统计学理论、统计工作改革和统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苏统计》,1998年第3期)的设想。所谓的“大统计”理论,实际上是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合二为一。当然,这种“合二为一”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是传统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对于数理统计学的进一步吸收和对自身的进一步提“纯”和“精”化。它与我国过去权威的统计学理论观点是相悖的。

过去权威的统计学理论观点认为:统计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应用数学的分支,属自然科学范畴;社会经济统计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社会科学范畴;狭义的统计学则仅指社会经济统计学。这种观点认为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学科性质根本不同的两门学科。

当前学术界提出的这种“大统计”理论,我认为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首先,在统计学的发展史上,统计学的理论“乃是从现象(事物)量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大量观察下偶然性的量的表现及其规律性的方法的”(注:隗斌贤、徐云庆:“统计经济学:统计学向实证研究的标志”。《统计与决策》,1998年第3期)。这也就是说,无论是社会经济统计学还是数理统计学,就其核心内容而言,都是研究现象量的规律性及其计量方法的科学。其次,在统计实践中,无论是社会经济统计学,还是数理统计学,从其从事具体分析的主要途径而言,都是按具体学科领域大量现象的量的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研究,进而创造出该领域具体需要的特殊的统计方法。“大统计”理论就是对这种特殊的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概括总结。如果把“大统计”理论作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我们就可以将统计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如何在质与量的联系中对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科技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与管理决策的方法论科学。

二、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制度

我国旧的统计制度是在前苏联模式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曾经对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却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转轨的需要。于是我国自“八五”时期开始,就加大了统计制度改革的力度。1993年以来实施的新的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俗称“一套表”),在统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计调查的方式上都打破了全面报表制度的旧格局,但仍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统计指标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新时期下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的指标很不健全,与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配套的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缺口,而一些过时的统计指标却依然存在;(2)统计调整方法体系依然比较单一,过分依赖全面统计报表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抗干扰性差,难以及时反映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3)统计调查的依法管理机制不健全,全社会的统计分工与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4)统计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98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统计制度基本框架的阶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注:董小川:“建立新统计制度的突破口——就改革经济制度访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林贤郁”。《中国信息报》,1998年2月18日):

(1)建立适应宏观管理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求以联合国1993年版SNA为蓝本,对我国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订和补充。

(2)建立完善的基本指标体系。主要是以现行经常性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基本指标为基础,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应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立足于减轻基层负担,精简仍带计划经济管理型的指标,增加和完善反映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指标和反映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指标,增加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基本指标。

(3)充实和更新专项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改革和发展不同阶段所出现的重点问题,及时研究和制定有关专项统计指标,充分利用快速、灵活的各种非全面调查方法,及时开展各类专项专题调查,使统计真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参谋。

(4)建立健全统计标准体系。主要是改进经济类型分类,制定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划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和完善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分类方法,制定基本单位划分标准,按国际标准修订我国的职业分类及代码标准,完善统计中使用的城乡划分标准,初步制定主要产品分类(CPC)等。

(5)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在国家和部门的有关专业统计中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非全面调查的方法,更多地采用数理统计的数量分析方法。

(6)建立统计调查经费保障制度,加快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格传输技术,提高统计资料的利用效率。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制度,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使改革后的统计制度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又具有世界先进性。

三、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统计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统计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统计改革和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党政领导、宏观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咨询建议和监测意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统计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统计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还被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着手脚;统计体系的规范与管理依然混乱;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作用的发挥还不能满足党政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的需求。为此,对今后的统计工作提出了以下任务和要求:

第一,进一步加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协调。目前,按照我国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统计工作和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审定部门统计标准,审查各部门统计调查计划和调查方案,获取各部门的基本统计资料,具有社会经济信息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中心的职能;国务院主管部门的统计负责制定本部门的统计调查计划及调查方案,组织完成有关统计调查业务,按规定向国家统计局提供本部门的统计资料。政府综合统计与各有关部门间的统计工作职责应明确划分,科学分工,相互协调,才能减少和避免统计调查中的矛盾,杜绝数出多门的现象,真正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政府统计工作的整体效率。

第二,进一步强化统计管理的权威性。首先是国家的统计制度方法要坚持一个口对下,报表制度、基本核算单位、数据处理标准等协调统一起来。各统计部门必须严格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统一的国家统计制度。这样才能维护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三,确立科学合理的调查组织形式,进一步搞好普查、年报、定期报表的衔接与配套。首先要搞好定期报表和年报的衔接,凡是通过改进定报能够代替年报的,可取消相应的年报。其次要精简统计分组,尽可能减少统计调查频率,改进重点调查的报送方法。各种重点调查和一次性专题调查,要尽量采用直报制度,凡对统计调查资料可以超级汇总的,不要搞层层汇总,层层报送。同时要取消相应的综合报表制度。

第四,加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从理论上讲,会计科学和统计科学都是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在实践中作为计量手段,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二者是可以相互交叉运用、协调统一的。

近年来,统计学界对统计核算借鉴会计核算方法讨论得比较多。在实践中,随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推广,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资金流量的核算及循环帐户中的记帐方法等等,都借鉴了大量会计方法,已经得到了广大统计工作者的认同,促进了统计核算方法的完善。对此有人担心统计核算方法日益与会计核算方法靠拢,会丧失统计的“特性”。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长期以来,会计方法就借鉴了大量的统计方法,只不过很少有人把会计所借鉴的统计方法系统地总结而已。

标签:;  ;  ;  ;  ;  ;  ;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统计体系的几个问题_统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